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雷
[摘 要]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乡村工匠”型人才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对实现乡村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既有的研究成果中,依托职业院校培育乡村工匠,将“乡村工匠”型人才作为培育目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考虑到建设新型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需对乡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构。江苏省目前在乡土人才培育方面呈现政策扶持力度大、典型人才挖掘多、技能培训覆盖广、保障体系运行全的特点。但是乡村工匠的培育在收入思维、发展意愿和从业技能三个方面仍需要突破瓶颈。因此,提出优化策略:引入职业素养要素,培育收入思维;从产业融合、人才扶持和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对乡村工匠的职业发展意愿;拓展文化产业职能,培育从业绩能。
[关键词] 江苏;职业院校;乡村工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5-008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一直注重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产业融合等的扶持,强调不仅要进行农村经济建设,也要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观念,提升乡村生活质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重点。
2018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工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具备新的使命和任务,对其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行者。乡村工匠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的特色人才,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才、运输、营销、中介服务行业的农村经纪能人、能工巧匠和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等。
江苏省职业院校教育培训资源丰富,以产业对接、服务社会为主要功能。如何充分发挥好职业院校在“乡村工匠”型人才培育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乡村振兴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乡土人才培育体系重构,整合资源,与社会培育资源协调,培育优秀的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战略实现的基本任务,具备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乡村工匠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工匠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现有的文献针对乡村工匠的身份和社会价值理解方面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乡村工匠是在我国乡村中拥有特殊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技能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状态,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通过培育乡村工匠,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乡村中某些技能的精细从业者能够通过培育,升级为乡村工匠。现有职业教育延伸至农村学生家庭,建立绿色种养加复合型乡村工匠培训模式,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评价方式等做出具体安排,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于辉等,2018),同时也详细了解农村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出发点探索乡村工匠培育的现实性,构建大职业教育观(曹晔,2017)。实际上,职业院校为乡村工匠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建立工匠工作室、打造工匠“工具包”,能够有效唤起乡村工匠投身农民收入提升行动的热情(Pradip K.Bhaumik, Arindam Banik,2010),乡村工匠能够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依托教育优势,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Peter Schneider,1986)。
第二,乡村工匠是职业院校与乡村连接的纽带,将乡村工匠培育融入校村合作,能够有效服务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实施科学转型策略,对于实现传统建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景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谢荣幸,2018)。中国乡村社会曾经活跃着众多的能工巧匠,职业院校可通过与农村地方合作,挖掘他们的技艺,为乡村振兴提供深层次的帮助(魏春羊,2018)。高职院校应担当起培育乡村工匠的重任,努力探索校村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筑培育乡村工匠的保障体系(伍慧玲,2018)。
综上所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乡村工匠、充分发挥乡村工匠的价值、以乡村工匠培育为手段或方式来进行乡村振兴建设,学者们更多将乡村工匠作为改革建设的条件来进行描述,但既有的成果中,依托职业院校培育乡村工匠,将“乡村工匠”型人才作为培育目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考虑到建设新型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新型乡土人才、能工巧匠的培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政府、行业、学校等急需调整涵盖教育扶持、金融扶持、市场扶持等方面内容的政策体系,以完善乡村工匠培育体系,对乡土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构。
二、江苏省乡土人才培育现状分析
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土地、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培养一批能带富、善治理的乡村治理工作带头人。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和乡土人才培育始终是工作的重心。当前,江苏省在政府层面培育挖掘乡土人才主要呈现政策扶持力度大、典型人才挖掘多、技能培训覆盖广、保障体系运行全的特点。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
自2017年以来,江苏省多次强调要培养、用好乡土人才,一方面提纲挈领地提出要拥有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和独门手艺的乡土人才,另一方面强调致富带头人是带动富民的关键,引导“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除此之外,颁布《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大力培养“三带”人员,为推荐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三带”方面综合作用发挥突出的乡土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扶持。江苏省人民政府强调要提高质效,加强组织的推动作用,强化改革驱动和环境带动,不仅把乡土人才基层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项目来抓,还要作为党建工程,甚至是富民工程来抓。在实施中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和激励导向的作用,让广大乡土人才储存的能量在江苏大地得到充分释放。
