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教野外生存

2019-06-26 01:45沈克尼
户外探险 2019年6期
关键词:沙漠学生

沈克尼

我是生在西北宁夏的贺兰山猎人。

近年来我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空降兵第十五军和特种作战学院讲野外生存,同时在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了野外生存特色通识课。

开学时,一间容纳140人的教室,突然会涌来四五百名学生,纷纷要求加课,甚至有学生站着听课。我十分感动,每次课毕我都躬身向学生们致谢。

李政道博士说过,从小学到初中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到大学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大学毕业之后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

1986年和1996年两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并发到全军连队的《野外生存》_一书就是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的事例。

1982年冬,我在宁夏贺兰山中打猎,当时又冷又饿。我想,我若是深入敌后的特种作战部队和侦察兵,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中怎么吃怎么住呢?我去找有关资料,结果发现该领域一片空白。于是我根据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张生存装备的照片进行分析,看外军野外生存方面有哪些内容,并根据西北地理条件,发表了一篇万字的《军人野外生存知识》,在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连载。

我又找到日本驻美国空军武官土井宽所著的《世界的特种部队》一书,根据书中仅有的四行外军生存训练的内容,拟制了《野外生存》一书的提纲,并以我国三北地区和西南边疆的地理条件,并兼顾我国沿海,对单兵、小组在敌后条件下的走、吃、住、自救等8个项目36个内容进行研究,请电视台的记者陶京天画插图。

这本书是当时我军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本野外生存的书,介绍了我国南北方常见的几十种可食野生植物,并附有插图,介绍了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猎取食物的方法,如鄂伦春人如何烤肉,赫哲人如何吃生鱼,傣族人如何捕捉可食的昆虫,藏族人如何生食蘑菇等。同年,特种部队英国皇家特别空勤团(SAS)教官约翰·怀斯曼的世界畅销书《生存手册》也出版了。

这本书出版之后,部队把这本书当作军事科普读物发放到连队。一些军事医学院校还把它作为辅助教材,石家庄陆军学院将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连文带图搬进《侦察教材》。同时,《野外生存》一书从全军5000多本图书中脱颖而出,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这是当年全军图书出版的最高奖。

当年我撰写这本书时,没想到野外生存这项训练内容会纳入总参谋部新一代的《陆军训练大纲》中,与射击、投弹等同被列为共同课目中的基本技能。

此书出版10年后,我根据1996年6月2日在波黑上空被塞族武装击落的美国F-16C战斗机飞行员经历了6昼夜艰难环境的野外生存之后,终于被美国直升飞机突击队抢救脱险这一典型战例,在新版《野外生存》一书中增补了《敌后反侦搜》一章,介绍了外军跟踪搜索的方法,以及我反跟踪反搜索的对策。特别是反敌红外和星光夜视仪侦察的方法,在原书的走、吃、住、自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藏”的内容,为部队侦察、特种作战部队,以及失事的空勤人员在敌后隐蔽行动提供必要的知识。这本书现在看来虽不完美,但在当时是个空白。

《野外生存》出版之后的数十年中,我没有止步不前,利用工作之余,我走边疆、进沙漠、下海岛,从零海拔的西沙,到攀登海拔5800米的雪山,向南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猎人学习野外辨别方向和迷途处置。

我继续搜索补充资料,准备新一版兼具中国特色的《野外生存》书稿。如在黑龙江的山林中,我记录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经验,观察山坡定方向:阳坡是南,阴坡是北。阴坡树多,阳坡树少。因为阴坡积雪不易消融,水分充足。积雪融化多的是南坡,融化少的是北坡。而且南面树枝多而长,北面树枝少而短。

“1982年冬,我在宁夏贺兰山中打猎,当时又冷又饿。我想,我若是深入敌后的特种作战部队和侦察兵,在食宿无着的山野中怎么吃怎么住呢?我去找有關资料,结果发现该领域一片空白。”

又如,长白山猎人说:风是辨别方向的依据,所谓“南风吹来阵阵暖,北风吹来丝丝凉”。此外,黑龙江流域冬季多东风,野草向西倒。乌苏里江流域冬季多西风,野草向东倒。我在讲课时总结这一自然现象为“东倒西歪”。云南基诺族猎人告诉我,热带丛林中迷路“当发现不对时,停下来抽口烟”,即停下来仔细回忆走过的路,然后回到原路上去……我原以为他们有什么辨向秘诀,其实他们是当地人,从小长于此,熟悉地形而已。因此,行进中注意记路,记明显方位物特征至为紧要。

水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讲课中我引用古代兵书《武经总要》中“寻水泉法”中的有关记述,并与山林中阿佤、基诺族人进山林寻滕竹取水,找食竹虫充饥。在沙漠中向蒙古族牧民请教表明有地下水的植物,如芨芨草、马兰花。在沙漠中与边防战士共同实验掘沙坑,用塑料布试用日光蒸馏取水法,这是各种外军生存手册中都介绍的一种沙漠取水法,但我们实验证明收效甚微。

