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时空结”的叙事话语与造型意味

2019-06-24 06:35胡永彩
新闻世界 2019年6期

胡永彩

【关键词】时空结;叙事话语;造型意味

“时空结”是巴赫金在研究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和结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时间与空间相互交叉的区域。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指出:“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结里,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这种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标志的融合,正是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所在。”[1]这里的时空体承担着组织情节的基本作用,情节事件在时空体中得到具体化,可以确切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提供重要的基础来展现和描绘事件。在艺术和文学世界中,存在着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时空关系,即“时空结”类型。将时空结的概念应用到影视分析中,可以将其看做为一个叙事符号群,经由文本内部的艺术张力把各种叙事符号凝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典型文化意味的场。时空结不仅存在于电影、电视剧中,也存在于电视节目中。文本的叙事差异也带来了时空结的形态差异。电视节目的时空结均为静态时空结,強调内部符号的互动张力,具有叙事上的封闭性和独立性。

一、室内舞台

室内舞台是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时空结,它具有重要的原型内蕴和符号意义。在电视娱乐节目或竞技节目中,舞台是展示选手形象的重要空间,它承担着重要的节目环节建构和文化心理释放的功能。例如《星光大道》中的百姓综艺之道,《挑战主持人》中的选手打擂舞台,《快乐大本营》中的新星竞秀场等,都对节目的叙事空间进行了建构。电视节目中的舞台,面向两个层次的观众,一是现场观众,可以有互动形式的亲身参与,二是虚拟的场外观众,即广泛意义上的传播受众。这两个层次的观众形成了舞台表演的接受空间,是节目叙事的空间语境。从舞台节目的流程上来观照,舞台又有着时间上的审美意义。叙事时间的流动性、节奏感,心理时间的可伸缩性等与空间融合在一起,形成节目的一种符号形态,这实际上就建构了一个极具审美意味的舞台时空结。

不仅仅是歌舞,曲艺、竞技、杂耍、魔术、赛事等都可以成为舞台表演的对象。舞台作为时间化的空间为节目运作提供了叙事场域,舞台时间的限定与流动将各种节目元素融合成为一个审美整体,舞台空间的拓展又将表演者、主持人、现场观众、嘉宾等纳入到影像叙事中。因此,舞台时空结为电视影像的呈现赋予了审美造型意味,对电视节目内容具有建构和整合作用,体现为各种迥异的节目风格形态。例如,在湖南电视台《谁是英雄》节目中,民间绝技一鸣惊人,民俗奇观成为节目最大卖点和文化内涵生长点。此间,舞台就为节目的展现建构了一个具有奇观色彩的时空结。在这个时空结中,色彩、道具、角色(表演者、主持人、观众)、音乐、音响、气氛、服装、噱头、情态等共生共融在一起,极大地吸引着场外观众的好奇心,呈现为极富诱惑力的时空奇观盛宴。这种“奇观”实际上是相当一部分观众在社会转型期,在新与旧的强烈碰撞中对乡村、传统、自然、悠闲等文化状态的情感性留念与追忆式想象。节目以民间绝技为外显形式,表达了现实时空的幻象,使舞台时空结变成了民间奇技展现的符号形态。福建东南卫视的《开心100-大魔竞》在魔术秀时空结中,加入悬念和互动,引发了收视热潮。而央视的《开心辞典》《非常6+1》将知识秀时空结的效应充分放大,有奖互动环节有声有色。此外,比较有特色的舞台时空结还有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将戏曲、竞赛、问答有效整合在一起,赋予戏曲平民化的媒介特性,秀出了戏曲的新风貌,受到观众的好评。广西卫视的《金色舞台》和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则分别将中老年观众和少儿观众定位为收视群体,赋予舞台时空结以个性化、时尚化和感性化的美学意味,秀出了专有群体的娱乐特色。

二、室内谈话间

谈话间是谈话类节目的叙事场所,为节目的流程建构了一个具备浓厚文化氛围的时空结。例如《铿锵三人行》《鲁豫有约》《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实话实说》《心理访谈》《文化访谈录》等,都具有较为典型的文化风格。基于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生态,访谈类电视节目的文化风格也在交融中凸显主色调。比较倾向于传统文化风格的有央视的《艺术人生》《实话实说》,河北卫视的《读书》,黑龙江卫视的《珍贵记忆》,北京电视台的《岁月如歌》等,注重对家庭、人生、道德、奉献等集体主义的文化塑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渗透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影响深远。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社会的一个角色;个体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体是最高的存在。个人的存在只有被整体所包裹、消融时才有价值。重视集体概念,个体的组合只是完成集体的任务。重视共性、忽视个性的观念影响了我国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审美心理,观众非常注重自己的观念与社会观念的一致性,比较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收视行为上表现出从众的特征,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鲜明的趋同性特征。由此,此类型节目的时空结设置也是以此为参照,从能指和所指上都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

