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是上帝之子。
《圣经》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则得隆山谷的伯大尼集市,有一个孤零零的农庄。那农庄里住着姊妹兄弟三个,妹妹叫马利亚,姐姐叫马大,兄弟名叫拉撒路。耶稣喜欢在那姐弟三个的家里投宿。每一次耶穌来这里投宿,那姐弟三个都兴高采烈地招待耶稣,而耶稣也把他们三个称作自己的好朋友。
马利亚是一个恬静的姑娘,她喜欢坐在耶稣的脚下,倾听耶稣谈话。马大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着,又是烘烤,又是煎炸,弄得厨房里锅碗瓢勺响成片,熊熊的炉火舔着炉膛,煎锅里热油在吱吱地响,马大的脸颊被炉火映得通红。
那是冬天里一个温暖和煦的日子,耶稣再一次来到了伯大尼。太阳透过稀疏的葡萄藤的枝蔓,落在房舍周围那低矮的围墙上。耶稣坐在他的门徒们中间,马利亚也坐在一旁,她用手托着自己的下巴,静静地倾听着耶稣说话。
这时马大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她左手拿着一个水罐子,右手拿着一个拨火棍,一绺头发汗湿湿地贴在她的脸上。“主,” 她对耶稣说道,“我的主!”
“你有什么事,马大?”
“我的主,你管不管啊,我整天在这里忙活,可是马利亚什么也不做!请你告诉她,她应该帮帮我!”耶稣沉默了片刻,然后微笑了。“你听我说,马大,”耶稣说道,“无论我是否在这里,是否和你们交谈,你总是这样忙碌。马利亚肯定会帮助你的,你说对吗,马利亚?”
马利亚点了点头。
马大回答耶稣说:“你不知道吗,我的主?我是要给你们做好吃的款待你们啊!”
“不错,马大。”耶稣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你干了很多活,很劳累。可是你做好吃的款待我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你看看马利亚,她的选择才是好的选择,因为只有一点是重要的,马大,那就是倾听我的言语并且在自己的心里珍藏它。”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经典,它的故事都包含着隐喻。“倾听我的言语并且在自己的心里珍藏它”,耶稣,这位上帝之子,更需要的是虔诚的“倾听”,而不是食物,不是“好吃的款待”。
由此可以悟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有时比为人办实事更受欢迎。中国父母的爱孩子,与西方人的爱上帝可以一比。爱孩子,最操心的是“吃”,吃好,甚至追着喂,所谓“爱”,更多地着眼物质的满足,认真倾听儿童的诉求,则普遍做得不够。
就单位而言,“累死累活干不过做PPT的”,这是事实,也是普遍现象,不限于新东方。吐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暴露了认识的盲区。尽管,俞敏洪高调而大度地表示接受,但这种现象不可能改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为这种存在有它的必然性。毛泽东称赞丁玲:“一支毛瑟,十万精兵”。战争年代,枪杆子固然重要,但笔杆子有其独特的作用。重要与否,取决于领导的关注,领导之关注取决于需要程度及稀缺程度。
耶稣是神,他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人类而降临人间,传播福音是他的神圣使命,所以他需要人们倾听。倾听而虔诚,表示信仰的坚定。因此,“累死累活”做饭做菜的马大,“干不过”端坐听布道的马利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世俗生活中,但凡权威一点的人士都有言说的兴致,都需要听众。一旦拥有了某种权力或地位,普通人也会随之冒出许多真知灼见,他们更需要听众,更在乎听众的认同。因此,善于倾听委实是一种重要的修养,甚至是终身管用的“核心素养”。
当然,换个角度看,人不是上帝,上帝是全智全能的,人是有缺陷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怎样说话需要斟酌。至于曲意逢迎听众,这便是所谓的媚俗,如某些网红专家或教师,这又当别论。
(叶水涛,著名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