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新形势下开放理念的对外传播

2019-06-25 19:26徐秀军
对外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开放型保护主义经济体

徐秀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步入艰难复苏进程。与金融危机前相比,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在中低速徘徊,刺激经济增长的短期性政策空间日益收窄,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低迷,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乏力,各国政策的内顾和封闭倾向加重。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新形势下,一些国家推动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动力明显不足,开放理念的全球传播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建因此遭受巨大挑战。

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挑战加大

2018年以来,全球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分化格局依旧,受一些大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初步显现。并且,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酝酿之中。

首先,全球经济增速放缓。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未能延续2017年的上升势头,除少数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持续上升外,大部分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了回落。201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较上年下降0.2個百分点。①其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2.2%,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4.5%,两者均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在发达经济体中,除美国外,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中,除独联体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外,其他地区均较上年下降。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6%,比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1.9个百分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至3.3%。这表明,全球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难以回升到金融危机前5%以上的增长水平。

其次,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在经济复苏放缓的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增速分化有所加剧。经济增速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分化。金融危机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双速增长格局。2018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发达经济体的两倍以上,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2019年,这一差距有望扩大至2.6个百分点。二是在不同类别的经济体内部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在发达经济体中,2018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86%,而日本仅为0.81%,两者相差2.05个百分点,而2017年这一差距为0.40个百分点。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中,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为7.05%,而同为金砖国家的南非仅为0.79%,两者相差6.27个百分点,而2017年这一差距为5.475个百分点。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持续分化加大了各国政策理念和目标上的分歧,国际合作与协调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最后,全球经济复苏缺乏新动能。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目前,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都已过上升拐点而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很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零增长状态。从全球范围来讲,对劳动生产率提升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体制机制改革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或者效用还没有得到实质性发挥。尽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为重点领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但要转换为新的增长点还需时日。并且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制约经济增长的机制体制性障碍日益突出,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明显不足。

二、全球政策调整与开放理念的缺失

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自身利益,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较大范围和力度的政策调整。但是,在对外政策的调整上,由于开放理念的缺失,一些国家忽视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的客观事实,打着自身利益优先的旗号推出了大量以邻为壑的政策举措,导致国际经贸合作环境持续恶化,并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当前,全球经济的封闭化和碎片化与开放理念的缺失不无关联。全球普遍存在的开放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外部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各国应加强合作,构建开放和包容增长框架,避免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损害全球经济,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能。但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8年,二十国集团(G20)中19个国家成员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总计达10,076项,平均每个经济体为530.3项。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在贸易政策上采取更加强硬且力度更大的保护主义措施,导致全球面临的“逆全球化”挑战更加严峻。同期,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693项,居全球首位,平均每年出台169.3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2018年出台197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较上年增长28.8%;排在第二位的德国同期累计出台1225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2018年新增115项,较上年增长113.0%。在发达经济体中,加拿大在2018年加大了保护主义力度,新增贸易保护主义措施152项,为上年度的4.75倍。这表明,发达经济体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推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与行动已成为国际贸易艰难复苏的主要掣肘因素之一。当前,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区域经贸谈判进展不及预期。这不仅会对未来世界贸易与投资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还将影响世界主要国家贸易与投资增长新动力的塑造。

其次,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进动力不足。在全球保护主义盛行之时,世界各国在反对保护主义和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努力远远不够。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8年,二十国集团中19个国家成员推行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仅为3110项,其中2018年新增290项,较上年下降11.3%,并且为连续第三年下降。其中,二十国集团中的七国集团(G7)成员推行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为841项,并且自2015年起持续下降,其中2018年仅新增48项,较上年下降46.1%。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的影响,全球自由贸易区谈判进展缓慢。考虑到相关国家贸易摩擦加剧,2018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将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的增长预期下调0.5个百分点至3.9%,并预测201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将进一步下降至3.7%。②近年来,各国促进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有65个经济体出台了126项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措施,其中有93项为投资自由化和促进措施,较上年增加9项并创历史新高。③但由于一些安全审查等隐性壁垒的存在和滥用,全球投资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额为1.43 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3%;2018 年全球外商直播投资流入规模较2017 年下降19%。④

最后,全球治理改革受阻。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重塑期,各国的博弈将进一步加剧,并对国际经贸往来带来重大影响。发达国家谋求主导建立新的国际规则或制度体系,但鉴于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和不断加深的国际相互依赖,难以行之有效地通过传统遏制手段限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在此过程中,世界贸易组织等一些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受到干扰,并将给国际经济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为了遏制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一些成员积极寻求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出申诉。例如,针对美国提高钢铝关税的政策措施,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挪威、俄罗斯和土耳其等7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于2018年10月同时提出设立专家组进行审查的申请。但由于美国阻挠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法官的任命,履行此项职能的争端解决机制因上诉机构法官人数严重不足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以切实行动践行和传播中国开放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放是中国经济实现成功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为了推动全球开放发展构建各方受益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向世界贡献了基于自身成功经验形成的开放理念。尽管对外传播常常有赖于先进的手段和途径,但行动的力量更不可忽视。中国就是通过切实行动践行了开放理念,并由此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首先,均衡开放理念的践行与传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开放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并由此进入了开放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建立了主动扩大进口的平台。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同期举办的还有“2018全球贸易与国际物流高峰论坛”等博览会配套会议。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举办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凸显了中国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导向的推进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并为宣扬中国的均衡开放理念打造了新的有效平台。在对外传播中,要立足均衡开放理念,讲好中国依托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进口的意义和逻辑,让国际社会全面认识中国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本质特性。

其次,制度型开放理念的践行与传播。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度型开放”这一新的开放战略部署以来,中国加快了相关领域的法律和规则制订进程,不断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所谓制度型开放,就是遵循现有国际通行规则,坚持公开透明,在尊重各方意愿前提下推进全球共同开放,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了尽快适应制度型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中国创新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体系,适时制订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法对原来的三部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升级,并将国际通行规则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相结合,从法律上推动了中外投资规则的深度对接。外商投资法实施后,中国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清单之外的领域完全对外开放,并且中外投资将享有同等待遇。这些新的法律准则大大提高了投资领域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为外商创造了更加便利和友好的投资环境,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和赞赏。在对外传播中,要立足制度型开放理念,将中国倡导以规则为导向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规则等制度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及公认国际法准则的良好形象,

最后,共同开放理念的践行与传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向国际社会宣称,“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当前,中国与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全球性问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的过程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并动摇了很多国家的开放合作信心。为了推动全球共同开放,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支持对现有全球治理机制进行必要改革;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推动“一带一路”高質量发展。这些行动和举措,为国际社会认识和支持中国的共同开放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对外传播中,要立足共同开放理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结合起来,用中国案例引导和激励世界各国加入到对外开放的共同行动中来,不断壮大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支持开放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力量。

「注释」

①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Growth Slowdown, Precarious Recovery, April 2019.

②WTO, WTO Downgrades Outlook for Global Trade as Risks Accumulate, September 27, 2018.

③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8: Investment and New Industrial Policies, 2018.

④UNCTAD, Global Investment Trend Monitor, No. 31, January 2019.

猜你喜欢
开放型保护主义经济体
工作图什么?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
自贸区法治环境建设探讨
福州电子签证业务改革经验刍议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