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 壮大集体经济

2019-06-25 02:35吴兴刚
农民科技培训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变集体经济培育

吴兴刚

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差距大,西部大多是空壳村、负债村和贫困村,总体表现是小、弱、穷。大部分村除了村级专项补助资金外几乎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有经营性收入的少之又少且收效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一是发展的环境差;二是基础条件薄弱;三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过时论、畏难论、无用论此起彼伏;四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干部能力整体不强,素质差异大、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五是村集体经济刚性支出负担重,难以形成有效积累等。

当前农业生产状况整体上是小、散、乱、差,与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背离,农民增产不增收、产销脱节、供求失衡现象此消彼长。发展特色农业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并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壮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壮大集体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发展特色农业。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为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进而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人无我有”和“人有我优”是特色;错峰生产和错峰销售是特色;创意农业和集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是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民情风俗的观光农业是特色产业;以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生产、古镇村落、农家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是特色产业;乡村养老养生同样是特色产业;面对全球逐年升高的气温,在全国“火炉”城市名单逐年加长的背景下,满足于“火炉”城市人口的避暑需求的避暑产业也同样是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和整合本地文化资源,尤其要讲好优质农产品身后的“故事”,做到文化与产品发展共融,发展与众不同之“特”。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笔者认为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施行“村社合一”

构建以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不仅缩短了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距离,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供求失衡的问题,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保障,同时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产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合作社是最普遍、覆盖面最广的经营主体。而在合作社运营模式中,“村社合一”是当前和今后最行之有效的模式,应当积极施行。“村社合一”指村党支部把专业大户、党员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创办合作社,通过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并采取“三资”入股和服务创收等方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模式。

二、施行“三变”改革

近年来,“三变”改革写入201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贵州省六盘水市2014年正式推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经过“三变”改革,2016年底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55.87万人。

“三变”改革不仅健全和完善了农村产权制度,明晰了产权,盘活了农村集体资源,还充分有效地用好、用活了国家扶持资金,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固定资产和发展资金的有效累积。“三变”改革还激发了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变革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中找到归属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因此,壮大集体经济应当积极施行“三变”改革。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当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当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是改革农产品的供给,但最终的落脚点是“改”农产品的提供者。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民,振兴的目的是为了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培育出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完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部门多方联动,共襄培育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大多数地方政府的重视,一些地方不仅大力实施中央项目、省级项目,有的地方市级财政还出资设立市级项目实施培育;而有些地方项目被整合无法实施。为了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顺利开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多方联动,共襄培育大举,尤其是财政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同协调、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夯实培育基础。

(二)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的“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有些地方农广校岗位职数和教师比例失调,给培育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方面应当配置与本地农业人口相匹配的农广校岗位职数,并形成合理的老中青相结合教师结构;另一方面鼓励在农广校主导下其他培训结构适度参与培育以补充完善培育,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强大平台。

(三)立法保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服务于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大工程。为了保障培育工作的开展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应当通过立法保护的方式来确保培育工程的实施。

四、科学规划,协同发展,留住“乡愁”

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尤其是交通设施的有效支撑,结合当前消费需求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找准适合发展的产业。科学规划,秉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制定出长短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所谓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农业的生产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留住了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了“金山银山”;留住了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了“乡愁”。“乡愁”是对土墙茅屋、青砖碧瓦的回忆;是儿时成长青涩的记忆;是对一股股山前村边潺潺不息溪水的追忆;是对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的眷恋和不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是留住“乡愁”的过程。留住了“乡愁”,不仅农村实现了生态宜居,还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健康发展注入了原生动力。唤醒时代的记忆,把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融入乡村旅游,渲染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充分吸引城市游客,实现产业兴旺,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多业态融合发展

山地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产业、避暑等多业态协同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和途径。增收手段和方式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依托做好餐饮、住宿服务等文章,因而需培育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

六、建立和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和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七、走绿色农业和农产品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般而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消费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市场导向型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走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差异化、规模化、物联网化、工厂化的农产品成功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壮大集体经济的措施主要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在“村社合一”)的引领下,实施“三变”改革,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并且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宣威市分校)

猜你喜欢
三变集体经济培育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