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印度洋在美國早期对外扩张中占据一席之地。自1783年美国独立到19世纪中叶,美国巧妙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制定对外扩张战略,在不改变印度洋已有秩序的前提下,通过缔结双边条约、武力威慑等方式,成功地获得了“最惠国待遇”和商业特权,在印度洋沿岸建立起商业网络。从方式上看,美国基本未使用武力征服手段,就在印度洋地区获得了同欧洲列强相同的利益。美国在印度洋的早期经略有利于其维护海上交通线路畅通、拓展贸易市场、控制战略要冲,为日后建立印度洋海权乃至全球性海权奠定了基础。本质上看,美国经略印度洋与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并无区别。
关键词 美国,印度洋,早期经略,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 K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2-0028-06
美国的印度洋战略是美国海洋战略研究、印度洋区域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现有著述主要聚焦于冷战及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印度洋战略,而关于美国早期印度洋部署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均不多见。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由于美国早期(1783年美国独立到19世纪中叶)的海上扩张主要集中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使在其他海洋的战略部署显得“不足挂齿”;其二,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印度洋区域的战略重要性突显,印度洋区域研究方逐渐兴起,因此学者的研究兴趣往往集中于现当代时期;其三,凡涉及印度洋,北印度洋和印度往往是研究焦点,印度洋其他区域和国家则易被忽视。
“历史学家总是忽视印度洋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是被歪曲的、不完整的历史。”②虽然印度洋并非美国早期扩张的主要海域,但印度洋在美国的早期全球扩张中仍占据一席之地。
1783年9月,英美在巴黎签订和约,美国独立。早期美国到东方的路线中,经大西洋向东绕好望角至印度洋和中国广东是最主要航线。印度洋以及西南太平洋被纳入美国的商业扩张版图。在美国独立后的一段时期,类似的贸易均被称为东印度贸易(East India Trade)。③1784年2月,美国船只“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从纽约起航,绕好望角,经印度洋于同年8月抵达中国广东,④这是美国独立后与印度洋的第一次交集。
在独立之初,美国各州互筑关税壁垒,缺乏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这种状态一直到1789年才得以改变。1789年3月,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也被有效统筹。联邦宪法第1条第8款赋予国会以征税的权利,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制定和征收各项税收……所有税收、关税、货物税在全国范围保持一致”。①1789年7月,美国国会颁布《关税法》,依据是否由美国船只②运输以及进口货物来源国家的不同,征收不同额度的关税,由美国船只运输的货物关税普遍较低,以茶叶为例,由美国船只运输依据不同来源地关税规定如下:
从中国或印度进口、美国船只运输的茶叶享受优惠关税,可见美国建国初期的关税保护主义原则和对东方贸易的推崇。同年,国会还通过了《吨位税法》并正式设立美国海关总署及入境口岸,为美国面向海洋发展,拓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至1793年,美国商人已经在波斯湾、东非、印度、苏门答腊岛、爪哇建立起商贸往来。④
1794年11月,英美正式签订《友好通商航行条约》,又称《杰伊条约》(Jays Treaty)。条约承认并维持了英国在北美大陆的内河航行自由,以及在西印度群岛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但在与东印度群岛的贸易方面,英国则给予美国优待——《杰伊条约》赋予美国与英属东印度的各商业据点通商贸易的权利,允许美国船只在英属东印度群岛的所有口岸登陆进行贸易。⑤虽然史学界对《杰伊条约》的评价具有争议,但其签订确实给予了当时力量羸弱的美国以经济发展空间,其对美国与西印度群岛的贸易限制也进一步促使美国拓展东方市场。
自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同印度洋出现交集到18世纪末,美国对印度洋进行了初步探索,美国商船开始与印度洋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联系。从规范建构的角度来看,美国建国之初通过包括《联邦宪法》《关税法》等的颁布和施行,为其开展海外贸易铺平了道路,法律规范中对东方贸易的优惠政策也促进了美国东方贸易的兴起。从双边关系的角度来看,美国建国初期,英国对美国在贸易方面仍有相当强的影响力和制约力,《杰伊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在东方市场初步摆脱英国掣肘。印度洋地区作为美国东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已是美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和目的地,不应被忽视。
印度洋提供了连接非洲、中东、南亚、东亚、欧洲与美洲的主要航线。⑥印度洋的历史是一部海上贸易史。⑦19世纪,阿曼、印度,以及从波斯湾到爪哇的亚洲沿海国家(地区)都是印度洋商业系统的重要成员。⑧
