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东
作为美国建筑界的最高荣誉,201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金奖授予了英国著名建筑师、2007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33— )。
当今世界有40%的人无家可归。建筑于社会的责任,就是让人人都有遮风避雨的场所。
——罗杰斯
1933年,罗杰斯出生于意大利历史名城佛罗伦萨。父亲是医生,母亲从事制陶工作,他的建筑师哥哥在“二战”前也小有名气。虽然家庭环境优越,但由于失读症(阅读障碍)的困扰,罗杰斯年轻时走过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成长道路,直到长大成人仍不被看好。在他的大学成绩单上甚至有如下评语:“绘画糟糕,方法混乱,批判性思维含糊。”然而旁人的冷眼和嘲笑并没有影响罗杰斯在日后成为一代大师,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是其成长环境所塑造的,有时人生‘第一阶段看似失败,但在‘第二阶段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罗杰斯穿行于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和建筑之中,加之家庭艺术氛围的浸染,其建筑设计天分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二战”时他随家人迁往英国,当时发现英国人很少穿颜色亮丽的毛衣,大都是黑、灰或白色,罗杰斯则喜欢穿着柠檬色的毛衣,舒适地坐在咖啡馆里……童年的经历至今影响着他的创作,大量使用亮色和暖色成为其设计的一大特点。
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毕业后,罗杰斯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继续深造。合作精神一直贯穿于罗杰斯的职业生涯,他认为,将众人的智慧集结起来,如同把无数闪着光的羽毛凝聚在一起,能使梦想的翅膀延伸到广阔的天际,在时空中闪闪发光。1963年他与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以及他们二人的妻子合伙组成“ 四人小组 ”,从事建筑设计。该工作室解散后,他于1977年成立了“罗杰斯合伙人事务所”。
2007年,罗杰斯把事务所更名为“罗杰斯·史达克·哈伯 +合伙人事务所”(RSHP),以进一步突出格雷厄姆·史达克和伊凡·哈伯这两位年轻合伙人日益重要的地位,让团队实现更为远大的建筑梦想。从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到劳埃德大厦,从伦敦千禧穹顶到海德公园一号,这一系列堪称20世纪建筑史上经典地标的建筑均出自罗杰斯及其RSHP建筑事务所。
罗杰斯积极倡导“建筑与城市设计改变人类生活”的理念,强调设计优秀的建筑能够改变世界,与人类产生亲密互动,构成美好的社会关系。在他的理想中,最好最完善的城市规划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民众人人享有公共空间使用权,而且每个房间都有能让阳光透进来的窗户,每个人都可以从各自的窗户至少看到一棵树。“全民共享的空间”已成为罗杰斯的信条和宣言,RSHP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用于设计低成本、价格亲民的房子,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有家可住。
在2006年9月威尼斯双年展上,罗杰斯因其为城市规划热情的工作而被授予“终身荣誉金狮奖”。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城市是最复杂的人工作品,许多城市仍然需要‘活化。我的职业生涯一直被一种为城市发展献身的热情所驱动。我长期迷恋‘可持续城市的概念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工作。通过更好的设计,反映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是我们创造一个更合意的城市生活形式和扭转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的唯一办法。我就是用这种思想来指导我的设计实践。”
罗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文明的教化中心,能将人类在世界上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除了作为伦敦市市长的建筑城市主义首席顾问外,他还是“英国城市工作组”的负责人,该机构成立于1998年,专门研究城市衰败的原因,并且为城市复兴的未来规划基础工作。罗杰斯反对美国那样的分散城市,主张未来城市的区块应该把生活、工作、购物、学习和休闲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变化的结构中。
我们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样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它们应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为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便利。
——罗杰斯
建筑是什么?音乐家说是“凝固的音乐”,美学家将其视作“立体的画”,诗人形象地比喻成“有形的诗”,而罗杰斯则提出“建筑是最有社会性的艺术”,“好的建筑是人性化的,不好的建筑使人性变得残酷”。
