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 求真务实

2019-06-24 06:36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科评价学校

北京市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阶段,涉及高中课标与教材、课程与教学、考试与评价的全链条改革。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改革”)必将带来高中转型,转向哪里、转什么、怎么转,需要我们思考、厘清和探寻。

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

1.确立课程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求真、崇善、唯美”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创新驱动,实践积淀,知行结合,真善美一”的课程理念。在求真之育智慧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培养学生的知,使其掌握科学正确的认知论和方法论,润泽学生的智慧。在崇善之育精神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积淀培养学生的行,使其拥有走向社会、面向世界的伦理观和行为,塑造学生的精神。“求真”和“崇善”两条线最终汇至于“唯美”,实现真善的统一、知行的合一,达到唯美之育气质的结果。

学校构建了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强调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一般生活技能的养成等。同时,通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条主线,架构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图谱。

2.优化课程结构,丰富学生课程选择

确定课程建设的思路:整合国家和地方的必修必选课程,加大校本必修必选课程的比例,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综合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系列。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完善课程结构:秉承“真善美”的内在逻辑,由“真知”“善行”两条线贯穿,优化学科综合、科技创新、社会适应、国际理解四个系列课程,通过基础到卓越的校本化递进,实现“唯美”的课程价值。

3.完善课改方案,保障新旧平稳过渡

制订实验年级课程方案。制订并完善2017级课程方案,安排多次模拟选课,降低学生选课的功利性,利用得到的第一手数据,提前配置教育资源,进行分层分领域编班、智能排课。

研制学生课程指南。该指南涵盖国家和学校课程方案,高考、“学考”政策,3年课程计划,10个学科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6大学科对应的大学专业,我国高校三个层次的专业介绍及2020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该手册也兼具生涯教育中选科指导的功能,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当前的学业、今后的职业和未来的人生。

制订学科课程方案。各学科制订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针对部分学科在中高考中地位的较大变化,研制了语文(阅读)和英语学科小、初、高一体化课程方案。同时,在人文和科学领域试点开展学科横向融通的案例研究。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发挥示范校在课程教学中的辐射作用。

4.开发核心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课程。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课堂和活动中。提升科技、实践、体育、艺术和心理五大品牌课程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发德育早课、国旗下德育课程,同时,围绕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学校建校85周年,开展“讲好中国故事·追寻十二足迹”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贯通式培养课程。贯通培养就是学段间双向衔接,环环相扣;学科间横向融通,有机整合;校内校外打通边界,多方参与,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学校语文阅读课程按照小、初、高一体化设计,依据“小学激发兴趣、初中培养方法、高中注重价值观”的原则,在小、初、高的語文阅读课程中,精选阅读文本、系统设计阅读梯度和内容、注重形式和深度的结合,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和思辨性思维的学生。同时,在艺术、奥赛、实践、科技等课程中,均设计小、初、高贯通培养系列课程,探索保持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持续性的可行途径。

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开发了丰富、多元、分层的生涯规划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需求。学校本着整体性、多元性、差异性原则,对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类型的生涯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统整。在具体实施中,以各生涯课程为基础,以个别、团体生涯辅导为支撑,以学科教学渗透为阵地,搭建一个课程、活动、制度、人力资源丰富的教育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课程和环境支持。

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将进一步提高初中劳动与技术、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质量,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时,开发劳动课程手册,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劳动品牌项目——家庭劳动夜课、学校劳动文化、社区劳动联岗;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立美、以劳强体。

变革方式,优化育人环境

1.优化课程形态,统筹课程组织

一是分层与分类走班相结合。非高考学科及校本选修课实行全员分类走班教学,在全校打通班级和年级界限,组织教学活动。在年级内建立拓展学部、创新学部、综合学部、人文学部,每一学部高考学科又分成A1、A2、B1、B2不同层级的教学班。最大限度地减少走班,提高管理和教学的效率。二是大小课与长短课相结合。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设置30分钟的小课、40分钟的中课和超过60分钟的大课。三是实行“X+1”课时制。四是优化课程组合,将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整合,音乐、舞蹈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形体、球类与攀岩、空竹、武术、柔道课程相结合,心理课与班会课、自习课进行整合。同时,将部分非高考课程延至高三学段,减轻高一学段学生的学习负担。

2.顺应教法趋势,变革教学方式

学校正在着力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四维系统的“四问+智慧教育”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四问”教学模式。学校经过理论研究、实践检验,最终提炼出“设问,解问,追问,新问”(简称“四问”)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构建体验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同时,在师生互动、师生互疑、合作交流、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深刻体会探究的价值,赋予课堂生命的活力。

智慧课堂融合模式。2016年,学校引入了智慧教育项目,包括智慧课堂系统和构建基于学业过程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精准教学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全程立体互动、实时动态评价的教学环境。构建基于学业过程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精准教学教研系统,为教师的精准教学提供了支撑,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辅导,从而实现了数据支撑下的高效学习。

高端备课教学改进模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学校与北师大合作开展了“高端备课教学改进”项目,最终形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四维系统的理论模型。高端备课教学改进项目主要包括备课研讨、试讲及讨论、正式讲及讨论和前后测等环节。

3.拓宽教育资源,完善育人体系

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学校全面实行导师制,主要包括青春导师、学业导师、生涯导师。为了拓宽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做好未来规划和职业定位,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学长团等校内资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依托“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以“家校社共育咨询室”为载体,达到“三精”目标。一是精臻设计。每次活动做到准备有文案,形式有互动,过程有痕迹;每次活动要有策划方案,活动过程中创建线上讨论区,收集反馈意见。二是精心服务。拓宽家校互动渠道,及时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文章或对部分讲座进行云直播,家长夜校结合学生晚自习结束时间,方便家长,服务家长。三是精致品牌。循序渐进地推出共育品牌活动,促进家校育人理念的协调认同,提高家校社共育合力。

4.主动适应变化,探索评价转型

分析诊断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智学网”产品,对教学情况实行“学校-年级组-学科组-班级”四級分析诊断机制。

实行增值性评价。为了跟踪关注选课走班教学的教学质量,选考科目实行校本等级赋分制。期中、期末考试将按照教学班和行政班,分别进行增值性评价。

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课程学分结构的调整,规范学生学分管理,重点做好选修学分管理并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把综合素质评价分为5个维度、34个单项进行过程性评价。建立了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学生、导师和家长一体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

强化保障,完善治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治理体系,改造升级办学条件是做好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构建了矩阵式组织架构,成立了课程研究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研修学院、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每学期都开展常规主题教研月活动,构建了四级科研网络,为改革提供了科研保障。研制了《北京十二中内部控制手册》,形成了大数据分类分层诊断机制、综合素质评价及学分管理机制、命题及增值性评价机制、星级动态评价机制、“五位一体”的走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发展和生涯指导等制度,为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还将对实验室和数字校园进行改造升级,引进学生选课走班无感知考勤系统,为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编辑 _ 王雪莉  汤灏  于萍  汪倩  李刚刚

猜你喜欢
学科评价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