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阳
摘 要:舞蹈,是身体的表演,是肢体美的表现,无需言语,舞姿言情。而观赏舞蹈,是一种享受,所以跳舞、赏舞也创造了舞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舞蹈文化,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古典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粹,是中国舞蹈中最传统、最具有代表性、最精湛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橘子红了》;审美意境
本文中,笔者以古典舞《橘子红了》为例,结合自身学习和表演的经历,首先以我国古典舞中“古典美”的審美意境为出发点,然后从舞蹈语言风格的形成和运用,再到舞蹈作品的审美追求,对我国古典舞蹈的美学规律和审美意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我国古典舞创作的审美规律及美学追求。《橘子红了》舞蹈中审美意境的具体体现。
一、舞蹈形态
舞蹈形态是指可感知的舞蹈形体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舞蹈形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舞蹈之美的传达媒介。
我国的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增加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改变了以往汉风三道弯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颇具妖媚之美。
中国古典舞《橘子红了》的编导张云峰积几十年潜心研究,在中国影视作品文化中挖掘和创作出了这部作品。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该作品不仅具有我国民间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如:秉承古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的原则,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
此外,《橘子红了》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舞蹈中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江南地区民间舞蹈动律,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在内,以意统领,气功运行。形由神生,神自形显,形神兼备,内外一体,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构成了古典舞完整圆满的美学观。
二、身韵动作
在作品《橘子红了》中,编导正是为了突出理想境界和尘世的距离,使得红透了橘子在人的理想境界中得到了重塑。延展之美的特性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所谓的“言”是指舞蹈语汇,“意”则是由“言”引发的联想,这种“意”是不可目睹只可神会的,可谓“境生象外,意发其中”。“形”的本身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传达自我之“心”,在舞姿动态表现的过程中传达心迹才是关键所在。舞蹈要让人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才算是有意境。正如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一幅作品所描绘的对象绝非虚无缥缈,应是以“象”为基础的。画面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它所展现的“象”可以是无穷尽的。
在表演中,演员的传神集中在眼睛的传情上,通过眼睛传达出舞者不同时段的不同的心理情感。无论是憧憬的幻想,还是高贵典雅的气质,都离不开眼睛的传神作用。舞者刘岩在表演时,常常在一串的连贯动作之后,忽接一处静止,静止之后接上手、脚缓缓地延展;或者动作表演的走上身留下身或走下身留上身……这种表现方式是意蕴展现的最为极致的时候。这种“线”形的美通过末梢的表现使得舞者内在情感达到欲说还休的表现。月影下,舞影婆娑,旋转时尤如沐浴风中,亭亭玉立、美轮美奂。正是在这样一种末梢运势之中,让观者体味到中国古典舞那种独具的内在之美所达到的独特的韵味。
三、深层意蕴
中国古典舞特别讲究意蕴的深邃,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要看作品的意蕴。意蕴往往由于其不可言传性而呈现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在《橘子红了》中,舞蹈的线条是人体借以传达情感的媒介,通过观舞者动作的线条,能够使观众感受到舞蹈所特有的韵味。例如,第一段在地面上静态的表演,用以模拟橘园的灵动与俏丽,动作上或静态的模拟,或以双手绕动,或以身带手通过化圆来展现水面上那娇艳柔美的橘园形象。时而静止,时而萌动,恰似微风徐徐吹来,舞随风动,一幅淡彩的满眼的橘红色的橘园呼之欲出,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这种表现方式是意蕴展现的最为极致的时候。这种“线”形的美通过末梢的表现使得舞者内在情感达到欲说还休的表现。
舞者在表演时,常常在一串的连贯动作之后,忽接一处静止,静止之后接上手、脚缓缓地延展;或者动作表演的走上身留下身或走下身留上身。通过手臂在舞者头顶上方形成平面划圆运动,身体同时配合旋转或跳跃,体现高空间中的“飞旋灵动”;由手臂带动在舞者的胸前、腰部、胯部形成的动势,配合身体的各种蹲式、步伐、以及和弓箭步同样高度的竖叉等动作,展示中空间的“回旋往复”;在展示低空间时,舞者的身体贴近地面,通过俯、卧、涮腰等动律与单腿跪地、竖叉、滚地进行搭配,使各种动势在低空间完成“点睛”和“运化”,在错落有致的编排中,形成“高、中、低”三度空间的动作幅度对比。正是在这样一种审美意境的贯穿于整个舞蹈表演之中,让观者体味到中国古典舞那种独具的内在之美所达到的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张勇、韩国跃等.中国古典舞基训[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2]于平著.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3]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