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惠萍
一、演唱前的准备
(1)呼吸的准备。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学习中最为关键和必要的基础。在指导学生训练吸气时,教师要让学生感觉仿佛是在闻花香一样,气要吸得缓而且深,如同在做深呼吸的运动:挺起胸膛,口鼻一起将气息舒缓平稳地吸到肺里,横膈膜下降,腰围向外扩张,小腹向内微收。吐气的时候要慢慢地将气吐出去,以保持气息缓慢、平稳、均匀而持续,就像是轻柔而缓慢地吹掉桌上浮尘一样。
(2)发声的方法。发声其实就是练习声音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要使声音通过科学的方法训练之后,达到气息稳定、音色统一的状态。在指导学生练习发声的时候,教师应要求学生随时保持住吸气的状态,打开咽腔、稳定住喉头,找到打哈欠的状态,用以气带声、以声送气的方式练习。在做发声练习时,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相互监督练声,即一个学生弹伴奏,另一个学生演唱,并且指出对方发声的优缺点,然后再由教师纠正错误的发声方式,最后统一给出客观的评价。
(3)语言的要求。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工具,一名声乐学习和研究者在演唱时仅唱出优美的旋律是不够的,还应把歌词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作品的内涵。规范歌唱的语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要求来完成,如学习外国作品时,必须坚持用外文演唱。
二、《梅娘曲》的教学实践分析
《梅娘曲》选自高师声乐教材第一册,其曲调优美动听,难度适中,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作品音域只有九度,几乎全在中声区进行,十分适合声乐初学者演唱。这首作品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场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想演唱好这首作品,学生演唱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分析。
(1)《梅娘曲》的创作背景。由于《梅娘曲》是为话剧《回春之曲》而作,小组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几人为一组查阅资料,了解作品相关内容。众所周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儿女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起,历经了艰难困苦,历经重重磨难,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梅娘曲》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抗日战争这一时期,《梅娘曲》创作于1935年1月,是话剧《回春之曲》中的四首插曲之一,该话剧是田汉所写的第一部抗日救亡多幕剧(共三幕),并且委托聂耳创作了该剧的插曲。话剧《回春之曲》是一部集戏剧、音乐为一体的抗日救亡名剧,其描写的是一批远在南洋的爱国青年华侨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一起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战争的故事,其情节曲折悲壮,感人肺腑。全剧集中体现了华侨青年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颂扬了海外儿女坚贞不渝的爱情。《梅娘曲》的歌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描写,女主人公梅娘是一位出生于南洋的富商之女,她的爱人高维汉在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时不幸身受重伤,梅娘在得知情况后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决然地赶回祖国看望爱人。高维汉却因伤势过重失去了记忆,不记得梅娘了。该曲正是描写了梅娘此时的痛苦心情。
(2)《梅娘曲>的结构分析。从整体的音乐结构上来看,歌曲《梅娘曲》为单乐段结构的分节歌。该曲的音域跨度为九度,即小字一组的d到小字二组e,分别采用了三个段落来描写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历程,其情绪的推动层层递进。第一段描写梅娘回忆往事,以其和高维汉在南洋时甜蜜美好的生活反衬现在的痛苦。第二段描写的是心上人为保卫祖国参加了抗战,她为自己当时没能够追随心上人而深感内疚;第三段描写了得知爱人受伤后,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来到爱人身边,但是爱人已经失去了记忆。想到自己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却没有结果,悲痛欲绝。剧情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把感情的积累逐渐推向了高潮。要表现好梅娘这一角色,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勾画出来,演唱者必须进入角色,体会当时梅娘的境遇;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前文所谈到的歌唱语言练习,让学生朗诵歌词。该作品一共三段歌词,层层递进,情绪逐步爆发。可以分别让三位学生各朗诵一段,按歌词要求,朗诵出应有的情绪;还可以根据歌词让学生做几个短暂的表演片段练习,分别表现出梅娘在这三段歌词中的情绪变化。
(3)《梅娘曲》的演唱心得。全曲的开始乐句是由弱拍起的,梅娘一声“哥哥”,叫出了对爱人浓浓的情。演唱时,演唱者应像喊自己的爱人一样,亲切并且饱含深情。这一声“哥哥,你别忘了我呀”准确地表现了梅娘见到躺在病床上的爱人时那种悲痛的心情,歌词的旋律中间有一个休止符,其创作意图是想在“哥哥”和“你别忘了我呀”之间做一些情绪上的停顿,以便于烘托气氛,但要注意演唱不能在这里断开,唱到这里时要明白不能在休止符上换气或吸气,要做到声断气连、一气呵成的感觉。接着后面是叙事性的演唱,“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中“窗”字是一声,演唱时要平着唱,注意不要唱成二聲;后面女主人公梅娘讲诉起了他俩以前的美好生活以及相亲相爱的过程,希望能够让爱人想起自己。但高维汉却因为伤势过重,如歌词中唱的那样,“已经不认得我了。”所以,演唱者唱到“但是”的时候要注意之前的两个空拍,必须有这个较长的停顿才能表现出梅娘当时因为悲伤绝望而泣不成声的情形。歌曲的第二段描述的是梅娘两人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音乐结束在“7”音上面,这种终止是开放终止,给人一种强烈的不稳定之感,同时也表现出梅娘内心的忧郁与惆怅。第三段歌词中写到为了能来到身受重伤的高维汉身边,梅娘不惜远离父母与南洋。《梅娘曲》这首作品的音乐语言与歌词配合得非常紧密,演唱时要做到如同说话一般地唱歌,即说就是唱,唱就是说。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演唱者要把握好这三段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段开始的地方,“哥哥,你别忘了我呀”都是梅娘对爱人高维汉即深情而又急切的呼唤。这三段开始处,“哥哥”这个词的演唱语气都不要一样,演唱者要仔细琢磨、反复思考,将梅娘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步步、层次分明地刻画出来,作曲家为了丰富“梅娘”这一人物的思想,体现她内心的复杂情绪,在三段歌词的每一处结尾的乐句上,都做了不同的处理。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加以区别。第一段中梅娘回忆起和爱人在南洋时的幸福生活,其结尾乐句的旋律结束在小调色彩的“6”音上面,这使人听起来既委婉又抒情。梅娘此时是多么怀念往日的幸福生活,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内心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深入到当时的情景里去抒情达意,不但要有回忆美好过往的甜蜜之感,还要体现出梅娘想要唤醒爱人的深情厚意。但是高维汉已经不认识她了,全曲的结尾伴随着连续的强拍休止以及三连音的运用,结束在了G大调的主音上。这里用到的是戏剧音乐中常用的朗诵式音调,歌词中两个“但是”的重复,似是梅娘因为失望而泣不成声。所以在演唱时要仔细体会梅娘当时的心情,头脑中要有画面感。
综上所述,《梅娘曲》虽然音乐结构单一小巧,音域范围也不宽泛,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除了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音准,具备基本的发声方法,做好呼吸的准备之外,还应着重指导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以情促声、以声带情,才能让整首作品更具感染力,也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艺术歌曲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