罗杰斯希望通过空间营造丰富的城市生活,为人类的多样需求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可能。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他对现代建筑有着独有的詮释,主张“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空间变化应对功能需求。建筑本身并不能代表风格,但建筑是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反映,建筑师要担起社会责任,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罗杰斯说自己作品的灵感源自90岁的岳母。“她经常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眼中的世界就是人来车往,车水马龙。”他深有感触地说,“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每座房子都要有开放的台阶、门廊或者露台,让人们和世界没有阻隔。”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营造一种舒适的、低能耗的生态型建筑环境。
人们经常用“美”来形容建筑,但罗杰斯认为“美”其实是很宽泛的概念,他引用古雅典人“当我离开这座城邦,它要比我来时更美”的名言,尝试用古希腊人的方式来理解建筑之“美”:它应该是民主和智慧的,而不单是字面意义上的美感。“我心目中真正的美,来自社会与文化的动态活动,而非建筑本身的美学设计。”他以表现当代建筑的技术之美而闻名,设计尺度宏大,结构复杂,构造精密,热衷并擅长将属于原生态技术的一根大梁、一榀钢架、一组设备管道创造性地升华为艺术。在他眼中,每一块冰冷的材料仿佛都是有灵气的,只要用建筑技巧加以重塑,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
罗杰斯特别强调建筑的时空性和“流动性”,因为人们的需求是持续变化的。“在建筑设计中,我们不断寻求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扩展建筑的用途和空间,以满足变化中的需求。”罗杰斯如是说。
我坚信科学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在美学上实现他们想要的一切。
——罗杰斯
罗杰斯的成长离不开探索创新,在其漫长的建筑生涯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从拉链式住宅到结构外露建筑,从紧凑型城市规划到工业化住宅,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建筑和城市的认知。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伦佐·皮亚诺评价道:“他被城市的复杂性和地球的脆弱性所吸引,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是一名孜孜不倦的世界探索者。”作为英国“高技派”(High-Tech)的领军人物之一,罗杰斯的设计成果在全球产生了极大影响。
“高技派”是形成于20世纪后期的一种建筑设计流派,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注重表现“高度工业技术”。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建造超高层的大楼,混凝土结构无法达到要求,于是采用钢结构取而代之,为减轻荷载又大量使用玻璃材质。到了20世纪70年代,航天技术及其材料的融入,构筑成一种更新的建筑结构元素和视觉元素,因其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高技派”。这一设计流派提倡采用硬铝、塑料、玻璃、钢铁和各种化学制品等工业时代的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装配的建筑;推崇几何形式和季节风格,善于通过技术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来突显机械美学和新技术美感,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张扬,比如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以生产工艺为基础的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了现代文明。
如果说卢浮宫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么蓬皮杜中心便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摩西·萨夫迪(2015年AIA金奖获得者)
1969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意识到法国缺少一个国家级的现代美术馆,于是有意在执政期间立项实施,并对其功能和所承担的角色做了这样的设想:“我希望巴黎拥有一个文化中心,既是美术馆也是创意中心,在这里,美术将与音乐、电影、书籍、视听、设计等其他相关艺术形态相得益彰。我们已经有了卢浮宫,所以它将是个现代美术馆。”
法国国家现代美術馆于1970年立项招标,在评委会收到的161个竞标方案中,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的设计方案最终中标,后来意大利建筑师詹弗兰科·弗兰奇尼、英国结构工程师埃德蒙·哈波尔德及爱尔兰结构工程师彼得·莱斯也参与进来。蓬皮杜之所以看中了当时三十出头的罗杰斯和皮亚诺,就是希望尝试大胆的建筑表达,而皮亚诺-罗杰斯的设计满足了他的心愿,甚至远远超出了预期。场馆于1977年1月31日正式开馆(蓬皮杜总统已于1974年去世),并以“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简称“蓬皮杜中心”)命名。
