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草堂题材绘画研究

2019-06-23 13:45朱万章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草堂白石齐白石

疏落的大树衬托下,两三间村舍坐落于山麓。村舍为黑色的瓦房,白色的外墙、浓厚的焦墨渲染墙壁的轮廓,浓淡相间而错落有致的房顶上,一片片黑色的房瓦鳞次栉比。在房屋的前侧,白色的外墙中间,有浅灰色大门。远处,矗立着两座山峰,均为半椭圆形,一为浅蓝色,一为赭色;近处,在数株浓墨与花青绘就的大树前侧,两位老者相对而立,一人持杖,一人凝望前侧。这是齐白石(18641957)笔下的《白石草堂图》(图1)情景。在这幅大致作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山水画中,齐白石先是在画幅左上角题识:“白石草堂图。此图百劫之余,梦中所见之景物也,因画藏之,白石山翁并记。”据此可知,此乃齐白石所写的意象山水,是其常常在梦中所见的景致。在该题之外,因此画已有所属,藏者乃“显庭仁兄”,因而齐白石再在左下角空白处补题自作七言诗:“林密山深好隐居,牛羊常过草都无。昨宵与客还家去,犹指吾庐好读书”,并特此加一句:“此诗真梦中语也。”①

所言“隐居”“还家去”和“真梦中”等诸词,构成了齐白石乐此不疲创作草堂图的关键词,贯穿其始终。与此意境大致相似,作于1922年的《入室秋风》(山水条屏之二)(北京文物公司藏)虽然山峰均为水墨所写,且题识中并无确指系“草堂”,但山峰与树石之间的村舍是与《白石草堂图》异曲同工的,作者题识:“徐徐人室有清风,谁谓诗人到老穷。尤可夸张对朋友,开门长见隔溪松。”②其诗意也与远离尘嚣的隐逸思想贴近。这类作品,在齐白石山水画中极为常见。

最早将“草堂”引入山水画的是唐朝的卢鸿。笔者曾撰有《张珩与<草堂十志图>》一文谈及其发轫之功:卢鸿“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征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就,因而隐居嵩山,自建草堂一所,名嵩山草堂。该草堂成为卢鸿与志趣相投者经常挥麈雅聚之所,一时名流云集,人数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影响甚广。卢鸿精通籀、篆、楷、隶诸体书法,同时擅画,以描绘山、水、石、树为主,其作品多以草堂为原型,反映其隐逸生活,形成以草堂为系列的山水画,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绘写草堂之先河”③。在此之后,以《嵩山草堂图》为主题的山水画受到追捧,代不乏人。据笔者的《王晕与<嵩山草堂图>》一文梳理,自晚唐以后,“包括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王蒙、黄公望、明代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项圣谟,清代王晕、王原祁、张若霭、翟大坤、方士庶、秦祖永及近代吴湖帆、陆恢、朱梅村等画家,多对此主题青睐有加,均有作过《嵩山草堂图》的记录或有相关作品行世”④。齐白石虽然没有创作过《嵩山草堂图》的记录或有同名作品行世,但其草堂系列图则是间接传承了卢鸿以来的草堂图理念,以家山情怀构筑自己的精神乐园,以遁世、隐逸的思想注入到每一个画面中,成为其草堂图系列山水画的重要特点。

卢鸿草堂图的标准图式是,在崇山峻岭中,大树环绕下,一座草庐独处一地。房顶为茅草,房子为简易的木质结构,两根木柱撑起大门,左右两侧为窗棂,一高士端坐于草堂中,似趺坐,或诵读诗书,正如在传为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卷(图2)裱边所题“草堂者,盖因自然之磎阜,当墉洫,资人力之缔构,后加茅茨,将以避燥湿,成栋宇之用。昭简易,叶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闲。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及靡者居之,则妄为剪饰,失天理矣”,对草堂做了明确的定义。同时,在裱边尚有词日“山为宅兮草为堂,芝兰兮药房。罗靡芜兮薜荔,荃壁兮兰砌,靡芜薜荔兮成草堂。阴阳邃兮馥馥香,中有人兮信宜常,读金书兮饮玉浆,童颜幽操兮长不易”⑤,对草堂的含义做了全面的阐释。很显然,齐白石笔下的草堂图不完全是对卢鸿草堂图的传承,从其具有程式化的构图与意境可知,齐白石只是继承了草堂图所蕴涵的归隐、出世的精神内核,而对其图式的描绘则是独创性的,这也正应了齐白石自己所说的:“我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⑥。这与宋元明清以来诸家对草堂图在构图上的一脉相承是迥然有别的。

