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高亚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加大,各类院校纷纷开办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各地区的设计教育发展空前繁荣,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繁荣背后的忧患,设计专业雷同化,教学体系课程设置雷同,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地区的发展,学生对本土文化地域特色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同。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产业,尤其是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和当地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对口对味”的人才却又“千里难寻”。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现状,使得许多地方企业公司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专业办学失去了对专业人才的信任度,教育的本质偏离了航向。主要问题体现在:
目前,多数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几乎都是综合型学校办学,不分层次盲目攀比跟风发展,造成了几乎每个地区都存在的雷同局面,“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比比皆是。学生所就读的学校本身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定位不明显,继而造成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驾驭面临的工作挑战,和艺术教育的原始初心距离越来越远。
走出校门,在当地展览馆举办毕业设计展览现场
人才培养方案各地区近似,教学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忽略了艺术设计教育中与产业需求、地方发展、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教学中缺乏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不能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我们应该把不同方向产品设计人才分类定位,分层次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所向,成为学有所用各具特色的适应地方地域特色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产品设计专门人才。
由于各地办学扩招,各地院校保证生源是为了保障收入,扩招的功利性带来了一系列阵痛。办学规模盲目扩大,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教师工作量剧增,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由于投入不足,缺乏专业底蕴,文化意识淡薄,难以支撑起饱满的创新能力优越的设计培养,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偏重于技能技巧培养,忽视人文理论知识,缺乏对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认知和认同。所谓重技能、轻文化、重专业、轻通识现象严重,在如此体系下,必然导致学生作品重形式、轻内涵、重数量、轻品质。扩招也带来学生艺术基础不扎实,文化课分数低,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高考而选择艺术专业,创造原动力不足,后期努力不充分,班级容量大,老师照顾不到,个人要交作品只能急功近利,照搬照抄,网上寻找设计元素,套用他人设计,照猫画虎,缺乏整体的设计研究思路方法,不成体系,更无从谈起对文化的思考,对本土地域文化的挖掘,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再创造。
学生参展作品《首饰》,材料:银、碧玺石、绿松石、青金石
学生参展作品《鹿印》,材料:玉石、黄铜
学生参展作品《蒙古刀》,材料:铁、黄铜、红木、银
学生参展作品《烟袋》,材料:金、黄铜、银、黑木、珍珠、牛皮
众所周知,每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根基是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加强推进,可以增进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笔者试图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这一层面挖掘和探索,通过地方高校教育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我们培养设计人才、培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将民族民间文化传统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各地区高校教育中是亟待推广的事情。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有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纷纷面临一样的困境,传承技艺流通量小、传承人纷纷流失,而且消费群体单一等原因,民族传统工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理解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生活的人们,也会发现民族传统美术也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所以加强民族传统工艺的研习在当下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祖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民族传统工艺、民间美术传承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重任。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1]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文件也指出:“专业艺术教育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2]
由此可见,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将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融入本地区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专业艺术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利用高等教育构建属于内蒙古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尤其是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到一个新层次、新视角、新高度。在这样的推动促进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本地域少数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此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感。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艺术是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非常有价值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启迪各领域艺术创作,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草原文化的大视野之下进行现代艺术设计的学习,汲取民族文化丰富的营养,积累地域文化情怀,使学生在未来的设计中多一个视域,多一个素材库,对民族元素的认知、采集、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参展作品《马具》,材料:金、黄铜、牛皮
培养当代大学生立足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厘清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冲击,从而培养本地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方式、培养结构以及培养过程宏观设计蓝本,是各教学环节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制定有本土特色的合适的培养方案,这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目前各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的地区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民族传统工艺为研究方向,做如下的研究与分析。
明确定位培养目标,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设计与制作,掌握传统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方法,培养民族工艺品开发、设计、制作等知识和技能复合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目的在于为自治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产品设计研发设计及制作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技艺,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尤其以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为主,深入挖掘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活力,增强文化的向心力。
