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概述

2019-06-25 02:33马忠业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9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

马忠业

摘 要:本文是对青海省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相关核心概念和青海省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及功能的阐述,分析了全国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特色应用系统的案例。

关键词: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9-0043-02

1 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相关的核心概念

(1)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法律法规、文化市场监管监督行为等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是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财政支出作为经费支持,由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等机构依托馆藏资源开展日常服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一章第二条将公共文化服务定义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2)公共数字文化:国家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要求,并首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国家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逐步凝练、形成了“公共数字文化”概念,公共数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力强大、发展前景广阔、并集中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和形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公共数字文化是指以财政投入为主,以满足民众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泛在化”、“传播网络化”、“管理实体化”为形式,具有“普惠”、“均等”、“公益”、“公开”、“透明”、“互动”等特点的文化形式。

(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新服务方式,是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坚持普惠原则,数字化和公益性是它的标签,它的目的不是盈利收益,而是免费、普惠、公正、公平的向公民提供数字文化服务,让每一个公民受益。

(4)数字文化:是数字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形成的数字形态。公共数字文化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既“互联网+公共文化”,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等,也包括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公共数字文化重大惠民工程。

(5)公共数字文化工程:2015年文化部正式发布了《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管理办法》。这一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对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程的科学化水平,贯彻落实国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具有重大意义。本办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指财政部、文化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工程的合称。

(6)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文化部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意见的函》,“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更名而来,保留了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的工作职能,增加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理论研究,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新的职能。以下简称国家中心。

(7)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青海省分中心:2002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后,成立了的青海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中心,目的是使广大群众通过网络便捷的获取丰富的优秀文化艺术资源。随着这些年各种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陆续启动,青海省分中心的承担着我省重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青海节点的作用,青海省分中心的实际工作由青海省图书馆承担。

2 青海省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及功能

青海省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就是全面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在分布式存储信息对象的环境下,支撑平台作为公共文化整合平台提供“获取”、“发布”、“保存”、“传递”、“个性化”服务等一系列的服务促成信息用户与信息对之间的信息表达。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服务信息网络框架为1对多的模式,暨国家中心面对各省级、副省级分中心,由国家中心统一规划部署基础软件系统并协调其业务运行,各省级、副省级分中心分布式部署硬件系统,系统存储一部分纳入国家公共存储池进行统一管理,一部分由各省级、副省级中心本地化管理。

数字支撑平台系统分为“云管理”、“资源管理”、“网络分发”、“应用集成”、“评估管理”5个子系统。每个系统相互独立,能整体配合完成支撑平台资源的获取与传播。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其他系统的协助获取到大量优秀资源,并借助网络分发系统将资源共享到全国各地,使用地方特色應用让资源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广大用户的眼前。并最终实现全国地域全覆盖,通过多网融合的方式,对“移动端”、“电脑端”、“电视端”等多媒体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应用云服务。

(1)云管理系统。云管理系统目前首先实现基础架构服务模式,后续根据应用的实际需求逐步支持应用平台服务模式和应用软件服务模式的实现。

平台主要通过核心层对底层硬件资源的调度,提供平台服务层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然后在接口层对服务进行封装,实现现有或者自定义的功能,功能结果主要体现在最上层面对用户的自助平台。

(2)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底层为基础设施,包含各级传输服务网络基础设施、云存储及云管理基础设施。青海省支撑平台资源由本省共享池和本地存储资源构成,其中,共享池全国统一管理,青海省管理本省资源。

平台的信息资源层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信息仓储,由数字资源库及目录库等构成,是平台的主要数据内容支撑,包括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的文化信息资源以及统一资源目录信息。

(3)网络分发系统。网络分发系统采取CDN(内容分发网络)与P2P(点对点)相融合的模式,CDN(内容分发网络)通过国家中心/省级中心提交的资源分发/获取请求,经后台统一监控,手动或自动调配资源推送至各个省级分中心节点的边缘服务器,或者通过用户的访问热度,将资源拉取至离之最近的边缘服务器,对于CDN网络,国家中心节点可以自由调配传输资源至任何边缘服务器。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4)应用集成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实现青海省特色应用提交,审核与发布;实现全国公众统一访问入口,包括统一认证鉴权、应用导航、资源应用、数字文化应用集市及多终端APP访问等功能;与云管理系统、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分发系统以及评估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字资源与应用访问情况的统一展示。

(5)评估管理系统。评估管理系统需要由资源建设类系统、资源共享类系统、文化应用系统、资源分发系统、需求反馈系统等各类子系统组成,这些数据源系统按照接口规范,将数据传送到评估数据采集服务器,由评估管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青海省分中心节点可以建立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数据模型三个数据库,待系统运行后,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汇总整合到国家中心节点,并结合国家中心采集的评估数据进行总体的处理、分析和展现。

3 全国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特色应用系统案例分析

在理解公共数字文化相关概念,认识了数字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及功能后,有必要对全国其他地区特色应用平台进行了解,加以借鉴。全国各省级中心,在国家数字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特色应用,笔者按应用热度介绍了几种特色应用:

(1)心声·音频馆。这个特色应用产品是专门为视障用户开发的,可根据视障人群需求实时更新资源。目前该产品分为九类、6万余集、1万多小时的音频资源,其中含大量经典有声读物。

(2)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是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文化视频资源互动服务的文化产品,集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大屏、中屏、小屏等多种方式收视优秀文化数字资。

(3)学习类应用。“数字学习港”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包括:最新公告、培训咨询、培训课件、培训文件、文化共享杯、反馈情况等功能模块。“市民学习空间”网络平台将首图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其内容新增加近十万集学术视频,同时高校公开课也引入公共图书馆网络平台中,为用户营造全面便捷学习环境。“楚天智海学习中心”旨在打造一个省内全民终身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积累的丰富资源,融合网络及信息技术,使用户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4)河北音乐戏曲互动系统。是河北分中心开发的戏曲互动特色系统,为用户提供西河大鼓、河北梆子、评戏、京剧、等资源内容。

(5)社区文化生活馆。是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专门为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供的资源整合平台。

可以看到越有特色越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心声·音频馆、大众美育馆这样的应用关注度会更高。学习类特色应用,比如说“数字学习港”、“市民学习空间”、“楚天智海学习中心”,因为学习的刚需所以受关注程度也很高。在设计青海特色应用时需要考虑到,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机构都建有微信及网站平台,用来发布各自的动态和信息,各自的用户群体没有共享,缺乏交流。而公眾所需的文化信息是丰富、类型多样的。因此,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信息以及数字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统一的移动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送到各种移动终端,实现不同文化机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集成,体现公众视野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存在性和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是一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唐亚林,朱春.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J].学术界,2012(5):24-39.

[2] 李国新.“十二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图书馆建设,2011(10):2-6.

[3] 文化共享工程视障人群服务系统上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8):22.

[4] 苏超.“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南开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公共图书馆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数字化制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