齐白石山水画中最早出现草堂图像大约是在清宣统元年(1909)的《山水图》(图3),该图以水墨挥洒,仅写草堂一角,一高士坐于草堂中间,若有所思。左侧有浅山,远处为低飞的大雁,草堂前一株大树矗立。就草堂本身的构图看,此画是齐白石草堂系列中最接近卢鸿草堂图者。翌年,在齐白石早期有名的山水画《石门二十四景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中,也出现类似草堂图式。在《蕉窗夜雨图》、《竹院围棋图》和《香畹吟樽图》中,都出现草堂,但其图式与衬景略有不同。所写草堂,较为工整,且为设色,体现其早期山水画的特色。在《香畹吟樽图》中,齐白石题诗曰“花前诗思酒杯深,俱有元方作赏音。可忆衰翁齐白石,唱酬无伴候跫音”⑦,也折射其逍遥世外的豁达心境。作于同一年的《借山图》册(北京画院藏)⑧中,也出现多件草堂图样式。如第一开(图4),由陈师曾(18761923)在其上题写“平淡见奇”,以白描绘草堂,以简洁的线条写房屋的轮廓,后有浅山衬景,前有竹树相伴,寥寥数笔,笔简意绕;第二开将草堂掩映于芭蕉丛中,芭蕉以白描所写,草堂只露出房脊和青瓦;第十五开亦为草堂图式,均以水墨挥写,山石为雨点皴,两三畦菜地竹林围绕数间草堂;第二十一开所写草堂则很有卢鸿草堂图样式,一座草堂独处于山麓,—人坐于草堂中之蒲团上,双手合抱,似有所悟。

在此之后,草堂图系列在不同时期均有出现。从20、30年代直到50年代,都有草堂图行世。在一件作于1951年的《山水》轴(一名《万竹山居》,天津博物馆藏)中,画两件茅屋,外墙为赭色,房顶为焦墨所绘之茅草,篱笆围墙,翠竹环绕在篱笆外,后方为蓝色和浅赭色两座环形山峰,齐白石题识:“予为诸同学画山水小幅,尚谦女弟见之,不能独无,予怜之,画此与,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⑨从其题识可知乃其晚年应酬之作。这样的草堂图式在四五十年代的齐白石山水画中极为盛行,流传下来的这一时期山水画大多如此,代表其晚年山水画风。

齐白石的草堂图大抵可分作两类:一类为画面中直书“草堂”二字,这类作品虽不多,但却很有代表性。除前述《白石草堂图》外,在一件作于1922年的《草堂烟雨图》(图5)中,齐白石题识“老夫今日不为欢,强欲登高著屐难。自过冬天无日暖,草堂烟雨怯山寒”⑩,明确说明是画草堂。画中的草堂为一排排房屋,烟雨朦胧。在一件作于1936年、画赠画家朱屺瞻(1892-1996)的《梅花草堂图》中,齐白石以篆體书“梅花草堂图”大字于画上(11),其画面为冬景,篱笆围着一座草堂,数株梅花环绕在草堂周围,远处为两座淡