从事民族传统工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着力构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自信,文化自觉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操守有很高的要求。作为艺术工作者,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产品设计中,作品的品质直接和创作者的文化自觉有直接关系,中国古代有“格物”的理论,《礼记·大学》中也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并且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力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传递灵感,从创作实践中去夯实文化自觉和自信,做出有自己民族气质和味道的设计作品。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力争达到既能继承传统工艺,又能掌握现代设计制作的综合设计人才。达到如下几方面要求: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诚信意识,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知识结构的要求。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艺术人文基础、开阔的文化视野,了解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三是能力结构方面。掌握民族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与方法,以及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把握艺术设计文化的精髓,把握设计的主题,在民族传统工艺的产品设计研发与制作的领域发挥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要想实现民族传统工艺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我系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入学前两年的大一、二年级属于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筑牢基础,尤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一项也不能少,三大构成、设计概论、多媒体设计以及强化手绘能力、速写课程的添加。通过持续性课程的强化,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表现。大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增多,除继续通过各项专业课程增强传统工艺制作设计能力,根据已开设的专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核心课程的设置着重为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着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专业课教学中加大实践技术的比重,着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下功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有效利用,加大理论讲授和实践的学时比差距,大力打造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环节,强化实用性和实践性,不断加大培养学生掌握民族传统工艺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同时,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过程中,除教育部统一要求的必修课及核心课程外,倾向于探索实施厚文化的课程体系要求,课程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培养之上,再谋求创新创意和技能的培养。如夯实文化方面的课程有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民族图案、蒙古族发展史、蒙古族工艺美术、书法,学生只有在了解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融入创新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课程:民族金属工艺、民族皮革工艺、民族纺织品设计、民族陶艺制作、皮革工艺基础、手针工艺、皮雕工艺。概括说来,就是大力发展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我们熟知的有银匠工艺、刺绣工艺、皮艺、陶艺、木艺。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比例,大胆地将传统的专业课4学分扩充至8学分,学时数翻倍,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行工作室制,放宽学习制作时间,采取灵活自由的课下研习时间。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我们有责任去探索继承和发扬。一个设计师只有真正消化吸收民族艺术,才能将民间文化渗透到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地域面貌的艺术作品来。
学生参展作品 《博克手》材料:陶艺
学生参展作品《皮包》,材料:牛皮
以民族传统工艺方向为例,需要设置极为宽泛的跨专业课程,既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习得传统手工艺,又需要通过注入现代设计思维,让传统技艺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创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三年级分专业方向时可以在皮艺、金属工艺、木艺、陶艺、纺织刺绣工艺中任选一项为主修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都设置为选修课程,通识选修中也开了3个模块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文修养与艺术欣赏、蒙古族传统文化。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完成大于或等于9学分,总学时大于270学时的通识选修课程。
让传统不只是躺在博物馆、展览馆,而是让有传统的民族味道的设计作品走到我们的身边,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器物的设计再现,提醒我们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唤醒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高校艺术展览、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学生参展作品《皮画》,材料:牛皮
从创意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拓宽学生视野。一是去。通过实践课程的设计,例如“艺术考察”“人文艺术与实践”等课程,组织学生采风调研,参观博物馆及设计机构。去各地收集资料,沟通交流。由专业课教师带队,以了解内蒙古地域文化为主题,从西到东,拟带领学生走遍各盟市的博物馆及区内的古迹胜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手工艺的价值。二是“将专家、老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来”。利用“学术交流”“第二课堂”“通识选修课程”,广泛开展沟通交流,在第二课堂的设计中搭建好平台,多组织学术演讲、研讨、演示等多种交流形式,唤醒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艺术感知。三是通过加大和同类艺术院校交流,通过走出校门举办毕业设计展览、学期作业观摩、文创设计大赛等形式互通有无,提高学生的认知,拓展设计想法思路。以赛促学,以展促学,不仅帮助学生强化所学习专业的技能,丰富作品内涵,进而提高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实践内容,教师在教学后期评价过程中,看重的通常是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述是否准确合适,忽略了学生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这些正是创新的民族手工艺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产品设计民族传统工艺方向,作为艺术人文学科,其实践性却是非常强的,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校外实习基地偏少,导致学生接触社会机会少,所学理论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产品设计专业民族传统工艺方向人才培养研究的思考,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的方向和思路。本研究是笔者基于对所在学校教学研究中的初步思考和整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改革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和理论研究的成熟,下一步希望能有更切实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案,力图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学习使用,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本民族厚重的艺术魅力,拓展设计视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实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
注释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 2014-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4-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3]石钧,赵晓彦.对高校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