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章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和新高考改革模式的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将进入新的实践阶段。本文将对高中地理知识新授课中地理学科素养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地理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也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出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并将培育地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框架,制定了学习评价体系,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地理课堂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作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新授课中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主要表现: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
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在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掌握这些基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的学习,找寻到适合人与地协调发展的模式,让学生逐渐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
例如我们在学习“城市化的进程”的内容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设问“为什么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化前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认识到是人类活动中不合理的城市化导致城市病的出现。反过来,如果城市化是合理的,那么问题就会少一些或者可以完全避免出现城市病,也就是人与地理环境得到了协调发展。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无形地将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渗透给了学生。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比如工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響、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河流的开发与保护等内容的学习中进行人地协调观的渗透。
2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其表现有: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贯穿地理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时空综合分析思维,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需做精心安排。例如我们在讲解“影响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因素”、“影响城市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因素”等内容时。可以选择一个实例,给出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总结出其影响因素。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进行思维发散和信息交换,最后总结出各种影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3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有: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得失。对区域的认知和判断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我们可以按三部进行不断深入:判定位置,建构认知结构;描述特征,抓住主要因素;多元比较,认识相互联系。
比如,讲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讲解,我们可先让学生学会根据“气温”“土壤”“植被特征”等进行位置的判定。在定位后进行对应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和描述。最后选择几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学生得出不同自然带的形成是由于不同区域,在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影响下形成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了区域认知的方法,提升了区域认知能力。
4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在: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如“季风水田农业”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包括何为大水漫灌?为何小农经营是水稻种植的特点?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缺少地理来源于生活的意识。如果学生接触过水稻,或曾参与水稻的生产过程,这些疑问应该就不会存在了。然而,现在的学生即使来自农村,也很少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更不用说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学生了。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拍摄微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水稻生产的主要过程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这样通过视频观看获得感同身受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5 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人地协调观,能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和生活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文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了在高中地理知识新授中进行学科素养渗透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陆翼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7(08).
(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英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