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慧
北京故宫的建成,让人们知道了蒯祥,知道了香山帮,更知道了太湖边的胥口。作为“香山帮”建筑流派的诞生地,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也是当之无愧的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悠悠2500年赋予了胥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进胥口镇,你甚至能够感受到“香山帮”的氛围,而其中最鲜明的,便是位于灵山路的香山工坊。
香山帮,一个有着浓郁苏州文化特色的建筑帮派。它不仅运用苏州本地的建筑材料,同时大量采用了吴文化元素。数百年来,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弘的北京皇家宫殿,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被世人称赞。2006年,“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包含该技艺在内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森林成为主流,精雕细琢的苏式木作与都市节奏格格不入,加上香山帮营造技艺长期以来依靠代代口传相授,培养新一代的香山帮技术人才产生了制约,香山技艺渐渐被世人遗忘。
为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在香山帮的家乡胥口,“香山工坊”应运而生。它是中国园林古建文化产业基地,中国园林建筑文化创意集聚区,其宗旨即是为传承发展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晓东参与做过大量的公园,又修复了许多园林。十多年前,他所在的集团收购了香山古建。此时胥口镇政府找到他,提出香山帮发源于香山,却只有香山帮的人,没有一家香山帮的公司,这次能否让香山古建注册到胥口,使得古建企业落叶归根。而冯晓东则感受到当时所有的古建公司生存都有些艰难。行业内的企业更是点点星火,于是很想做一个产业集中地,在胥口镇创建一个服务于香山帮古建企业的平台。这样想法与胥口镇不谋而合。
为此,他辞去了工作,于2005年成立了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到2009年,香山工坊基本把香山帮的古建公司都集中在了一起。在这个过程中,胥口镇十分支持,提供了土地和帮助,冯晓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意思的是,当时香山工坊要求每一个古建公司进驻这里时都必须把办公区建成园林,用以展示和传承。“再过一百年,都是可以收门票的地方。”参观过这里的人无不这样幽默地说。
作为一个旨在保护和传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工程,香山工坊将大师工作室、园林古建技艺作坊、园林古建设计营造公司、民族建筑文化论坛、职业培训学校、研发中心、园林古建博览、文化观光旅游等功能融为一体,使得原先散落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手法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为香山帮技艺提供了固定的、长期的展示舞台。
冯晓东介绍,目前香山工坊的传承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对老建筑、老技艺的记录;对新项目的开拓,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以符合现代对建筑的要求;对手艺人的保护和发展。
香山工坊的承香堂
关于记录,不得不提及承香堂。它于2010年4月开工,2011年落成。这是一座鸳鸯厅形式的古建筑,以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和南半园的“半园草堂”等典型的厅堂为设计参照物,因地制宜,糅合了香山帮各大技艺工种。在建造过程中共有200位香山帮的工匠参与建设,其中被国家和省、市各级认定的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21位。承香堂的建设严格按照传统技法和规范建造,做到原汁原味地再现传统工艺流程,更重要的是,建造的过程、细节、技术都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在上海世博会上,香山工坊还通过视频手段将承香堂的建造过程展现给参观者,香山帮技艺再一次引起全世界关注。
承香堂内饰
此外,香山工坊成立了香山帮营造协会,致力于保护和传播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它与大学合作,进行木材技术发面的研究,力求将中国古代装配式建筑通过现代技术满足现代功能。协会还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同培养既有理论又有手艺的专业学生,更编写了儿童教材,以中国建筑为抓手,让孩子从一根绳子打中国结开始,一步步学会建筑层面美学知识,目前已在深圳推广。此外创办了一本内部杂志——《景原》,免费赠送,作为内部交流的平台。
“许多人把香山帮当成了匠人的概念,但它应该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概念。我们不仅要看到它技术的部分,更要看到它艺术的部分,因此才能称之为技艺。” 冯晓东说。香山工坊在建设初期就十分注重文化形象的树立,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进行形象推广,更有土耳其、泰国等国家的园艺工作者、爱好者前来参观。香山工坊,已经成为了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向世界输出的窗口。
园林是人类共同的梦中家园,香山帮则是打造它的“工具”与瑰宝,身在香山帮的家乡,作为香山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和传承,香山工坊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