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江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虽然人生路上多坎坷,但我们依然对前途满怀憧憬,充满渴望。那么,我们要怎样走好人生之路呢?相信俞敏洪的《走在路上》一定对你有所启发。
时文赏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如一场远行,从降生到这个世间开始,我们就一直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俞敏洪的《走在路上》,告诉了我们应如何走好人生之路。综观全篇,文章有如下特点:
一、自叙经历,真实感人。或许,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主张有些绝对化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采用自叙的形式进行写作,无疑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这篇文章就采用了这种写作技巧。一方面,俞敏洪叙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到十八岁,生活在小村庄;大学四年,喜欢爬山;大学毕业,在北大当老师;走出校园,创立新东方。另一方面,也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年幼时对外面的世界充分好奇,渴望“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大学时孤独而自卑,喜好登高望远;大学毕业后,生活安逸;回乡爬山,猛然惊醒,重新寻找梦想。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真实而亲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插入议论,画龙点睛。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记叙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但也不排除运用其他表达方式。本文就插入了不少议论,如文章开篇:“人需要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梦想。没有渴望和梦想的日子使我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和勇气。”这些议论起到了统领全文、点明意旨、引出下文的作用。又如文章末尾,紧扣人生之路发表议论,指出了我们一辈子所走的“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是“互相补充互相丰富”的,并提醒我们要做好准备,走好人生之路,起到了收束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三、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照应,即前后关照、呼应配合,也就是作文前面说过的话,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到的事,前面有所暗示。如文章开篇提到人们需要“梦想”和“渴望”,下文写上海的见闻让“我”“渴望旅行”,因为“渴望”远方,坚持三年考上大学;又如前文写爬山让“我”对远方产生好奇之心,下文又写回到家乡爬山,渴望被惊醒,开始新的追求。有话题的前后延续,有事件的前后呼应,让文章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四、语言严密,表现力强。本文是典型的学者语言,用语精准,逻辑性强。如“我似乎注定了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一个“似乎”,引出人生思考,语带猜测;一个“注定”,表现内心执着,语气肯定。看似矛盾,实则表达客观而不失委婉。又如“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以关联词“即使……也”带出退步假设,表现自己对远方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逻辑严密,情绪强烈,语言富有张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作选读
走在路上
俞敏洪
人需要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梦想。没有渴望和梦想的日子使我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和勇气。
我似乎注定了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
从出生到十八岁,我一直在一个小村庄生活,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块土地,每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风景,遇到的都是熟悉的乡邻。我本来应该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生活,但老天偏偏让我降生在长江边,又偏偏在我家的东边生成一座五十米高的小山,爬上这座小山,长江便一览无余。极目远眺,看得很远很远,一些船从天边过来,又消失在天边,一些云从江边来,又消失在江边,于是就开始好奇,天边外到底有什么?
如果我坐上船能够到哪里呢?感谢我的几个亲戚,因为他们在上海,于是在我八岁的时候,母亲决定带我到上海走一趟。坐船半天一夜,终于到了上海。这次旅行,长江的壮阔、吴淞口的苍茫、上海的灯光、街道的繁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此,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第一次坐火车是到北京去上大学,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车。我考大学考了整整三年,自己也没弄明白是什么让我坚持了三年。现在想来,是心中那点模糊的渴望,走向远方的渴望。
我的大学生活是孤独和自卑的,一个农村孩子走进大城市之后的转变是深刻而痛苦的。四年大学对我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周末可以走出校园,到北京的周围去爬山。我曾经无数次坐在香山顶上看夕阳西下,群山连绵。
人需要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梦想。没有渴望和梦想的日子使我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和勇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差一点掉进了安于现状的陷阱里。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北大当了老师,收入不高但生活安逸,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梦想就这样慢慢消失。直到有一天,我回到了家乡,又爬上了那座小山,看着长江从天边滚滚而来,那种越过地平线的渴望被猛然惊醒。于是,我下定决心走出北大校园,开始了独立奋斗的历程,在出国留学的梦想被无情粉碎之后,新东方终于出现在我生命的地平線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带着我飞越地平线,新东方从一个城市走向了另一个城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也带着新东方的梦想和我的渴望,从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城市,从中国山水走向世界山水,从中国人群走向世界人群。
也许人在路上,这就是人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路,从此我们就走在了路上。我们一辈子走在两条路上,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这两条路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心灵之路指引现实之路,现实之路充实心灵之路。当我们的心灵不再渴望越过高山大川时,心灵就失去了活力和营养;当我们的现实之路没有心灵指引时,即使走遍世界也只是行尸走肉。一年又一年我们不断走过,每一个人的生命走得如此地不同。新的一年又要来临了,你做好走在路上的准备了吗?(摘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2期,有删节)
学以致用
1.有人认为第三段开头处“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块土地”一语有点啰嗦,应该删掉,你赞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末尾“新的一年又要来临了,你做好走在路上的准备了吗?”一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文章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删掉,强调幼时自己阅历有限,见识不足,并且句式整齐,增加了文章表现力。(可以删掉,因为下文接着又说“每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风景,遇到的都是熟悉的乡邻”,意思表达已足,不必过度铺陈。)
2.轻轻一问,由阐述自己主张转到提醒大家走好人生路,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3.我们要心有渴望,追求梦想,走好人生之路。
写作导航
“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虽然不知来自何方,不知前往何处,但自从来到这个世间,我们就已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天地虽宽,这条路卻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们依然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会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可最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以“走好人生路”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这个命题作文的提示语引用了大量的歌词及名言警句,在立意方面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在人生之路上必须前行,没有选择(“我不得已上路”);人生路上,要自尊自强(“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人生路上多险阻(“这条路却难走”,“坎坷辛苦”,“行路难,行路难”);在人生路上,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不安分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只需抓住其中一两点意思立意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至于体裁上,可以选择写记叙文,以一段人生经历为明线,以自己的心路历程为暗线,表现对走好人生之路的理解;可以选择写议论文,以上面任意一个立意为论点(也可以举一反三,自行发掘),在举例论证的时候深入剖析,最后结合现实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可以选择写抒情散文,选择一条线索,串起自己对人生之路的感悟……
在语言表达上,宜以提示语为范本,精心遣词造句,综合运用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作文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