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2019-06-25 01:56许琬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

许琬茹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椎体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手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93-03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临床伤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颈椎病类型,该病的发生多与颈椎及其周围结构退变有关[1]。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该病也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2];以往临床上通常将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但其创伤性较大,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将中医疗法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眩晕”、“痹证”、“头痛”范畴,属本虚标实证,临床上通常将疏通经络、补虚泄实、调理阴阳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笔者采用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进行研究,患者就诊时间均为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診断标准[2],患者均意识清醒可配合研究,且患者均对本研究耐受。排除不愿参与研究者;排除中途退出研究者;排除对本研究不耐受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6.2±3.2)岁;病程6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2.4±0.6)年;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7.9±3.9)岁;病程7个月至8年,平均病程(2.6±0.2)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穴、风池穴、天柱穴;并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选择颈夹脊穴;取患者俯卧位,在患者下颌处垫软枕,选用华佗牌30号2寸一次性针灸针(批号:160151;规格:0.25mm×13mm)进行针刺治疗,常规消毒后进针,百会穴进针朝后头顶部保持15°角平刺,针尖至腱膜下层针体平刺1.5寸,并轻轻捻转,1~2次/s,直至患者主诉头皮部位有酸胀感为止;针刺风池穴时,针尖需向鼻尖部位倾斜,刺入深度约为1寸;针刺天柱穴时进针需快,针刺深度约为0.5寸,待有局部酸胀感后停止;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1d/次,连续治疗6d并休息1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医手法治疗,指导患者放松身心,坐直身体,然后推揉患者颈部,推揉时间约为4min;缓慢叩击患者肩背左右方,并自患者耳屏前部对患者锁骨近端进行推拿,持续时间约为3min;推拿期间,需先用一指弹手法推揉患者颈项,约5min左右,然后弹拨患者韧带,约1min;同时需以双滚治疗方式对患者肩背部进行治疗,持续时间约为5min;若患者颈椎关节有错位者根据不同节段用中医整脊复位手法加以复位。1d/次,连续治疗6d并休息1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包括眩晕、呕吐或恶心、头痛、颈肩痛等;③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等。

1.4 疗效判定  ①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3]进行评估,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功能基本恢复;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但仍可见部分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及功能障碍情况均无明显改善。②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估患者症状情况,以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表为依据对患者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包括颈肩痛、恶心或呕吐、眩晕、头痛等,各症状评分均按照从无到重记为0、2、4、6分;0分表示无症状,2分表示轻度症状,4分表示中度重症,6分为重度症状。③采用德国DWL-BOX型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对患者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对比眩晕、呕吐或恶心、头痛、颈肩痛等等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组间在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方面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对患者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极大[5]。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该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趋向年轻化。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及病情。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操作,其治疗风险较大,故而临床上通常将保守治疗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而针刺、推拿等疗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性小、费用低、安全性高等特点而逐渐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采用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各项临床症状积分、椎体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手法治疗在改善患者病情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手法治疗具有舒筋活血、整复错位、解痉止痛的功效;通过按、柔、拔伸等手法对头、颈、肩局部进行干预可在力学刺激下对颈椎椎间关节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可达到减轻血管压迫、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6]。且通过手法治疗还可促使患者颈背部肌肉松弛,对恢复患者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该治疗方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颈椎轴线上的压力,促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进而可达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的效果。而针灸治疗则具有调整阴阳、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的功效,本方中所选取的百会穴为诸阳之会,能够通达阴阳脉络、调整大脑功能[7],通过针刺百会穴可显著的提高患者脑血流量,并有利于脑血管侧枝循环建立,从而可达到减小脑血管阻力、改善患者血管痉挛的效果;通过针刺风池穴则可达到缓解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促进血管扩张及收缩的效果,可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循环情况,改善患者大脑缺氧、缺血症状[8];天柱穴属于膀胱经穴,是临床上治疗眩晕伴强痛颈部病变的常用穴位,通过针刺穴位可健脑活络,祛邪通瘀;颈项部夹脊穴则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疼痛阈值的功效。通过针刺上述穴位可共奏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椎动脉痉挛的作用,从而可发挥良好的止眩功效。

综上,采用刺针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东钱,胡迪,尚荣安,等.养血舒筋汤配合卧位平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7,12 (1) :96-99.

[2]赵玉学.颈椎病[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1:185.

[3]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

[5]潘晓华,孙莹, 赵彤.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声像图与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 (24) :7076-7077.

[6]李必保.推拿联合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积分和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 (9) :82-85.

[7]王强.简述推拿手法的机理与治疗原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1) :83-84

[8]馮斌.针刺临床作用及机制浅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 (9) :1565-1566.

(收稿日期:2018-11-08 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小针刀配合温胆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观察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