青色椭圆形山峰。因其描绘的季节与其他草堂图不同,故其房顶铺满积雪。

另一类虽然并未注明是草堂图,但其画面所描写的内容却与前述《白石草堂图》大致接近。这类草堂图所占比例较大,在其山水画中,近乎占三分之一强。虽然齐白石自言“五十岁后,懒于多费神思,曾在润格中订明不再为人画山水”(12),但实际上在50岁以后,仍然可以见其多件山水画,且这些山水画中,就出现不少草堂图系列。如作于1928年的《山水图))(湖南省博物馆藏),作者自题:“戊辰冬十一月,天日无寒,画此与直心先生别,时同客燕京。”(13)画中,两三座草堂散落于山脚,绿树成阴,后有苍翠的山峰作背景,山石用花青所写,以披麻皴写就,再点苔,很有郁郁葱葱的风貌。再如无年款的《山村烟雨》(北京画院藏)(14),以近乎泼墨写山川、树木,干笔枯墨写数间草堂。在绿树与起伏的山峰之间,草堂错落,静谧地等候主人归来。这件作品虽无纪年,但就其画风看,当为其五十岁以后之作,也是其系列草堂图中的代表。

在齐白石草堂图系列中,最能体现其隐逸思想的莫过于《葛园耕隐图》(图6)。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画过数件《葛園耕隐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19 33年为张次溪弟弟张次篁所绘者,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该画构图较为简单,画面中露出半间草堂,赭色的外墙,干笔随意点染的房瓦,两株柳树屹立于房前,柳条依依,一头耕牛憩息于房前树下,一排焦墨绘就的篱笆从屋脚右边到左边延伸至画幅边沿。在柳条的掩映下,远处青山若隐若现。齐白石先是在画幅左上侧题识日:“葛园耕隐图。黄犊无栏系外头,许由与汝是同俦。我思仍旧扶犁去,那得余年健是牛?次篁先生仁世兄雅属,癸酉秋八月齐璜并题。”(15)许由是尧舜时代的隐士,因谢绝尧帝打算传位的请求,历史上留下“许由洗耳”的千古美谈。此处齐白石将其与自由自在的黄牛目为“同俦”,颇有自况之意。在此题之外,齐白石意犹未尽,还在画幅左下侧再题“耕野帝王象万古,出师丞相表千秋。须知洗耳江滨水,不肯牵牛饮下流。画图题后,是夜枕上又得此绝句,白石”,可谓再次重申其“耕隐”之意。

同样意境与构图的草堂图,还出现在多件山水画中。如作于1924年的《白石老屋图》(图7),所写两件草堂矗立于巨型山石之下,山石以宋法山水写之,远山为浅蓝色山峰,房后为数竿翠竹与篱墙,房前为一老一少两人缓慢走向草堂,老者扶杖前行。齐白石在画幅左上侧题识:“白石老屋图。老屋风来壁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兵。画中大胆还家去,且喜儿童出户迎。”(16)二十七年后(19 51),齐白石再在画幅下侧补题:“辛卯冬,重看此幅,甚感慨,又何如也,无家可归矣,白石九十又一矣,白石记。”现在已无从考证齐白石在垂暮之年何以发出“无家可归”之叹,但在类似的此画中,确乎承载了齐白石的故园之思与家国情结,这也是他一直乐此不疲写草堂图的原因所在。约作于30年代的《竹林白屋图》(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藏)也是如此:该图所绘两间草堂在竹丛中,后为陡峭的山峰。这样的程式在齐白石五十以后的山水画中最为常见。

