薛军
[摘 要]文章从加强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出发,讨论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运转和职能的发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单位间资产配置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怎样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考。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1.1 促进各单位间资产合理配置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调配机制,一方面,能避免单位资产的重复配置;另一方面,还能有效避免有些单位资产闲置浪费,而有些单位由于资金紧张,单位设备落后、简陋,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行,从而有效缓解部门、单位之间资产占有水平不均衡的状况,促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使国有资产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1.2 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一方面,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能有效控制增量资产;另一方面,由于资产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能减慢资产耗损速度,减少资产维护(修)支出。另外,还能够延长资产使用寿命,降低资产更换频率,从而降低政府行政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
1.3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资产流转及资产处置制度等,能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防止处置环节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2 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1 国有资产配置科学化水平需要持续提升
国有资产配置科学性并不强,配置标准不够明确,是目前存在的相对较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整个资产管理过程中,还没有把国有资产管理与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全面的结合起来,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标准以及需求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造成了资产配置出现不均衡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资产重复购置的问题,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浪费。
2.2 未严格执行国有资产购置标准
首先,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包括财政拨款、非税收入、捐赠收入等,来源不具有单一性,因而使各部门各单位在资产配置上超标准现象严重,使国有资产购置比例严重失衡。部分资金充足的单位,由于非税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或挤占挪用其他资金,不执行国有资产购置标准,超现标准购置办公楼、超标准配置公车、购置高档办公设备等,使房产、设备、车辆在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其他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资产配置有限,使财政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并导致了一些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其次,部分单位由于对购置的资产没有经过合理的可行性分析,只考虑资产的实物价值,未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购置,使购入的资产不符合工作需要,或如大型仪器、设备等,使资产未做到按需配置,按需使用。部分单位由于领导变更等原因,资产未进行交接,导致部分资产出现重复购置现象,重购浪费了财政资金,使资产未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
2.3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核算不规范
一是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有的单位对取得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账上有、实际无,账上无、实际有”的账实不符现象。如新购入、从外单位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根本不入账。二是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部分单位不按统一标准进行固定资产计价核算,把不应计入固定资产的事项计入固定资产,造成虚增固定资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只设置了总账,没有设置明细账,只能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的总体数量,无法从账面上了解各项分类固定资产的名称和数量,使账面资产无法与实物核对。三是未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已经处于盘亏、毁损、报废状态,单位未及时进行清查盘点,未进行资产处置,使实物资产数量和账面资产数量不一致。
3 改进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路径分析
3.1 进一步界定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
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基础工作是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类国有资产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掌握单位内部国有资产配备的实际状况,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所在。具体管理重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确保单位内部各类国有资产产权的清晰明确,并对资产管理责任主体的具体管理责任进行制定落实。二是确保国有资产配置科学,对资产配置采取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结合的模式,在资产购置上的使用,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资产统一标准,并对资产配置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同时不断完善资产购置招投标管理机制。严格资产配置审批程序,避免重复购置或者是资产浪费。三是确保国有资产的高效专业使用,确保投入财政资金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报的最大化。四是确保国有资产处置的规范化,保证国有资产处置公正透明,防范资产处置舞弊或者是资产流失的问题。
3.2 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制度管理和监督管理
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方面,应该按照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资产管理实施细则,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购置、使用、维护以及处置等方面均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同时,还应该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对资产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分析。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还应该强化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应该积极配合财政、审计、检查等部门的外部监督,另一方面应该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制订一套符合自身管理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并严格组织实施,逐步形成完善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保养、盘点以及处置等环节以及责任落实情况开展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确保严格执行采购、验收、调拨以及审批等手续和制度规定,促进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源头上防范各类问题的发生。
3.3 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应加强各部门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要把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在一起。定期举行财务人员培训班,提升业务水平,使其对会计核算做到准确、规范。资产管理人员应根据制定的资产管理办法做好购置、使用、处置等工作,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应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登记,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确保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互相监督,做到账账、账证、账实相符。
3.4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制度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力抓手,事业单位应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管理特點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可通过组成调研小组和专家座谈会的方式确定绩效评价目标、分类指标和操作方法,并严格执行。逐步形成完善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为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事业单位还需创建专门的绩效评价小组,由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小组成员,特殊情况下也可委托第三方完成。事业单位要制定绩效评价奖惩措施,确保绩效评价落到实处。对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较好的单位或部门,在资产配置的资金方面优先保障。对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较差的单位或部门,要调整、减少其资产配置预算,督促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17).
[2]张晶婵.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