(二)典型人才挖掘多
两年来,江苏省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孵化与挖掘,强调树立典型。已建立100个省级“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古建技艺、现代农技、传统工艺等技能为重点,主要选择刺绣、农民画、陶艺、泥塑、印染、彩扎、漆器、剪纸、盆景、雕刻、古建筑、制作古典家具、特种养殖等行业,由掌握了特殊手艺的能工巧匠、拥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能手或善于开拓创新的经营能人,依托著名企业、高等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进行领办或创办。
另一方面,举办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为身藏民间的乡土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的技能大赛既可以将拥有绝技绝活的乡土人才进行宣传,让他们走进广大人民的视野,为江苏的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又可以让不被广泛流传的特殊手艺得到让世人见证的机会。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为乡土人才的进一步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技能培训覆盖广
政府层面一直注重进行乡土人才培育工作,计划未来三年内开展全省各类乡土人才培训400万人,将乡土人才的专业知识更新培训纳入省内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内,建立乡土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分制度,推动江苏各地出台关于乡土人才继续教育的激励政策。
(四)保障体系运行全
省内部分地区激励乡土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把乡土人才培养、人才创业扶持作为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来抓。一方面,通过乡土人才创业项目孵化,提供较大金额的资金扶持,推动建设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工作室、乡土人才主办企业和“乡土人才+特色产业”小镇(园区);另一方面,大力建设乡土人才资源大数据库,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区域内优秀的乡土人才在享受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拥有与高层次人才同级别的待遇保障。部分地区成立乡土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者对乡土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相应支持。还有地区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点对点联系乡土人才制度,不仅畅通了乡土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也提升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综合江苏省对乡土人才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已形成培育、挖掘、孵化、表彰乡土人才的良好氛围,部分地区甚至已形成乡土人才培育孵化的政策体系,对推动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乡土人才融入国家、地方发展战略,通过经营、生产和管理来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还需要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行业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大部分乡土人才仍存在小农意识,在产业发展方面拥有“收入思维”方面的限制,从业动机、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乡土人才的从业意愿停留在被动参与的状态,需要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协同、产学研用,将乡土人才的被动参与优化为乡村工匠的主动引领。
目前,大部分乡土人才已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却更需要通过树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手段,建立一批优秀的“乡村工匠”,这样的举措需要江苏职业院校发挥政行企校的资源整合与强大的专业优势,配合江苏省整体战略做好乡村工匠的培育,在从业技能方面完善乡村工匠的培育。
三、江苏职业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优化对策
根据当前江苏省在乡村工匠培育方面存在的收入思维、发展意愿和从业技能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结合江苏职业院校在专业发展、社会服务方面的优势,拟提出职业院校在培育乡村工匠方面三个层次的优化对策。
(一)引入职业素养要素,培育收入思维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家庭为主要从业单位,家庭经营是乡土人才的从业行为的主要手段。目前,乡村工匠在家庭经营的思维影响下,在创造价值的视角上具有相对狭隘的收入思维,即主要奋斗目标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当然,目前在乡村工匠的经营意识扭转障碍较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家庭经营中,一方面提升家庭经营的成就和品质,另一方面使得乡村工匠在家庭经营中感受现代农业要素与乡村振兴更多的空间。
1.从业动机。借助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立与乡村振兴、国家发展等主题相关的宣讲团,通过对宣讲团队员进行职业院校层面的培训,同时指导团队成员备课与自我学习,深入江苏各县市具有乡村工匠培育潜力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地宣讲,目的是让乡下的能人义士在宣讲中逐渐具备良好的从业动机,能够在理解中探索到家庭经营的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同频共振的诉求。
2.价值增长点。利用各地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助力乡村经济的政策导向,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利用职业院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在乡村振兴学术方面的成果与经验,联合政府的力量深入乡村进行乡村工匠人才的指导与服务,将乡村振兴中有关手工艺品产业集成、旅游休闲业打造、乡村工匠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进行整合,引导乡村工匠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价值增长点,为他们的经营活动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能够激励他们反哺乡村振兴。
3.社会责任感。家庭经营使得乡村工匠将经历专注于家庭的興衰,而较少关注到社会责任,职业院校拥有管理学大类的课程,可以通过对返乡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手段,辐射至乡村工匠及其周边,将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乡村振兴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通过不断培训普及到乡村工匠们的视野,带动乡村工匠在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层面增加关注和行动。
