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周喆
【关键词】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049—01
从教育心理学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过程。通过这种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使人能够不受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局限,深入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规律的联系,并且利用这些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过程,从而提高了人的认识广度和深度,使人具有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近年来,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积极实践探索以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为宗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一、教师教学活动的革新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树立,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有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才适应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而品德、法律等学科不宜进行创新思维教学。思品课教师首先要摒弃这种误区,从自身做起,大力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以革新创造精神开展思品课教学活动。要乐于在教学中从事创造性研究活动,善于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筛选、优化组合、积极探索,采取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功能的教学方案,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这是积极实践探索思品课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先决条件,假如教师自身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教育精神,那就禁锢了思想,很难开展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了。
二、精心设计课堂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1. 注重学法研究,促使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形成。思品课课堂教学改革,往往重视教法而忽略学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來实现的,教师不仅教知识,更应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所以对学法的成功指导就是教法的最重要内容。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提倡“自学互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请上讲台,使之变成教学的实践者,教师引导、点拨、补充。在教学中,教师把主要工作放在了课前,给学生设计出教学环节:提问、讲解、质疑、解疑、点评。学生分为若干组,几名学生讲解,几名学生质疑,另几名学生点评,如达不到目标,教师及时释疑补充,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都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中。通过反复训练和坚持,很好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2. 激发兴趣,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堂巧妙的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是引导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设问的方法有很多,如用社会热点设问,也可有意识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热烈争论的问题,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潜伏状况导入活动状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维。课堂提问要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综合性。所谓发散性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蕴含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灵活、迅速地产生各种各样想法。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使人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层次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创新之目的。如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内容时,笔者就设计运用了发散思维方式,效果尤佳。
3. 变换角度,大胆质疑,鼓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思品课中的教学难点,要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拓宽思路,诱发思维。如在辩论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局部的表面现象上,而必须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从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很有效的方法在于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提不同的见解。教育学家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多疑,疑则多思”,要鼓动学生有大胆质疑精神,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去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有明确的态度,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老师解疑,得到了解决,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果学生仍然不能解决或者得出了错误结论,教师也不能“压制”或“放弃”,而应耐心帮助其分析原因,以科学的原理服人。教师善于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一是要设疑难易适度。本着难易适度原则,以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把疑点设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为学生架设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二是要多角度设疑。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思维能力。三是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问题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