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06-24 01:41陈廷玉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肠梗阻病原菌病程

华 欣,魏 国,赵 勇,陈廷玉,汪 华,刘 勇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外二科(成都 641000)

肠梗阻为肠内容物运行障碍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肠梗阻不但病机复杂,且多数进展迅速,部分患者可导致全身反应,甚至因此而死亡[2]。急诊手术可快速解除梗阻,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3]。急诊手术常易导致术后切口感染,使患者切口愈合缓慢或不愈合,从而严重影响患者康复,部分患者甚至因感染控制不力而导致多器官衰竭,而致其死亡[4]。故研究急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寻行之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对于降低术后感染率具有积极意义。我院对急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及全面分析,以探究其危险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外二科进行急诊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540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及手术证明为肠梗阻患者;知情同意患者;血常规合格患者;手术可耐受患者。排除标准:术前感染患者;并发感染性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依据术后切口是否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40)与未感染组(n=500),并对感染组患者切口感染病菌进行检测。切口感染判断标准:1)浅部感染:切口浅层存在胀性分泌物,分泌物可检出细菌,且局部红热、肿胀、压痛或疼痛;2)深部感染:切口深部有脓液流出,切口深部自行裂开,局部压痛或疼痛,切口累及肌层及深部筋膜,切口深部存在脓肿。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肠梗阻分类、春级、秋季、冬季、手术分级2级、手术分级3级、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年龄≥65岁、病程、BMI、BMI≥28 kg/m2、手术时间、手术时间≥120 min、住院时间、手术分级、切口类型、是否输血、是否合理预防用药、糖尿病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感染组切口病原菌检测

感染组感染切口共检出病原菌140株,检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14%)、肺炎克雷伯菌(25.00%)、铜绿假单胞菌(17.86%)、金黄色葡萄球菌(14.29%)、粪肠球菌(10.71%)(表2)。

表2 感染组切口病原菌检测结果

2.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对年龄、年龄≥65岁、病程、BMI、BMI≥28 kg/m2、手术时间、手术时间 ≥120 min、住院时间、夏季、手术分级4级、切口类型、是否输血、是否合理预防用药、糖尿病等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 ≥65岁、BMI ≥28 kg/m2、病程、手术时间 ≥120 min、夏季手术、手术分级4级、切口类型、未输血、未合理预防用药、糖尿病等均为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表3)。

表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肠道狭窄部位,梗阻后肠腔快速膨胀,致使该部位血运障碍及肠壁水肿,进而导致肠壁短时间坏死,甚至引发患者死亡[5]。手术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方法,但术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切口常易感染[6]。研究[7]证明,病原菌感染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即便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抗感染处理,仍难以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肠梗阻及侵入性操作的影响下,机体防御能力快速降低,肠黏膜屏障已难以阻挡病原菌,使其大量进入门静脉及周围淋巴结,并经血液循环进入其他器官或切口,引发切口感染[8]。此外,肠梗阻后肠道内容物大量滞留,病原菌快速繁殖,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肠道血流减慢,氧供变差,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酸性物质堆积,引发酸中毒,增加肠道通透性,肠道内病原菌经肠黏膜移至切口,引发切口感染[9]。研究[10]显示,在所有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占比最高的为革兰氏阴性菌。本研究中感染组检出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为75%(105/140),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25%(35/140)。合理预防用药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且多选择青霉素类或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本研究中,感染组未合理预防用药患者比例大于未感染组,提示针对急诊肠梗阻手术患者需合理预防用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脂肪常易发生液化、坏死,致使细菌定植导致感染,且术中多以电刀分离切口,也易导致脂肪液化,故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相对较高[11]。夏季温度高,病原菌滋生、繁殖速度快,术后切口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细菌感染,且进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因暴露较充分,Ⅲ类切口常易受到来自于肠道内容物及脓性渗出液的污染,感染病原菌[12]。在本研究中,感染组BMI≥28 kg/m2、夏季手术、Ⅲ类切口患者占比明显高于未感染组,且均为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上述因素均可增加病原菌感染的几率,围术期需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病程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另一重要因素[13]。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降低,且多并发多种内科疾病,病程及治疗时间均较为漫长,常易导致细菌感染[14]。在本研究中,感染组病程及住院时间明显大于未感染组,提示病程及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病原菌的几率越高。作为慢性疾病,糖尿病不但可降低患者免疫力,还可影响生成成纤维细胞,使切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5-16]。此外,高血糖环境还易导致组织水肿,引发病原菌感染,导致切口感染[17]。在本研究中,感染组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未感染组,且4例患者血糖均为得到良好控制,而未感染组血糖控制良好,提示尽管糖尿病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但糖尿病控制好的情况下并不能明显增加感染机会。机体创伤可严重降低免疫力,作为侵入性操作,手术分级越高,手术难度越大,手术操作时间越长,机体创伤越严重,越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8]。在本研究中,感染组年龄≥65岁、手术分级4级、手术时间≥120 min患者例数及病程均大于未感染组,且均为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上述因素均存在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大量失血可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19]。输血可快速补充血容量,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20]。此外,针对性应用抗生素,合理应用预防药物,可有效杀灭病原菌,避免术后切口感染[21]。在本研究中,感染组未输血率、未合理用药率均高于未感染组,且未输血、未合理用药为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针对患者实际清理,给予患者输血、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65岁、病程、BMI≥28 kg/m2、手术时间≥120 min、夏季手术、手术分级4级、切口类型、未输血、未合理预防用药、糖尿病等均为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故临床需加强对急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危险因素的管理,以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猜你喜欢
肠梗阻病原菌病程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