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眼中的五四运动

2019-06-26 02:56王辛刚
百年潮 2019年6期
关键词:邓颖超五四运动民主

王辛刚

五四运动时的周恩来

“提起‘五四運动,最容易使人想起来周恩来先生,这固然由于他是‘五四运动当年的领导者,但尤其是他自从五四以来,二十年如一日为民族国家的战斗精神。”这是1939年姚潜修在《“五四”二十周年日访周恩来先生》中的开篇介绍。周恩来参加和领导了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并从此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习近平同志指出:“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周恩来多次在不同场合谈起五四运动,表达了中华民族一代仁人志士对五四运动的看法。

五四运动改变了周恩来的人生

五四运动对周恩来的思想认知和信仰选择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他在接受采访或撰文中常常对此有所提及。

五四运动刚刚兴起之时,正值周恩来进入南开中学读书。此时的周恩来是《民权报》的忠实读者,他保留有从天津迁到上海、从创刊到被禁的全部《民权报》。此外,周恩来还大量阅读了《甲寅杂志》《星期评论》《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尤其是《星期评论》对社会主义的宣传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五四运动后期,周恩来已经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通过阅读大量的进步报刊书籍,革命意识“从这时候开始”萌芽,像其他青年一样,周恩来在这个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投身于社会革命运动。

在南开中学“正常而自由的”教育下,周恩来在课外读了很多书,组织学生社团敬业乐群会,并担任过会长,开始参加社会服务,从事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是袁世凯称帝后尊孔复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此展开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青年周恩来参加到反袁运动之中,进行演说、募捐活动,反对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1919年,得知南开学校即将成立大学部的消息,周恩来从日本回国,准备进入南开大学学习。恰逢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周恩来迅速投身其中,成为领导运动的学生骨干。此后,周恩来主持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报上大声疾呼:在与黑暗势力的较量中,“我们所恃的是群众运动”,要鼓动各届“快快成立各种组织”;外出演讲揭露内政外交的黑暗,“国人当求根本的改造”;要准备在合适时机召开公民大会。这张报纸因为“敢言”而有特点,成为“全国的学生会报冠”,但也因此被北京民国政府查禁。周恩来又因领导学生组织开展抵制日货运动被捕入狱,坐牢半年。

据《检厅日录》记载,周恩来在狱中仍向狱友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5月28日,“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同马克思传记”;31日,“演讲会仍由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6月2日,“仍由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的总论同阶级竞争史”;4日,“仍由周恩来续讲马克思主义——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7日,“周恩来续讲马克思的学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同资本集中说,今天马氏学说已经讲完了”。这些记载反映了周恩来的思想动态。半年的牢狱生活让周恩来加深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理解。出狱后不久,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留学期间,周恩来又阅读了《阶级斗争》《共产主义原理》等书籍,在“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后,周恩来“已得有坚决的信心”,定妥了自己的目标,并向友人袒露:“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并特别指出“前年北京的‘全武行(指1919年8月的学生请愿事件)于我也非常的帮助”。正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周恩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五四运动中,周恩来除在思想认知和信仰选择上发生重要转变以外,还收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友人,成为其一生的宝贵财富。后来成为周恩来妻子的邓颖超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参加五四学生运动的过程中相识,都是觉悟社社员。周恩来被捕入狱后,邓颖超积极活动展开营救。周恩来在欧留学期间,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渐生情愫,于1925年结为终身革命伴侣。周恩来还与一同参加五四学生运动的沙志培等同学,特别是觉悟社社员郭隆真、谌志笃、马骏、谌小岑、刘清扬等人结下了真挚的友谊。1955年4月,周恩来在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途经昆明时,还与陈毅一同会见了觉悟社的骨干、时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张若茗和丈夫杨堃,并共进午餐。1962年,周恩来在谈及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时,引用邓颖超的话如此定义觉悟社:觉悟社还不能称之为共产主义小组,是研究新思潮的一个组织,但后来有不少人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觉悟社社员歌》唱道:“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大家齐努力。二十几个同志,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恶势力!”这歌词恰是周恩来与那些真正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关系的写照。

此外,周恩来还对在五四学生运动中提供过帮助的友人念念不忘,《晨报》董事刘崇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周恩来十分钦佩刘崇佑侠肠义骨,称其为“难得的好人”。1946年6月6日,周恩来在与黄炎培、梁漱溟的长谈中,得知刘崇佑的遗言,动情地说道:五四运动之际,刘崇佑为律师,为我辩护营救外,更以金钱接济,至今衔感。五四运动成为周恩来结交挚友的重要契机。

觉悟社部分成员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右五为马骏,右三为郭隆真;前排右二为刘清扬,右三为邓颖超

周恩来赞扬五四青年展现的良好精神面貌。1923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给同学王朴山的信中写道:“‘五四后的少年,颇多颓靡之气,本来革命精神是难得养成的,对旧社会多留恋一分,革命精神即减少一分。酷爱和平、善于退让、甘于认命的中国人,要振作起来……”这段话既是周恩来对五四运动以后一段时期内青年身上“颓靡之气”的批评,也是对五四青年蓬勃朝气的褒扬。

总之,从周恩来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五四运动的确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深深地影响了青年周恩来的人生抉择。

