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要懂得“留白”

2019-06-26 02:56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留白爱人儿子

刘律廷

做点无用的事,培养有趣的灵魂

(孙先生,40岁,古玩店店主)

作家周国平在一篇题为《要让孩子“浪费时间”》的文章中说,许多家长唯恐孩子虚度光阴,强迫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给他们留一点儿独处的时间,以为这就是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随即他引用哲学家卢梭的话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在我们今天的很多家长看来,简直荒谬。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读这篇文章的那一刻,我坐在古色古香的店里,两个6岁的双胞胎儿子在庭院里兴致勃勃地玩泥巴,邻居家5岁的孩子正在弹奏悠扬的钢琴曲。这让我想到已被说滥了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承认,人生中某些时光就应该用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用泥巴做手工、陪孩子读书或疯玩、带孩子旅行、鼓励孩子沉思、带孩子欣赏艺术品等。

今天的孩子跟我们很不一样。他们很难静下心来,一有空闲就寻找电子产品,在电子游戏里寻求刺激。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孩子们缺乏与同龄人亲密接触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所以很难在他们身上唤起“独处的诗情画意”。我们给孩子“留白”,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巧妙引导。

首先,在寓教于乐中看重朗读。眼前是花草树木,耳畔是经典诵读。

我在自家古玩店前的庭院里布置假山流水,種了各种植物。这是孩子们的“百草园”,他们能在这里尽情接触大自然。几个音响播放优雅的民乐,通过手机播放经典诵读节目。孩子们一边挖蚯蚓、种青菜、捏泥人,一边听精良的经典录音。两个孩子平时一刻不停地打闹吵嚷,但听到《千字文》《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国学经典的配乐朗读时,会安静下来。他们手里忙着自己的事儿,偶尔低声交流两句,又继续聆听。在如此“留白”的过程中,孩子们从“聆听”中汲取到成长的养分。眼前的一草一木又触动他们的灵感,他们会边听边画,久久沉醉其中。

其次,不要管得太死,让孩子做一些无用的事,孩子将来才会成为有趣的人。

在大城市,孩子像成年人一样也承受着各种压力。我主张劳逸结合,不能把孩子变成学习机器。我爱人是小学老师,注重孩子的学业。所以我俩明确分工,我主管“体、美、劳”,她主管孩子的学业。每个周末,周六她带娃去上各种兴趣班,周日我带娃到店里玩。

小哥儿俩跟我在店里的时候,我让他们自己做计划,并相互监督执行计划,以培养他们管理时间的能力,进而养成合理规划、持之以恒的好习惯。他们上午写完作业,下午可以尽情地玩,玩到厌烦了才各自捧本书自己看。

我接待客户时,小哥儿俩会好奇地过来凑热闹,并自告奋勇帮我端茶倒水,从中体验参与感和价值感。有人说“生活即老师,职业即老师”,两个孩子看我如何跟客户打交道,如何给店员做培训,也是一种学习。

我没有我爱人那么严格,两个孩子只要保证质量完成作业,其他时间我一般不会盯着他们,他们就会表现得很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反之,如果是跟妈妈在一起,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差很多,总是希望妈妈给他们安排好一切。

最后,“留白”是让孩子有机会和同龄人相伴,自由地体验、探索和思考。

每个周日下午三四点,会有邻居家的孩子到我店里找我儿子玩。我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音乐、食物或电影,让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尽情地玩。孩子多了,创意也会多起来,他们一会儿玩“警匪游戏”,一会儿玩“锄奸游戏”,大家在不同的游戏里轮流做“老大”。因为没有大人监管,孩子们更加具有童趣、童真。他们发生摩擦,处理纠纷,然后会自觉地制定“规则”。当然有人会挑战规则,也有孩子出面维护或改变规则。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了为人处世。在一起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实则给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接纳、妥协以及团队合作的技巧。

有这样一群小伙伴,我家两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内心也无比强大,做什么事都底气十足,而且有着非常强的领导力。我觉得,这都与我有意在家教中“留白”分不开。

“机舱公害”,父母要反思

(王女士,36岁,全职妈妈)