新时期以来,对个性发展的鼓励成为媒介文化的重要特征。电视为受众创造了一种交流的氛围,一种直接的语言交流环境,一种电视与受众的精神互动,并在此间给予受众足够的个性时空。“任何电视节目,都力求形成主持人与嘉宾和观众间的精神互动,让一种精神的力量流动在媒体代表与受众之间。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欣赏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恋陶醉的过程,它唤起的不仅是受众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假想。”[2]谈话间作为一个典型的时空结,就具有这种满足假想的神话功能。通过对名人明星的访谈,揭开其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分享明星奋斗历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台的《鲁豫有约》、湖南台的《背后的故事》、四川台的《真情人生》等均有“忆苦”的访谈环节,甚至还会将忆及的人物再次请到谈话间,增强其情感效应,幻化普通大众的心理认同感。

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虎一席谈》以其开放性的话语策略和群口型辩论式结构形式营造出多元思想针锋相对,个人意见平等讨论的媒体公共话语空间氛围。而节目椭圆形演播谈话间的设计无形中渲染了话语场的公共色彩,客观上促发意见表达的个性化,投射出浓郁的民主文化意味。宁夏卫视《波士堂》谈话间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色调设计,打破了财经访谈节目的古板感,具有时空结的标志性含义,传达了节目“商道即人道,财经也轻松”的价值内涵。

此外,以纪实故事和人物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时空结建构的节目也方兴未艾。例如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内蒙古卫视的《蔚蓝的故乡》、贵州卫视的《中国农民工》等,兼以纪实性专题片、情景再现、真情互动、故地重访等多种手段,使得谈话间成为事内事外的枢纽,观众和人物沟通的桥梁,真情与现实交融的结点,具有浑然一体的时空审美意味。

在针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电视节目直播报道中,谈话间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例如,2008年央视新闻频道直播节目《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谈话间针对真人真事的访谈和专家的震情解读,使谈话间成为权威震情信息的重要来源,凝聚着国家、大众、精英等多方话语的注意时空。既让政府及时了解了灾情,采取针对措施,也化解了风险传播带来的猜疑和恐慌。因此,此时的谈话间时空汇聚的多方话语对事实进行的详实精辟的分析、真实客观的报道、亲身亲历的重现和及时有效的救援无疑成为一个风险传播的缓冲器,发挥了重要的时空美学功能。

三、室外竞赛场

电视节目的时空结不局限于室内,它随着节目流程而变换形态,室外的竞赛场就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结。竞赛场作为时空结,将娱乐和竞技结合起来,凸显大眾文化的游戏特征。竞赛场时空结将诸多游戏元素加入到竞技中,使得整个活动形成娱乐浪潮,带动现场观众的参与和场外观众的互动,完成消费主义的审美认同。例如,安徽卫视的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男生女生向前冲》将竞赛场地装扮成神奇梦幻般的玛雅世界。这种对奥运背景下体育竞技的游戏包装既有体育竞赛的兴奋和刺激,也有游戏所带来的感性快感。麦库姆斯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即环境再构成功能。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3]在室外竞赛场的议程设置上,编导以游戏组织看点,以噱头吸引目光,将身体与技能的审美域凝合为时空结,充分彰显了大众文化资本的解构表征。当室外的竞技活动以娱乐的形态出现时,此时的竞赛就成为一个新闻事件,竞赛场时空结产生了价值形态转换的作用。例如,上海卫视《车·世界》对车展活动的跟踪播报谈论,对车赛的全方位娱乐包装报道等都是为了凸显时空结的新闻价值。此间,娱乐化的新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接受过程中的障碍,人们很轻易就能从中获得感性愉悦,满足其感性诉求。

此外,央视的《绝对挑战》以职场考验为时空结的造型诉求,把户外竞赛中选手表现出的个人拼搏、团队精神、胜败意识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雇主面前,营造了紧张而有趣的时空氛围。而《智勇大闯关》更是将真人秀作为时空结的卖点,其平民参与、趣味性强、简洁明快的特征,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了电视媒体的亲和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注释:

[1]夏延华,赵莉华.从梦寐走向理性——理查德·赖特的反种族主义空间实践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2(S1):248.

[2]赵利民,陈爱华.中国电视受众审美心理特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52.

[3]Kasperson & Kasperson(1996).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ion of Risk[J].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545:95-106.

(作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