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振龙 苏洋(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49)
2016年5月6日,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学校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到2020年,学生应当养成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且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应明显提升。在国家下发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法规后,部分高校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通过实际调查后发现,多数大学生是被动地完成学校要求的体育锻炼任务,没有养成每天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其次,在体育锻炼中,因未合理安排体育运动及未掌握体育伤害的自我保护方法等原因造成的大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也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及体育伤害事故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大学生在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基本问题及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及体育伤害事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以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及运动伤害事故现状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数理统计法。
(1)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频次的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如表1所示: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体次数上,两者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男大学生每周锻炼一次的人数百分比为18.3%,而女大学生每周锻炼一次的人数百分比为35.4%,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在每周参加三次体育锻炼或以上的男女大学生中,男大学生所占百分比为49.1%高于女大学生的26.1%,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
每周锻炼的频率是评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指标之一。有学者研究发现,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而每周锻炼少于2次时,通常不引起改变。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每周参与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但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三次及以上的人数较少,接近百分之八十的男大学生每周能参与两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而女大学生每周参与三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到三成,缺乏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普通高校应当积极落实国家的相关文件规定,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频率,引导学生每天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表1 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频次统计
(2)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运动项目的体育风险认知比较分析。
体育活动风险认知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对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存在的各种潜在客观风险的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从表2可知,能全部意识到自己所从事体育运动项目危险性的男大学生所占百分比为14.1%,女大学生所占百分比为9.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4%的男大学生大部分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体育运动项目危险性,高于女大学生的44.1%,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男大学生在运动项目的体育风险认知方面要优于女大学生。由于体育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性。例如,场地、器材、学生自身的体质和运动技能、所具备的体育安全知识、体育活动经验、运动项目等等,都会成为导致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提高对安全隐患的认知,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表2 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运动项目的体育风险认知情况
(3)大学生在意识到体育活动危险性后的参与性比较分析。
体育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中各种潜在风险的主观认知和判断高于或低于客观风险时,容易导致不参与体育活动或盲目参与、过度参与等错误的体育活动行为。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到体育活动危险性后的参与性调查发现,如表3所示:在了解到所做练习具有危险性后,46.7%的男大学生选择继续参与体育活动,而女大学生选择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的仅为24.4%,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女大学生在判断自身所从事体育活动具有危险性后会选择规避风险,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具有个体差异性。较多数女大学生选择了风险回避,而接近一半的男大学生是风险追求者。因此,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应当正确的判断客观风险与实际风险,选择正确的体育活动行为,避免在体育活动中因为盲目自信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女大学生应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不能因为体育活动的风险性而逃避体育锻炼。
表3 大学生在意识到体育活动危险性后的参与性情况
(1)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频率的比较分析。
表4 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频率统计
缺乏体育锻炼成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益频发的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则成为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从表5可知,男大学生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人数的百分比为59.7%,而女大学生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人数的百分比为38.7%,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男大学生发生过两次体育伤害事故人数的百分比为12.3%,高于女大学生的6.6%,两者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男大学生发生过三次或以上体育伤害事故人数的百分比为31.8%,明显高于女大学生的6.5%,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1)。这与表1中调查的每周锻炼频次大致相同,两者成正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率高于女大学生。长期以来,国家不断采取各种政策法规加强学校体育建设和增强学生体质水平,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却成为学校体育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许多学校为了规避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采取消极规避的态度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这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如何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体育政策,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做好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工作,成为各高校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在各类运动项目中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比较分析。
据统计,在体育运动中常见的损伤项目集中在篮球、足球、武术,所占比例较大。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9项运动项目中,男女大学生在篮球项目中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人数分别是138人、46人,占各性别人数的36.6%和8.5%;其次,男女大学生在田径项目中受伤的学生人数分别是108人、71人,占各性别人数的11.8%和7.7%;男女大学生在足球项目中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的学生人数分别是65人、21人,占各性别人数的17.2%和3.9%;男女大学生在跳绳项目中受伤人数分别为37人、32人,占各性别人数的9.8%和5.9%;男女大学生在武术项目中受伤人数分别为51人、14人,占各性别人数的13.5%和2.6%;男女大学生在羽毛球项目中受伤人数分别为32人、23人,占各性别人数的8.5%和4.2%;男女大学生在游泳项目中受伤人数分别为14人、10人,占各性别人数的3.7%和1.8%;男女大学生在乒乓球项目中受伤人数分别为10人、8人,占各性别人数的2.7%和1.5%;男女大学生在舞蹈项目中受伤人数分别为4人、12人,占各性别人数的1%和2.2%;另有26名男女大学生选择了其他项目,分别占各性别人数的3.2%和2.6%。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前三位的运动项目分别集中在篮球、田径、足球,而女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前三位的运动项目分别集中在田径、篮球、跳绳。对于易发生体育伤害的运动项目,大学生应在体育锻炼中加强防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避免发生体育伤害。
(1)我国普通高校九成以上的男女大学生,每周参与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但男女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三次及以上的人数较少,女同学每周参与三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到三成,男同学每周参与三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接近五成。男同学每周能参与两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接近80%;
(2)能全部意识到自己所从事体育运动项目危险性的男同学所占百分比为14.1%,女同学所占百分比为9.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同学在运动项目的体育风险认知方面要优于女同学;
(3)在体育锻炼中我国普通高校男女学生做准备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认真程度不够。在体育活动中,有接近一成的学生从来都不做准备活动;
(4)男大学生完全掌握自我保护方法的人数百分比为17.5%,高于女大学生的1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子大学生完全掌握自我保护方法的情况要优于女子大学生,仅有一成左右的女子大学生完全掌握了体育运动损伤的自我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