我和老公最怕带儿子坐飞机。每次外出旅行,我和老公在飞机上有三种模式:一是累到瘫痪的休息模式,二是警告恐吓模式,三是暴揍模式。

有一次乘飞机,我和儿子紧挨着坐在第三排,我老公坐第二排,座位刚好在我儿子前面。大家刚坐定,我儿子就开始很有节奏地踢他爸的椅背。我老公回头警告他:“老实点!再踢我椅背,警察马上把你抓起来。”

我儿子消停了一小会儿,似乎觉得警察来了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就又开始踢。我爱人恼了,腾地一下站起身,抓住儿子照他屁股打了两巴掌。儿子立即号啕大哭,哭得机舱里每个人都心烦,不少人朝我们翻白眼。无奈,我掏出手机安抚儿子,让他玩20分钟。可就算玩着手机,儿子依旧不停地想引起我们的关注,一会儿站起来举着手机对爸爸喊:“爸爸,你看,你看呀!”一会儿又缠着我要下载某款小游戏。我果断收回了手机,他再次哭闹,一边哭一边念叨:“手机——手机——给我手机……”

就在我暗自思忖该如何对付这个“机舱公害”的时候,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在我旁边落座了。两个孩子一个三四岁,一个七八岁。坐定后,小点的孩子掏出绘本看了起来,大点的孩子开始认真拼乐高积木,都安安静静的。看到我儿子“作天作地”,那位妻子问我:“是不是平时没有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我心中一凛,没错,我儿子平时很忙,根本没有独处的时间。

我和爱人都是在北京读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爱人在市区工作,但我们买不起市区的房子,只能住在市郊。我担心郊区的幼儿园学不到东西,怕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把他的时间安排得很满。

儿子的早饭和晚饭都是在我的车上吃。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让他每天在幼儿园放学后可以上两个兴趣班。我做全职妈妈兼儿子的司机之后,不知不觉中变得爱唠叨,加上高龄产子,我觉得儿子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生怕他冷了热了、磕着碰着,总是把他置于我的视线范围之内。如此一来,他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独处的机会与空间。

平时,当儿子有疑问的时候,我会立刻告诉他答案;当他玩玩具、画画或做手工时,我忍不住借送水果等机会关注他、指导他。其实我是出于对他的关心、关爱,但无意中会影响他注意力的连贯性,我还觉得自己对孩子很负责任。

儿子上幼儿园后,是班里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哭了大半个学期才适应每天早晨与我的分别。他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注意力难以集中,班主任多次找我谈话,说孩子终归要长大,要独自面对很多事情、处理很多问题,建议我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那么满。她说:“你走马灯似的让孩子上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占满,结果就是孩子失去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根本没有机会独自做一件事,那么将来孩子就没有独自闯荡的能力。”

在飞机上再次被提醒,我忍不住开始反思:孩子坐个飞机都闹腾成这样,说明我们的教育一定有问题。孩子需要有独自面对孤独、主动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定力,如果我再不改变,仍然过度保护他,只会好心办坏事。

与爱人商量后,我决定调整儿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将兴趣班减半,每周留几个晚上让儿子自己安排,他可以自己画画、玩玩具,或去小伙伴家做客。儿子有了自己的时间,明显变得比以前快乐了,我也不再那么焦虑。

飞机上那位妻子还教了我陪伴孩子的一个原则:在场但不打扰,陪伴但不打断。我尽力按照她说的做,不瞎掺和孩子的事,当他有疑问时,我也不再直接回答他,而是引导他:“你能不能自己想办法呢?你可以自己找找答案啊!”