美国与印度的交往历史悠久,1784年,第一艘美国商船切萨皮克号(Chesapeake)到达印度,孟加拉最高委员会(Supreme Council of Bengal)⑨豁免了该商船的一切关税。时任印度总督查尔斯·康沃利斯(Charles Cornwallis)于1786年授予美国商人“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待遇,这一特权后在《杰伊条约》中被正式确认。在1800年到1842年期间,到达美国塞勒姆的船只中,有115艘来自加尔各答,20艘来自孟买,6艘来自孟加拉,另有2艘来自锡兰(今斯里兰卡),2艘来自暹罗(今泰国)。①1794年,来自塞勒姆的大力神号(Hercules)商船船长班杰明·卡彭特(Benjamin Carpenter)写道:“美国人的利润可以通过在锡兰、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之间的货物运输,以及在仰光,孟加拉和科罗曼德海岸之间的货物交换无限增长。”②
扼守印度洋、太平洋交通要道的苏门答腊岛,也是美国印度洋经略的重点。1793年,美国乔纳森·卡恩斯(Jonathan Carnes)船长到达苏门答腊岛,美国与苏门答腊岛的胡椒贸易揭开帷幕。1824年《英荷条约》(the Anglo-Dutch Treaty)就英荷双方在马来群岛贸易与势力范围进行划分以后,英荷双方的争夺焦点转移到巴达维亚的贸易优势地位上。英国逐渐撤出苏门答腊岛,荷兰则主要控制苏门答腊岛南部地区。这种局面为美国进军苏门答腊岛北部市场提供了机遇。③美国胡椒贸易的方式主要是转手贸易,即从苏门答腊岛进口胡椒,转销欧洲,美国借此可以获得高达7倍的利润。④
然而,美国在苏门答腊岛的频繁活动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1831年2月,塞勒姆商船友谊号(Friendship)在瓜拉巴图(Kuala Batu)遭遇当地三艘三点式帆船袭击。为了保护美国商船、维护航行自由,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遜派遣约翰·道恩斯(John Downes)准将领导护卫舰波托马克号(Potomac)进行惩罚性报复。道恩斯对瓜拉巴图进行了军事攻击,对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民众进行屠杀,史称第一次苏门答腊远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结束屠杀次日,道恩斯还向幸存者宣称,美国与英国和荷兰完全不同,美国只想维系和平贸易。⑤
这次远征是美国在亚洲进行的第一次武装干涉活动,通过武力维护了美国的商船安全与贸易自由。杰克逊总统在1832年12月的年度报告中对远征行为进行了赞扬——“这些无法无天的海盗已经受到惩罚,其成效是:我们在远方海域得到了尊重,商业安全得到了保障。”⑥但事实上,其残忍程度远超自卫的限度。通过武力得到的和平与贸易并不稳固,1838年,又一艘美国商船遭遇袭击。美国海军东印度中队(East India Squadron)以规模更大的第二次苏门答腊远征作为回应,从而巩固了其胡椒贸易垄断地位,并一直持续到美国南北战争前夕。
道恩斯回归之后,时任美国海军部长利瓦伊·伍德伯里(Levi Woodbury)得到了一笔用于“建立巡视印度洋和中国海的军事力量”的拨款。⑦他推荐埃德蒙·罗伯特(Edmund Roberts)作为特别代表赴交趾支那、暹罗和阿曼等订立通商条约。杰克逊总统采纳了该建议并对参议院表示:“美国的贸易可能会因与印度洋国家的商业联系而扩展,签订贸易协定能够带来更加丰厚的收入。我任命埃德蒙·罗伯特作为特别代表的目的是访问这些海域,并缔结能让我们获利的商业条约。”⑧1832年1月26日,埃德蒙·罗伯特乘小型风帆战船“孔雀号”(Peacock)开始其缔约之行。
1833年3月,暹罗(今泰国)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美国公民拥有自由出入暹罗王国所有港口的权利,无论货物种类如何;如果其他任何外国船只缴纳的关税数额降低,美国将取得同等待遇;如果之后除葡萄牙以外的任何国家得以在暹罗建立领事馆,美国将同样取得建立领事馆的权利。”⑨这是美国与亚洲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暹罗地处印度洋、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该条约的签订在美国的印度洋经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该条约并未明确赋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19世纪初,阿曼人雄踞地处波斯湾向印度洋要冲的马斯喀特,以及地处东非各港口中心的桑给巴尔,建立起一个地区性贸易帝国,成为当时印度洋海上贸易的核心国家。①美国与阿曼的交往历史悠久,最早到达马斯喀特的美国商船,是1790年由罗伯特·福尔杰(Robert Folger)率领的波士顿双桅帆船漫步者号(Rambler)。另外,美国双桅帆船安号(Ann)和弗吉尼亚号(Virginia)也曾于1826年抵达桑给巴尔。②作为当时印度洋贸易体系的主要参与者,英国是阿曼的最大威胁。为了制衡英国在东非的影响力,渴望开拓海外市场,且无殖民地诉求的美国成为其最理想的贸易伙伴。③
1833年9月,美国与马斯喀特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这是美国首次与波斯湾国家签订此类条约。该条约比美国与暹罗签订的条约更进一步,明文规定美国商船仅缴纳总计不超过5%的关税;美国有权在苏丹国的主要港口建立领馆;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表述也明确化。④此后,“最惠国待遇”条款成为美国与印度洋国家友好通商条约的必备条款。
桑给巴尔位于东非各港口的核心位置,并拥有包括象牙、丁香、玳瑁、橡胶、犀牛皮等在内的丰富资源。⑤1837年,美国在桑给巴尔设立领事馆,这是世界上设立最早的领事馆之一。⑥理查德·怀特是美国驻桑给巴尔的第一任领事,他积极推进美国与阿曼的商业往来。1843年12月,他还通过开往塞勒姆的商船将两匹阿拉伯马作为礼物运回美国。⑦