此外,在一件约作于1925年的《芭蕉书屋图》中,齐白石题:“三丈芭蕉—万株,人间此景却非无。立身误堕皮毛类,恨不移家老读书。”(17)所写两间草堂为白描的芭蕉合围,后有两座山峰,云烟环布,颇有远离红尘之想。在一件作于1929年的《愁过窄道图》(中国美术馆藏)中,所写数间草庐零散分布于旷野中,并无山峰衬托,齐白石题识:“何处安闲著醉翁,愁过窄道树阴浓。画山易酒无人要,隔岸徒看望子风。己巳为石坡仁兄制于燕京,齐璜白石山翁并题。”(18)而在其诗集中,也无不流露出这种家山之想。如《过星塘老屋题壁》:“白茅盖瓦求无漏,遍岭栽松不算空。难忘儿时读书路,黄泥三里到家中。”(19)齐白石一生几乎一半时间生活在湘潭老家,另有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北京等地,故其成长经历中的童年、青年、中年都是在乡间度过,因而在其衰年的画作中,反反复复出现类似草堂图等思乡情怀的画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学者在讨论齐白石山水时,认为其题材主要缘于两个基本母题,“一是家乡景观,二是远游印象”(20),的确如此。但在这两个母题之外,还有齐白石自己所说的来自梦中景致,即意象山水。其梦中景致,便是其挥之不去的家乡印记,也就是在画中不厌其烦表现的草堂图。这是在讨论齐白石山水画时不可绕过的重要一环。此外,正如苏立文所指出的“齐白石少量的山水画是他最富原创性的作品。强烈的色彩以及率真、欢悦的气氛置于简洁的形式构成之中,这是他的艺术中最少受其他艺术家影响的作品”(21),在其草堂图系列中,尤其如此。虽然他继承了卢鸿以来的草堂图传统,但所表现出的绘画技法、构图以及意境等,完全是自己的。在草堂图系列山水画中,他几乎表现出山水画的各种面貌,其创作时间一直延续至九十余岁。因此,透过其精心构筑的草堂图系列,不仅感受其强烈的、富有生活激情的生命意志,更能窥探其山水画嬗变与艺术的演进历程,这显然也和其他题材绘画一样,是其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草堂图系列作品,更多地承载了齐白石的情感归宿与精神家园。他自己所言“身行万里,鸟倦知还”(22),他自己本身已无法“知还”,只能借助胸中丘壑寄托其情感依归,所以,以家山为主题的草堂图系列也就成为其乐此不疲的不二之选。正因如此,如果单就草堂图所表现出的个人情感、心路历程、审美与艺术取向,则是任何其他题材所无法替代的。

注释:

①《翰墨华光——故宫博物院藏现代名家绘画》,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在《齐白石诗集》中,此诗略有不同:“林密山深称隐居,田园乱后未全芜。昨宵与客还家梦,犹指吾庐好读书。”(齐白石《齐白石诗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②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二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91页。

③朱万章《张珩与<草堂十志图>》,《美术学报》2017年第3期。

④朱万章《王翚与<嵩山草堂图>》,《中国美术》2018年第3期。

⑤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书画图录(十五)》,台北故宫博物院,1995年,第42 46页。

⑥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154页。

⑦山西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编《田园·匠心·诗趣:齐白石书画精品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页。

⑧王明明主编《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山水杂画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68 108页。

⑨马驰、卢永琇主编《人和太平见——白石老人津沽墨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84页。

⑩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二卷》,第87页。

(11)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二卷》,第140页。

(12)齐白石口述、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述》,第154页。

(13)湖北省博物馆编《丹青巨匠——湖南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书画精品》,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50页。

(14)王明明主编《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15)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二卷》,第228页。

(16)此诗《齐白石诗集》中略有不同,参见《白石诗草二集>卷五,原诗为《白石老屋图并题》:“老屋无尘风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兵。画中大胆还家去,稚子雏孙出户迎。”(齐白石《齐白石诗集》,第139页。)

(17)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二卷》,第258页。

(18)郎绍君、郭天民主编《齐白石全集·第二卷》,第40页。

(19)齐白石《白石诗草二集》(卷六),第153页。

(20)郎绍君《齐白石的世界》,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第216页。

(21)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和艺术家(上)》,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0页。

(22)齐白石《借山馆记》,齐良迟主编《齐白石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1页。

猜你喜欢
草堂白石齐白石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遣怀
齐白石画螃蟹
齐白石的半截虾
拜谒杜甫草堂
由对立走向友善
齐白石“白石”之新解
白石的小名叫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