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翠芬
【摘 要】 画家作画巧妙布白,给欣赏者以遐想的空间;音乐家演奏刻意停頓,让听众细品绝佳境界;教学布白的艺术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有意留下某些“空白”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上课在细密处留有余地,恰当好处地“布白”,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认为在高三政治复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善用布白艺术。
【关键词】 高三 政治课 布白
一、善用布白,巧设层层悬念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悬念进行布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故布迷阵,层层渲染,带给学生欲解不能、欲罢不忍的一团“迷雾”,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灶”,从而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走出迷宫,却又仿佛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待探求、思索之后,终于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复习《生活与哲学》中“静止是相对的”观点时,用下面的事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设疑1:什么事呢?)。这位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在游动。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仔细一看,他大吃一惊(设疑2:为什么?),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着的子弹呢?(设疑3:为什么能抓住?)”这样,层层设疑、紧扣心弦,激起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子弹的初速度为800—900米/秒,随后会逐渐减至40米/秒,这与飞机飞行的速度大致相当。最后,学生顿悟,运用哲学解释:飞行着的子弹相对于飞机上的飞行员来说是静止的,所以,飞行员能抓住子弹。这样,层层悬念布白,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得出正确结论。
二、善用布白,明辨易混易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精心设疑,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同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定的教学错误,引导学生去发掘错误,从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辨别能力,检测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设错成“客观存在性”;“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写成“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等等。这类“布白”可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将注意力投入到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思考中,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听课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三、善用布白,建构知识框架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对教师培养学生想象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复习《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的知识体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这个单元所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哪个?政府的性质是什么?政府的宗旨是什么?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是什么?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政府接受监督有什么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有哪些举措?政府如何树立威信?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动笔设计、纷纷举手回答,最后与教师一起建构第二单元的整体框架。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创造知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既实现了对知识的整合,又达到了情感的升华和觉悟的提高。
四、善用布白,师生共评试卷
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如答问、质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到激活,从而有助于政治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五、善用布白,决战临近的高考
1. 重温错题,查漏补缺
一进入高三,我就要求同学开始注意整理“错题本”。临近高考,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将一年来累积的“错题本”拿出来,每天有计划地“精读”、“扫描”或重做一部分。凡以前错了的选择题,应该是自己的薄弱环节,知识盲点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避免犯第二次、第三次的错误,确保做过的不要重错。
2. 回顾知识,巩固教材
在考前最后十天,学生还要利用好一切时间回归教材一遍,再一次巩固教材、查漏补缺。可以在晚修自习时间,甚至在上学的路上、吃饭的间隙、睡觉之前等,对每天所学习的内容如过电影一样进行“回放”、“定格”、“特写”,如果记忆模糊或是回忆不起来,就要及时查看书本,以便补充到位。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有效途径。布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少着墨,多布白,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精讲,巧布白,让“无语之处尽得风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布白”美丽起来,精彩起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最终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拥军.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1).
[2] 张国强.巧用“布白”处理好教学中的“讲”与“不讲”关系.文教资料,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