“期末考试,我都会出一道重要的论述题:在食宿无着的荒野中,什么是你面对饥饿、孤独、恐惧、伤病时顽强支撑的精神支柱。”

有人说“野外生存的能力取决于生火的能力”。我曾向海南黎族和台湾阿里山土著民族请教钻木取火的方法,同时也向赫哲人学习用白蒿草编长索,以及鄂托春猎人将桦树皮生长的的菌类点燃,保存火种的传统秘方。这些田野调查的成果,复旦钱文忠教授看后叹曰:“真学问也。”其实我只是收集归纳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而已。

可食的沙生植物沙米。

平日里我喜欢琢磨把玩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腰刀。我也利用机会在山林中向阿佤、基诺、拉祜山民学习腰刀的开路、削竹,搭建遮棚的方法,并学习台湾泰雅山胞用砍刀拍虎头蜂和斩拦路蛇的动作。

在我的野外生存课中,专有一堂“野外生存的刀斧使用”课。我在讲我国西部民族腰刀的同时,也介绍外军,如美军二战时期和越南战争中特种部队和空军飞行员的各式丛林砍刀和斧作为工具和格斗的运用。由于我少年师从老兵习武,如今在课堂E做砍刀格挡、劈砍的动作依然凌厉。

我是西北人,离沙漠近。我无数次进入腾格里、巴丹吉林、亚马雷克、库布齐等沙漠中,体验走、吃、住的生存之道。我认为近百年来外国探险家如斯文·赫定、普尔热瓦尔斯基、科兹洛夫等,他们的主要成果都出自中国西部的沙漠之中。因此我对沙漠生存也下了功夫。我首先在史料中寻找沙漠生存的实例。

例如,找到百年前日本参谋本部少佐日野强独自穿行新疆沙漠的秘诀是“夜行晓宿”。同时我向当地的蒙古族牧民请教沙漠找水的经验,拍摄沙漠可食植物,如白刺(酸胖)果、沙米。

在沙漠中,我还发现盛行风(如西北风)不仅塑造沙丘形态,同时风向对树的枝叶和草的倒向也有指向作用。我还发现沙漠中的水井旁通常有独立树。我讲课时多是介绍自己亲历山林、岛屿、沙漠实地拍摄的照片,讲述也多是我的经历,因此学生有兴趣。

台湾阿里山土著民族钻木取火。

作为西北人,我对寒区和高原寒区的野外生存极为关注。我曾专门访问93岁的抗联女战士李敏,请她讲老一辈军人的寒区生存战斗经验。我也收集1950年我军进军西藏阿里时骑兵先遣连高原寒区野战生存的经验。结合我在宁夏贺兰山以及西藏高海拔雪山攀登的实践,探讨高寒山地的服装、战靴的雪地行进和宿营使用。

我将这些常被人忽视的细节写成文字通过《世界军事》杂志讲给戍边的基层官兵们。我想:我们的孩子如果是山地旅的连长、排长,或战士,他们在雪域高原,穿着07式的迷彩大衣行军中怎么防汗湿,宿营如何铺或盖。

我的教学有些与众不同,在讲到“渔猎和植物采集”时,我开场就会放声高唱鄂温克和赫哲人的渔猎歌曲,引出我国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渔猎技巧。并且,我请云贵川和来自海边的学生上台讲他们小时候捕鱼、捉蟹和随父母采集野菜、野果的经历。同时,我在授课时也从学生那学到了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野外生存知识。

基诺族的腰刀。

我在大學教野外生存,目的是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野外辨向和采食植物的知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顽强和永不放弃的信心。针对一些大学生在校园轻生的社会问题,我在生存心理课的讲述中,例举唐玄奘西行取经,途经五百里瀚海沙漠遇黑风暴,他在惊恐无奈中只得诵《波罗密多心经》作为心理支持。我们不是佛教徒,念经或许无用,那么对于国家或军队暂时还未赋予我们责任的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我们在困境中的心理支撑?期末考试,我都会出一道重要的论述题:在食宿无着的荒野中,什么是你面对饥饿、孤独、恐惧、伤病时顽强支撑的精神支柱。

我是一名出生在宁夏的西北猎人,也是一名卸下职务的公务员。我会坐公共汽车去学校上课,在学生食堂排队买饭、批改作业。实实在在做了四个学期的大学老师。两年中,学生们给我的教学评分,分别是92和93的高分。在我一生中,颇以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经历而深感欣慰。这,就是我野外生存课程的教学生涯。

猜你喜欢
沙漠学生
沙漠之手
快把我哥带走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赶不走的学生
海边的沙漠
穿越沙漠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