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

2019-06-24 10:49雷艳芬
世界家苑 2019年5期
关键词:灵动道德与法治课堂

雷艳芬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设问题——促学生脑“动”,导辩析——激学生口“动”,融生活——诱学生心“动”,重实践——引学生手“动”,借评价——倡学生行“动”,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培养学生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理念,我们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 设问题——促学生脑“动”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例如:在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时,引入事例1:我特别喜欢玩电脑,可是父母都认为玩电脑不好,绝对禁止。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他们反对你玩电脑的理由又是什么?生:对视力不好;玩多了影响学习;玩游戏沉迷其中会影响健康……师:父母说的这些理由的确是出于对我们的关心,可我们也的确喜欢玩电脑,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冲突呢?:生:保证先完成作业;查阅资料;每次玩电脑都控制好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节假日玩;不玩游戏;并且与父母约法三章……师:听了你们的意见,如果我是这个父母,我愿意让我的孩子适当玩一玩电脑。同学们,为什么我的态度会发生改变呢?获得方法:沟通 倾诉。沟通可以有哪些方式呢?学生讨论,相机板书(书信、发短信、请爸爸妈妈中一个传话等)。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其中绽放,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各抒己见,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2 导辩析——激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

3 融生活——诱学生心“动”

新世纪、新形式,对于人的道德与法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導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

4 重实践——引学生手“动”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夏老师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动画片《咕力咕力讨厌妈妈》。动画片中的咕力却经常说:“我有时候觉得妈妈真的好讨厌!”因为妈妈天天一大早催我起床,自己星期天却睡懒觉;妈妈天天逼我吃青菜;不给我看电视,自己却看个没完没了;不给我吃零食……咕力在妈妈亲他的时候当面问妈妈:“妈妈,你爱我吗?”在这个点暂停视频,孩子们看着看着视频,注意力集中了,有的孩子甚至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笑声,情感在这里产生共鸣,让孩子们想到了平时自己在家里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再随机一问:204班的孩子们,你们说说咕力咕力的妈妈爱咕力吗? 通过动画中的任务来辨析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节入手,直观形象地让孩子能捕捉住动画片中妈妈对咕力的关爱。学生因为感兴趣,回答得很认真,很精彩。师:你想对咕力咕力说些什么?投影出示:聚焦调查表中的问题: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家里的人就不停地说我,还会打我,每当这时我就觉得他们不爱我。师:你们又什么好办法来帮助这位同学?生1:修正自己的错误。生2:改正错误并不再犯错……动画中的咕力遇到的困惑也是孩子们的困惑,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夏老师在引导孩子辨析爱时,追问及时到位,从动画片中来,又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使学生真正学会交往。

5 借评价——倡学生行“动”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上述“五动”是运用新课程理念,激活《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策略,我们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真正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动起来,主动地学习探究,自觉地陶冶内化,一天天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灵动道德与法治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写字大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