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持续关注商业创新,并努力真实记录其过程的媒体,我们每年都会操作相关的报道—这两年几乎连年不断的主题是“资本寒冬”。不过今年,大家却不想再局限在客观环境上。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对于身在其中的创业公司来说,只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要么尽一切努力留在赛道上。
现在,留在赛道上,需要更多的付出。6月12日,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了《2019年互联趋势报告》。其中指出,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8亿人,渗透率达到51%。中国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和淘宝—的用户量已跨过10亿大关,近两年崛起的拼多多和抖音,则进一步挖掘了此前被忽视的流量洼地。规模置顶,也意味衰减期开始。米克尔的报告直接指出了这一点:互联网人口红利持续衰减,新的增长点仍然难以寻觅。
这份厚重的PPT已连续发布24年,曾预示过互联网发展中的种种高光时刻,对技术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最早发布报告那年,米克尔37岁,互联网泡沫尚未破灭,人们对互联网怀有类似乌托邦的希望。
辗转二十多年过去,我们进入一个24小时不关机的世界。互联网经过泡沫破裂,转轨移动互联网,实现即时通讯基础设施的全球化進程,彻底改变了商业世界及技术行业的竞争格局,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中国市场而言,如果把新浪、搜狐、QQ、阿里巴巴、百度集中诞生的1999年视为中国互联网元年—如今,我们正处在这段互联网历史的第20年,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TMD(头条/美团/滴滴)的头部公司格局已经确定,风口也换过几轮,互联网漂亮的上半场就此结束。
接下来,那些亲历过高光时刻的创业公司,将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进入下半场,正是我们本期封面讨论的话题。
我们采访了一些不同赛道的参与者。大约从2016年开始,他们进入到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切换期,切换过程焦虑而动荡,迫使他们所在的公司做出了空前调整,或收缩,或扩张,或转换赛道,一切的决策和执行都需要在不确定性极强的情况下作出—这是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之前不曾预料的境遇。
中国创投领域的活跃,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而随着整体经济走势趋稳,创投领域也相应地要进入较为理性的发展阶段。如果说20年前,中国互联网行业起步之际,整个市场对于虚拟经济并不理解,那么如今,从风险投资到市场环境,从公众认知到游戏规则,一个足以适配虚拟经济的商业生态已经成型。
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的创业公司在想尽办法熬过切换期,回归商业本质,准备进入下半场的竞赛。
进入实体经济,甚至与方兴未艾的新一代技术,比如AI或者生物技术相对接,都是所谓下一轮互联网经济的重点所在。而对中国的创业者而言,他们终于经历了创业生涯“第一个周期”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