作为“高技派”的杰作,蓬皮杜中心使罗杰斯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这座具有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包括公共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工艺美术设计中心和音乐研究中心四个部分。除音乐研究中心单独设置外,前三个部分都集中在一座长166米、宽60米的六层大楼内。整个大楼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内部空间除去一道防火隔墙外毫无阻碍,并且可以随时改变布置,使用上灵活方便。
蓬皮杜中心堪称20世纪的艺术杰作,整个建筑由纵横的玻璃管道、硕大的玻璃墙体和错综的钢架构成,充满了未来世界的神秘感和机器美的力量。罗杰斯完全颠覆了博物馆的传统建筑观念,让外墙布满五颜六色的管线和钢铁桁架,甚至连涂上不同颜色的各种管线也不加掩饰地暴露在立面上,例如红色的是交通运输系统,蓝色的为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排水管道,电子线路则封装在黄色管线中。整个建筑像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工地,盘踞在巴黎典雅秀美的古建筑群中,显得格外标新立异,人们从大街上就可以看见五彩纷呈的建筑设备。在面对广场一侧的立面上,悬挂着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送往各层,乘坐电梯时可以透过玻璃欣赏外面的风景。
当时,蓬皮杜中心的大胆创意的确引起了广泛争议。据说法国钢铁制造商以原设计的双重钢梁可能倒塌为由拒绝合作,而罗杰斯的做法也颇令法国人吃惊——采用了德国制造商的钢梁,并且是趁着夜幕偷偷将钢梁运进去的。项目1969年完工后,巴黎一片哗然。当时《纽约时报》报道说,罗杰斯的“激进”设计令建筑界天翻地覆。他本人回忆,有一次碰见一个避雨的老太太,在告知对方自己是这座建筑物的设计师时,老人愤怒地用雨伞敲打他的头。由于与巴黎的传统风格建筑截然不同,许多市民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有的甚至指责蓬皮杜中心像只“怪兽”,也有人戏称是“市中心的炼油厂”。
罗杰斯曾受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被誉为一代“建筑诗哲”)的影响,尤其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不同的是,他运用的是高技术的手段,至少技术占据了主要地位。外露的钢铁、玻璃和管道设施使得传统建筑的门、墙、房间等构成因素全部消失,没有屋顶和地板,也没有连接部分和入口。他还运用一种装饰的手法设计出耐人寻味的细部,使建筑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罗杰斯看来,细节是建筑中富有诗意的部分,建筑师要做的就是把好创意和美学元素加入其中,通过精雕细琢的工艺手法,打造出一种极致的细节诱惑;把一些基本的材料转换到三维艺术空间中,从而形成一个有灵魂和诗意的建筑。
时间是最好的炼金术,巴黎人最后还是接受了蓬皮杜中心和它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其未来主义特征的设计打破了传统艺术博物馆的神秘光环,将人们对博物馆的看法从精英机构转变为深入城市中心的社会和文化交流场所。虽然建于40多年前,但鲜明的设计语言毫无褪色之感,五彩缤纷的通道和晶莹透明的电梯依然令人兴奋。它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地标,更被认为是博物馆设计一个重要的节点和影响一个时代的杰作,其参观人数已远远超过了艾菲尔铁塔而居法国首位。
通过可持续发展,重工业时代的遗产不再落寞,重新焕发青春。
——罗杰斯
伦敦千禧穹顶是罗杰斯的另一件代表作品,像蓬皮杜中心诞生之初受到非议一样被形容为“畸形”的建筑物,但最终被誉为“伦敦明珠”。它位于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半島北端,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
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民意调查对伦敦千禧穹顶的评价为,“很难不讨厌这么一座耗资巨大,同时又拥有一个自命不凡名字的建筑物”,但也不得不承认该建筑体现了罗杰斯本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000吨的千禧穹顶为穹庐形,远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大帐篷。屋盖采用圆球形的张力膜结构,由带PTEE涂层的玻纤材料制成,膜面支撑在72根辐射状的钢索上。12根100米高的钢桅杆直刺云天,犹如一个巨形路由器。它的屋面材料仅为1毫米厚的膜状材料,却坚韧无比,据说可承受波音747飞机的重量。它具有卓越的透光性,可充分利用自然光。
设计之初,业主并没有明确规定建筑的外形,罗杰斯经过悉心的比较论证,决定将包括举办展览和庆典在内的多重功能归入同一屋顶下,提出建造一个尽可能大而高的穹顶的方案——桅杆要尽可能的高,穹顶要尽可能的大,以活跃格林威治半岛的天际线,使人在飞机上能一眼看到它。最终落成的穹顶周长达1000米,直径365 米,中心高度50米,而一圈钢桅杆更是高达百米,雄伟壮观,犹如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塔尖,表现出现代西方人仍旧追寻着先人与上帝同在的梦幻。
当千禧穹顶确定兴建在一片早已荒废的工业用地上,罗杰斯希望这不仅仅是自己的私人作品,而能以这样的建筑工程为契机,推动整个地区的勃勃发展。白天,傍着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的千禧穹顶独立在伦敦黑褐色的建筑群中,从空中鸟瞰如同泰晤士河畔的一颗珍珠;每当夜幕降临,在灯光的映衬下它又像一个晶莹剔透的巨大贝壳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