1920年1月,周恩来等在反帝爱国运动中被北洋军阀政府天津警察厅拘捕。在他们坚决斗争和各界爱国群众的声援下,反动当局被迫于7月将他们释放。这是周恩来等出狱后的合影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周恩来多次论及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使爱国成为中国青年最显著的属性和特征。1938年5月4日,周恩来在给《新华日报》题词时,将五四运动“给予中国学生的光荣传统”定义为“抗日运动与文化革命”,提出“在抗战的今天,来纪念十九年前的五四,我愿全中国学生保持并发扬这一历史传统,贯彻抗战到底,勉为文化先锋”。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抗日运动可以视为爱国行动的代名词,而五四学生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恰恰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对山东权益的觊觎,“抗日”成为爱国主义穿越时代的具体表达。1946年6月29日,周恩来与董必武、邓颖超等人一同致信陈震中、陈立复,慰问赴南京进行和平请愿的上海市学生团体联合会代表,勉励上海学生“继续努力,发扬‘五四以来中国学生光荣的传统,为和平民主而奋斗到底”。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蓄意挑起内战,在这种形势下,周恩来认为各地学生纷纷采取行动争取和平与民主,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49年9月30日,周恩来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提议将“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因为这里是五四学生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这一提议得到了全体代表的一致赞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周恩来内心中,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青年具有与生俱来的爱国基因。

五四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周恩来认为,五四运动是思想革命,也是一种启蒙运动,更是一场“科学和民主运动”。周恩来指出,即使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全部内容,也是从五四后才渐次完成”。1944年4月14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蔡元培、吴承仕大会,周恩来送给蔡元培的挽联是“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可以看出,在周恩来眼中,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进程。1948年,周恩来拟就《民主与科学》一文的提纲,第一部分就是“五四运动划时代的意义:旧民主与新民主,旧科学与新科学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周恩来进一步围绕“新民主”与“新科学”展开论述:“新民主”是人民民主,是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新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新科学,为人民服务的科学”。1949年5月5日,周恩来在北平科学界、学术界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详细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再次阐释新民主与旧民主的区别,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方面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他勉励学术界、科学界等各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使科学真正为人民服务。可以看出,周恩来认为五四运动对推动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四运动产生了“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周恩来认为五四运动在文化革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在形式上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在内容上反对封建意识,要求思想自由”,拉开了中国文化从内容到形式广泛进行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序幕。1949年5月9日,周恩来在北京大学教授联谊会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必要的,五四時期虽然发生过否定一切的偏向,没有批判地接受其局部可用的东西,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旧的东西根基太深,总的来说,“当时的成绩比缺点还是大得多”。可以看出,周恩来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对五四运动有着十分理性的看法,认为五四运动有一定的不足,但在改造旧文化、发展新文化方面“功”远大于“过”。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正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向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促进了文学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各方面的极大发展。它的锋芒所向,引起了中国文化从思想到形式的极大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而其动员之广,也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这是周恩来对五四运动文化革新作用的极大肯定。1974年3月17日,周恩来在会见并宴请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主席希尔和副主席加拉格尔的过程中,提及五四运动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文化色彩。4月22日,在接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前众议员、日本世界青少年交流协会会长川崎秀二一行时,再次指出:我们这一代都是反对孔子的,这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孔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已影响了两千多年,批判并肃清这种影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情,并且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批孔的同时,还要对历史的改革派思想进行宣传。周恩来中肯地评价了五四运动在推动文化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周恩来将五四运动之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直接影响概括为:“中国的‘五四运动之后五年,起了巨大的变化,伟大的革命已经开始了。”可以看出,周恩来认为,在青年的培养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造就上,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与塑造上,在文化形式与价值取向的转型上,五四运动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力,直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爱国救国是五四运动的主旨

在周恩来看来,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1919年7月12日,周恩来在《南开日刊》发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一文,将五四运动同日本的米骚风潮、朝鲜的独立运动归结为一类,“都是受世界新思潮的波动,在东亚历史上增加些国民自觉的事迹”。在所谓的“世界新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显然在推动世界各民族独立运动中发挥了最大作用。1920年8月初,周恩来主持觉悟社召开年会,对一年多来天津学生和各界开展救国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指出只有联合和改造五四运动以后全国各地出现的进步团体,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改造旧中国,挽救中国危亡。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1939年,周恩来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族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首要的光荣,正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全国上下精诚团结、共同担负抗战建国工作的局面。周恩来将五四运动看成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始点。

五四运动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50多年以后,周恩来依然对回族女孩、觉悟社社员郭隆真剃光头发的行为记忆犹新。这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也彰显着一代进步青年矢志民族复兴的决心。1920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周恩来与诸位同学在狱中举行了纪念活动,并写道:“将来的希望,尤隐隐约约在各人脑中颤动不已。”这“将来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无疑是对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周恩来在旅欧期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将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寄给邓颖超,毅然决然地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既是周恩来与邓颖超个人理想的宣示,也代表着一代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不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忘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实现国家和平与民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目标之一。1945年12月9日,周恩来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十周年大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今天的青年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爱护和培育下,继承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未完成的任务,为实现国家的民主、和平而奋斗,成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先锋队。五四运动尽管未能完成和平与民主的任务,却使知识分子从世界大战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意识到首先要打倒封建主义,而依靠民族主义思想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开始倾向于社会主义,“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的思潮下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担负起解决中国问题的责任。从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此外,周恩来十分重视收集与整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对纪念方式也发表过意见。周恩来曾囑咐马骏的夫人杨秀蓉要把征集革命文物的工作做好,注意收集、整理天津五四运动的史料,但提出“不要看我现在是总理了,就把那个时候的一切功劳都记在我身上。不要提我”。1957年5月2日和3日,在连续给《天津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的题词中,周恩来还对青年人如何纪念五四运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纪念五四,新中国的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参加劳动,热爱祖国,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艰苦朴素作风,准备作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和农民,准备作一个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这些话语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在周恩来眼中,五四运动是激进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发动的“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民主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周恩来的一生,使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邓颖超等大批五四青年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所孕育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不断激励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的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编辑 叶松)

作者: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邓颖超五四运动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邓颖超令周恩来勃然大怒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