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苗家山寨

2019-06-26 04:36陈永明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敬献芦笙花山

陈永明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苗族同胞的“花山节”,像汉族传统的春节一样隆重和热闹。花山节这天,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吹芦笙唢呐、跳芦笙舞、对苗家山歌,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走进金沙江畔溪洛渡新拉村的苗家山寨,刚到村口,我们就感受到了浓烈的节日氛围。到达苗寨社长家时,寨子里的苗族同胞都聚集在一起了。他们身着只有在盛大节日、隆重的场合或走亲访友才穿着的古朴、大方、庄重的“花衣”(盛装、礼服),脸上写满淳朴的厚道和幸福的笑意。

苗家敬酒礼仪很特别。热情好客的苗家人,凡逢盛大节日,迎娶送嫁,迎送宾客,都要用“三牛角”斟酒敬献。三角酒和拦路酒是最高礼节,因而每逢盛大、隆重的佳节仪式,主人便邀请既懂礼节,又能说会唱的人代表主人给宾客敬酒。一来增添热闹气氛,二来显示主人的热情。特别是在相互回敬、转敬时,既敬酒又比說、比唱、比舞,往往把说、唱、舞集于一体。如今,苗族三角酒已被演绎为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拦路酒。每位客人都得喝完敬献的拦路酒,才能获准通过栏杆,从迎接礼仪队中间穿过进入寨子。拦路酒是不能回敬敬酒者的。第一角酒,表示尊敬和欢迎。敬酒者口唱酒歌,左手执羚角杯口,右手执羚角尖,左脚向前跨一步,右脚继而向前半步转弓步,屈体,手执羚角酒从右下向左上抬升,将酒敬献给客人。客人接酒后,向左滴几滴,再向右滴几滴,再将酒回给主人。其意表示敬祀天地和先民神灵。第二角酒表示感谢。客人可一饮而尽,也可以转地一圈、两圈、三圈的方式转敬他人,转上三圈后被敬者必须将酒饮尽。但一角酒不能超过三人,如果被转敬者是第三名,也必须将酒饮尽。第三角酒表示祝福。宾客离开时,如同进寨欢迎仪式一样,列队于寨门口,花秆拦路,芦笙歌舞、羚角美酒,将客人送出寨子。而最具娱乐性的敬酒礼仪是叩酒。敬酒者以主人家的名义,向正在进行芦笙舞表演的笙手和歌手逐一敬献一角酒。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角口,右手握住角尖,把角举齐胸部,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姿势后,在原地或向左或向右旋转、跳跃,将斟满酒的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者手中。笙手或歌手同时以旋转、跳跃的针锋相对的左来左挡,右来右挡的左、右侧身的动作与之应对。最终以敬酒者以左侧身姿势向被敬者敬酒三次为一个回合,不能应对的笙手或歌手就要饮酒。若笙手和歌手应对自如,无论动作或是语言都没有出错,则顺利过关。

芦笙舞表演是花山节上的重要节目。而永善的苗族芦笙舞则以马楠为代表,他们曾在全国、全省的民运会、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获过大奖。这是苗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而多姿的民族舞蹈更是文艺精粹。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起源于祭祀活动,也是苗家人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它动作明快紧凑,舞姿淳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风格粗犷剽悍。其内容可分为表现祖先刀耕火种场景和狩猎生活的生产劳动舞、生活情景舞、模拟动物舞、表现丰收和获取猎物后狂欢喜悦心情的情绪舞、特技表演以及祭祀礼仪舞等。芦笙舞主要有跳、转、跺、磋、踢、拍脚板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或轻松明快、或活跃敏捷。跳芦笙舞时,男子吹奏芦笙,女子伴舞,时而蹬跳,时而叠罗汉、栽桩,时而翻滚,舞姿优美,节奏明快。跳技巧性芦笙舞时,舞者自奏自舞,手脚并用,无论跳难度多大的动作,曲子吹奏从不间断,芦笙随着身体的转动而动,脚上动作较多,技巧性很高。芦笙舞节奏轻快,动作古朴,粗犷豪放,刚健有力,风格独特,保持着原始古老的动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敬献芦笙花山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悼念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普京冒雨纪念卫国战争
芦笙恋歌
反思?
根性文化的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