(二)开展产业协同创新,培育发展意愿
目前,由于传统观点对农村地区以及农民职业的定势思维,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工匠都希望农村从业成为较为体面的职业,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根据对江苏省职业院校现有发展思路的调研,本文建议从产业融合、人才扶持和协同创新三个方面对乡村工匠的职业发展意愿进行优化。
1.产业融合。高校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将行业一线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模式进行整合融入,实现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师生的职业发展、乡村工匠的事业发展和校企双方的合作发展成为同时完成的目标。职业院校拥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和培训经验,同时合作的行业企业具备项目打造、战略设计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因此,借助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用方面的优势,发挥校企合作的能动性,将校企合作方案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对接,能够对乡村工匠的职业发展意愿进行前瞻性的开拓。
2.人才扶持。通过建立职业院校专家、客座教授和行业讲师的资源库,聘请乡村工匠进入职业院校,通过与乡村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另一突破口。乡村工匠进入学校,不仅能够满足家庭经营在收入思维方面的需求,还能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提供广泛传承的空间,工匠与职业院校学生以师徒形式进行对接,以讲座、实训环节、选修课等方式有机整合进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帮助专业发展实现乡土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储备,同时在职业院校形成乡村工匠的基础人才储备。
3.协同创新。职业院校在战略布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与当地乡村进行交流,依托党建共建、青年志愿服务输出、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同开发等手段,在乡村工匠擅长的领域开设通道,学校和乡村共同商讨乡村工匠所从事领域及其成果在商业方面的可行性与竞争性,借助高校对接的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为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整体协同的帮助。
(三)拓展文化产业职能,培育从业技能
立足乡村工匠在手工艺品行业、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多方面的技能优势,职业院校可设置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文化理想三个方面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工匠创办文化企业的综合能力。一般的人员培训中,职业素养的内容设置与日常经营活动距离较远,而文化产业的运营中,职业素养的运用无处不在,这也是对乡村工匠而言,相对实用的知识模块。
1.服务意识。文化产业从我国的产业结构角度来讲,归根结底属于服务行业,尤其是文化型企业,主要的经营范围就是提供文化传承者和文化体验者之间的连接服务。站在文化体验的角度,思考怎样的文化服务内容是消费者最希望获得的,怎样的文化服务方式是消费者最可能满意的,怎样的文化内涵是消费者最可能传播的,在后续的服务中应当怎样优化服务质量,让顾客产生二次体验的欲望,这些都是服务意识部分需要特别学习的。
2.职业道德。由于文化产业提供的是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诚信经营成为文化企业的创办者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文化体验者们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受另类的文化,由于不确定的感觉可能导致行为言语相对谨慎,此时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基础上,落实好职业道德的建设,能够增加顾客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同时也是口碑营销和再次体验的前提,很多文化类企业由于不注重职业道德而导致举步维艰,就足以证明职业道德在文化类企业中应当具备的重要地位。
3.文化理想。从创办文化企业开始,乡村工匠也需要刻意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相对文艺的企业家,这是根据他们从事文化产业的初心来说的。从事文化产业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这是培训中需要反复强调的一点,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影响人的思想、价值以及行为,给体验者独特的感悟,因此,具备文化理想的农民企业家,往往有机会将企业往更远的道路上引领,用当地特色文化来构建企业文化,用企业精神反哺当地文化,形成文化的双向沟通机制,这是乡村工匠在文化理想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立足于江苏省培育乡村工匠的现状,经过系统分析,总结了乡村工匠在收入思维、发展意愿和从业技能三个方面的培育瓶颈,并根据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引入职业素养要素、开展产业协同创新、拓展文化产业职能等对策来解决三個方面的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计划将乡村工匠的访谈、职业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现状和可行性进行进一步探索分析,通过访谈和发放问卷进行关键因素的相关分析,立足江苏省职业院校发展,推动江苏乡村工匠的培育,进而推动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于辉,王海权,张伟,王彦广,来静.向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延伸的乡村工匠培训模式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4):84-86.
[2]曹晔.乡村工匠培育的现实性与途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5):21-25.
[3]Pradip K. Bhaumik, Arindam Banik. Rigidities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a rural artisan from poor to non-poor stat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010, 37(1).
[4]Peter Schneider. Rural artisans and peasant mobilization in the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The fasci siciliani [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1986,13(3).
[5]谢荣幸.传统建筑工匠现代转型研究——基于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67-71.
[6]魏春羊.乡村工匠柳暗花明又逢春[N].发展导报,2018-04-10(004).
[7]伍慧玲.农业供给侧改革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研究[J].农村经济,2018(2):111-115.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