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2019-06-24 06:36张云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张云霞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其表达形式。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言”的理解与品味,在遣词造句、多样朗读、想象联想、亲历体验中感受文本的言语秘妙,使学生渐入文“意”之中, 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意兼得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56-02

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离开言,意则无处依附;离开意,言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言意兼得正是基于语文文本中言与意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言”的理解与品味,感受文本语言的妙处,然后渐入文意的教学方法。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受到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在言意兼得中实现了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透视语言碎片,在遣词造句中实现言意兼得

词句是阅读文本最基本的组织,也是作者传情达意最基本的语言形式。我国古人就有推敲词句的良好习惯,可见语言碎片在领悟文本之意中的重要价值。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碎片,去玩味文本的遣词造句,再将语言碎片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意中。

(一)推敲词语

推敲词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进入文本之意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在反复的推敲中领会作者之意。

如《老师,您好》一课,“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一句中,“浸透”颇值得玩味。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浸透”一词的表现力,我设计了一道比较题:“浸透”一词能不能改成“浸着”,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词语,感受到“浸透”一词内涵十分丰富,更能突出教师付出之多,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从而由词入意,感受到诗歌所渗透的思想情感。

(二)玩味佳句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注重造句。这些句子浸透了作者的智慧,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极富表现力。如《老师,您好》一课中的“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两句,不仅句式工整,长短句交织,而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比喻教师,用理想的丝线比喻教学成果,用甘露比喻教师的心血,用茁壮的新苗比喻学生,对教师的赞美之情在玩味佳句中浮出文面。

透视语言碎片,需要注意对语言碎片进行有机地整合,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言意兼得。

二、玩味多样表达,在多样朗读中实现言意兼得

文章中思想、情感、理趣、价值观等“意”的表达往往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多样化表达展现出来,或于细致入微的描写中营造意境,或于洋洋洒洒的抒情中直抒胸臆,或于富有理性的议论中表达对人生、生活的感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细玩味多样化表达,在多样化朗读中实现言意兼得。

(一)范读引领

小学生由于学习经验积累不够,朗读感悟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我们教师对文本中细致的描写、直抒胸臆或者富有理趣的表达方式进行示范朗读,以推动朗读者与学生的学习互动,使学生在范读的辅助下渐入文意。

如《秋天》一文,我先给学生示范朗读“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一段,然后引领学生交流这一段话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二)演读交互

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如何处理好抑扬顿挫以及如何表达出文本的情感,并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然后设计演读环节。我选择了“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这句话,突出高粱的角色,引导学生借助高粱的角色读出对秋天的情感。

两重朗读,示范为学生架设了支点,演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创造力,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中从热爱秋天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升华了。

三、关注文本张弛,在想象联想中实现言意兼得

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匠心,或惜字如金,或用字如泼墨,然而都遵循着张弛有度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张弛之处,不妨让学生在留白处补白,在意犹未尽处补意,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思维活动中实现言意兼得。

(一)留白处补白

留白是作者创作时常用的手段,它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在情感、思维高涨处戛然而止,留给学生无尽的想象空间。我们要抓住这些语言发展点,引导学生进行补写,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言意兼得。如《爱之链》一文,文章的末尾,妻子对丈夫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补写出妻子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补写,深深感受到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生活没有理由不变好,也深深懂得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这个环节在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之意。

(二)未尽处补意

不少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在言犹未尽之处止于表达,牵扯着学生的心绪。我们可以借助文本意犹未尽之处顺势而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补写,让故事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中生发。如《姥姥的剪纸》一文,我承接文末一句“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此时“我”的心境与梦境补写出来,从而在补写活动中感受到“我”对姥姥的情意,达到深化文章之意的目的。

四、亲历语言活动,在亲历体验中实现言意兼得

言意兼得是一项凭借语言的思维之旅,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亲历语言活动,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獲得丰富的体验,实现言意兼得。

(一)亲历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要进入角色,就需要沉入文本言语中,认真揣摩角色的言行举止等,而学生对角色的感知则是借助语言得以实现的,因此角色扮演是实现言意兼得的有效路径。

如《小草和大树》这篇文章,我抓住骚塞写给夏洛蒂的一段傲慢的训诫话语设计活动,让学生扮演骚塞、夏洛蒂以及她的姐妹。首先,揣摩“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这段话中的傲慢与冰冷,再引导学生以夏洛蒂以及她的姐妹的身份,写一段回话,揭示此刻她们的内心活动以及她们的决心。通过角色扮演,将人物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亲历思维辩论活动

语文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在文本中常常存在着值得辩论的思维发散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辩论。仍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有些人被挫折击垮,有些人则能经受住挫折历练,鞭打自己的灵魂。我由此进行拓展,围绕“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这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高度,又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之意的理解。

总之,“言”“意”是一对孪生兄弟,片面追求“言”“意”的阅读教学是不合理的,也是低效的。我们要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寻寻觅觅,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入言意兼得之妙境。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