从1832年9月16日到1834年5月26日,访问桑给巴尔的外国船只共有41艘,有32艘是美国船只,占总数的78.05%。⑧而在1852年至1857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31艘商船驶向桑给巴尔,商船的年度平均总吨位是8592.8吨,其在桑给巴尔的年度平均贸易额保持在100万美元左右,而同时期英、法与桑给巴尔的贸易规模均不足美国的一半。⑨即使英国当时在印度洋一直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也不得不承认年轻的美国在桑给巴尔,乃至印度洋的商业系统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⑩
在航行过程中,埃德蒙·罗伯特还对美国与印度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情况进行了记述。自1832年6月到1833年6月之间,经过巽他海峡前往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的美国商船共有53艘,其中有29艘途经安吉尔(Angier),这些商船的总吨位达11138吨。而世界咖啡贸易中心摩卡,对美出口额几乎占其咖啡出口总额的一半。他感慨道:“我们在好望角东边的广大市场不应被忽视,也不应缺乏政府的保护。我们至少应该保持美国战舰在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群岛之间的偶尔巡视;至于东非的港口,直至桑给巴尔和蒙布、摩卡、红海和印度西海岸,则应该至少保持两三个月一次的访问频率。”①随着美国与印度洋区域国家(地区)贸易关系的广泛建立以及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1835年,美国建立了海军东印度中队。
从美国早期经略印度洋的历史来看,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美国在印度洋重点区域建立起规范化、体系化的商业往来。印度洋海域扼守交通要道的主要国家(地区)是美国扩张的重点。美国通过最惠国待遇成功取得了与英法等传统强国同样的商业特权。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美国不仅采取缔结双边条约的和平手段,军事行动和武力威慑也伴随其中。在探索印度洋的过程中,美国的海军发展也与海外贸易齐头并进。
国家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圭臬,美国独立初期,欧洲列强在抢夺海外地盘的斗争中冲突频仍,作为政治和军事力量薄弱的新生国家,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情况。美国的首要目标是在强国林立的国际体系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扩大海外市场是美国的必然选择。美国在印度洋早期的经略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展开的。
(一)美国早期经略印度洋的特点
美国独立时,稍有不慎即可能卷入与欧洲列强的政治和军事糾纷中。因此,第一,美国对东西方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西方国家,美国恪守中立,孤立于欧洲的纠纷之外,并避免与欧洲列强在欧洲开展直接竞争;对东方国家,美国综合使用订立条约、武力威胁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拓展海外市场和投资场所。美国打着“中立”“和平”“自由贸易”等高姿态口号,弱化了相关国家的戒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冲突。
第二,美国较早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作用,以此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取得了主动权。1783年5月,华盛顿在《关于和平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建立海军的重要性,“没有海军,我们既不能在战时保护商业安全,也不能相互支援”。②1819年12月7日,美国参议院日志中写道:“为了保护我们在地中海、南大西洋岛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贸易,有必要保持强大的海军力量。”③对海军重要性的富有远见的认知,对美国顺利开拓海外市场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美国善于在不直接挑战业已存在的国际秩序的前提下,借助“最惠国待遇”攫取权利。作为后来者,美国在印度洋的海外扩张并没有直接挑战主要殖民国家的既得利益,而是在列强争夺的主战场边缘开拓市场。进入19世纪后,“最惠国待遇”逐渐成为美国与印度洋国家签订条约中的必要条款。
由于战略和策略的适当,美国在早期印度洋经略过程中很少遭到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强烈打压,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印度洋市场。
(二)美国早期经略印度洋的成效
总体而言,基于对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的正确定位,美国在印度洋的早期经略卓有成效。首先,确保了印度洋海上交通路线的畅通。海上交通线安全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美国立国之初,由于英国的封锁,经南美合恩角到太平洋的航线难以实现,而经非洲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则的航线成为最佳选择。因此,在与印度洋国家(地区)洽谈商约的过程中,美国一直强调航行自由的重要性,成功维系了印度洋海上交通线路的畅通,为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区域的商业扩张扫清障碍。
其次,拓展了印度洋区域的贸易市场,获得了同欧洲殖民国家同等的贸易特权。在印度洋的经济利益是美国早期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印度洋地区市场广阔,东非、西亚、南亚、东南亚拥有美国资本积累阶段需要的纺织品、香料、烟草、咖啡等。印度洋市场的开辟使美国在早期海外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其日后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全球海权提供了经济保障。