老师说我儿子注意力难以集中,应控制他看电视、打游戏的时间。我就引导儿子睡前听广播、写绘图日记、朗读故事等。我们经常读童话故事或各种绘本,儿子从中了解到,一些历经坎坷和磨难的人,总能屡败屡战,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是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内心。

因为孩子在家的时间多了,我爱人也渐渐参与到亲子互动中,教儿子识字和简单的算术,和儿子一起读绘本等。我爱人还注重培养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比如他自己有个习惯,刷牙的时候一边刷一边记英文单词,他让儿子跟他一起记,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好多英文单词,儿子特别有成就感,也渐渐养成了合理规划时间以及做事情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几个月后,我觉得儿子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减少上兴趣班而下降,反而提升了不少。

在过去,我走马灯般带儿子穿梭于各种培训班,是因为不够自信——我总怕教儿子的方法不对。当我不再忙碌之后,我通过网络课程自学幼儿心理学与儿童教育学,加上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爱人的鼓励支持,我发现自己慢慢有了自信。当看到朋友圈里妈妈们各种晒娃时,我不再焦虑。我渐渐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我不再苛求自己做“全能的包办妈妈”,只希望跟孩子同步成长,给孩子留白,也给自己留白,做一个不断进步的妈妈。

留白教育,有张有弛

(孙老师,小学特级教师)

在很多国家,“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是幼儿园教学大纲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我国,孩子的独处能力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孩子比大人还忙碌。从这个兴趣班出来走进另一个提高班,告别这个活动又去赶另一个活动。家长们以为这样会赋予孩子童年更多的意义,殊不知,黄金般的童年时光就这样不断地被碎片化、苍白化。

美国著名散文家威廉德·莱塞维茨说:“如果你想领导别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因为领袖是最孤独、最寂寞的,不管你咨询了多少人,你是最后做出艰难决策的人。在这样的时刻,你真正拥有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童年的任务不仅是向外延展,更要向内积累。”一个孩子,只有内在的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而内在力量的成长,又依赖于独处习惯的养成与自控能力的培养,这需要长期的积淀与父母的引导。

首先,不能安排太满,不能管理太死。

留白,始于童年,受益终身。家长每天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独处,也有机会和同龄人相伴,有足够的自由去体验、探索与思考。我们可以每天设定一个不被干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并一直坚持,就会迎来量变到质变的惊喜。

很多家长浮躁不安,没有定力,因为在匆匆赶路的时候丢掉了精神自我。其实给家庭教育留白也是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家长要汲取一些精神营养,笃定地相信自己,安静地欣赏孩子自我成长。

其次,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鼓励孩子安静独处。

在前文的案例中,王女士的儿子小小年纪却成了“机舱公害”,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自娱自乐,比如专心地独自做一件事、玩一件玩具或读一本书。

这种独处能力,是走马观花地上兴趣班培养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家长恰当地陪伴、关注与观察,并在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后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比如家长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坐下来自己安静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从3分钟开始,随后渐渐延长孩子独处的时间。

一个能够安静独处的孩子,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干扰,也不会影响到公共场合的秩序。一个能够享受独处时光的孩子,成年后会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世事喧嚣也不会对他造成影响。一个在童年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孩子,成年后在诱惑面前才不易动摇。

最后,活泼好动的孩子也要学习“慎独”。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好动的自我”,什么事情都想经历与尝试;一个是“喜静的自我”,对一切事物加以审视与判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难的不是与别人相处,而是让自身的两个自我和谐相处。

对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喜静的自我”大多数时候是“昏睡”的,是发育不良的。为了让“喜静的自我”健康生长,我们必须给它足够的营养。案例中孙先生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培养孩子动静结合,为留白的教育注入传统文化的因素,让孩子边玩边听,教化于无形。

只有在空间与时间上给孩子留白,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反之,若总是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计划好,孩子便一直处于一种被管理的状态,也就丧失了主动权、选择权与决策权,自我管理能力与领导能力的形成便无从谈起。

总之,留白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给孩子留出一方精神空间。如此,家长和孩子才会一起回归生命本真,获得真正的成长。

〔编辑:冯士军〕

腦筋急转弯答案

1. 夏周一

2. 女大三抱金砖

3. 吃火锅的时候

4. 巴黎(八离)

5. 魔术表演

6. 插一翅膀(插翅难飞)

7. 天上(黄河之水天上来)

8. 狮子笼是空的

9. 蜘蛛精 10. 西葫芦

11. 豆花

12. 爷爷给爸爸28元,爸爸给儿子8元,加起来还是28元。

13. 黑板

猜你喜欢
留白爱人儿子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再见了,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
爱人
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