再次,控制了战略要冲。保持战略要冲安全与畅通一直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目标。④马斯喀特扼守波斯湾要冲,桑给巴尔地处非洲东海岸中心,暹罗地处亚洲十字路口,巴达维亚、苏门答腊、摩卡等与美国早期商贸往来频繁的印度洋国家和地区无不具有重要的地缘意义。对战略要冲的成功控制,有利于美国避免在对外贸易中陷入被动局面。
最后,推动了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从派遣军舰巡航,到寻求规律性的军事存在,美国在印度洋上的每一个商业据点的建立以及友好通商条约的签署,都离不开日益强大的美国海军的保驾护航。美国海军东印度中队的设立不仅起到了保护美国在印度洋的商船和使团的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也扩大了美国在全球海域的海军投放范围。
美国早期对印度洋卓有成效的经略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首先,要正确认识印度洋的战略价值。美国在立国之初就认识到了印度洋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战略部署。印度洋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地区。①随着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强,印度洋对我国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正确认识印度洋的战略意义对我国合理拓展海洋权益,构建“东西双向互济”②的开放格局意义重大。
其次,应注重拓展印度洋的国际市场。与印度洋国家建立起的稳定经贸往来,促进了美国早期的财富积累和国家崛起。目前,中国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的对话伙伴国;与印度洋域内东南亚国家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起稳定的经济联系;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在平稳推进。③印度洋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区域。
再次,在不改变印度洋地区现有国际秩序的前提下参与印度洋事务。美国早期对印度洋的经略,是在不直接挑战当时国际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当中国开始重视印度洋地区时,印度洋的区域秩序和格局已经形成,作为印度洋区域的“后来者”,中国应充分尊重印度洋域内外主要国家的区域地位和贡献,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融入现有机制,促进印度洋治理机制的规范化、体系化、高效化。
总之,美国早期对印度洋的经略总体上是成功的,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在印度洋的战略拓展具有借鉴意义。但也必须认识到,美国早期对印度洋的经略对印度洋域内国家和地区而言,从本质上看仍是殖民主义扩张和侵略。我国对印度洋的经略在性质上和手段上与之有根本区别。
【作者简介】孟亮,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印度洋问题、美国印度洋战略。
【責任编辑:王雅贞 王向阳】
Abstract: The Indian Ocean was an important reg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arly foreign expansions. From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1783 to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smart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European powers to formulate its strategy of expansion by establishing bilateral treaties, military deterrence and other possible means.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ed its business presences along the Indian Ocean. By Most-favored-nations right, the United States got and maintained its commercial privileges. In essenc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expansion and the European colonial expansion. The early Indian Ocean poli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ere constructive to maintain the smoothness of its maritime traffic lines, expand its trade market and control strategic position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establish a global maritime power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United States, Indian Ocean, Early Strategy, Characteristics, Inspi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