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楠
摘要:探讨如何在当代设计中再应用端砚的美学价值。在简述端砚发展概况与器物特点的基础上,从造型美、功能美、材料美、工艺美、文化美等五个方面分析其美学价值。端砚作为传统器物,其丰富的美学价值在当下仍然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在强调发扬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当下,设计师应认真发掘器物美学价值,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关键词:美学价值 端砚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6-0118-02
一、端砚概述
(一)端砚的介绍:汉末刘熙在《释名》中对砚台的解释是这样的,“砚者,研,可研墨使和濡也。”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砚台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它是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更体现在它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见证者。砚的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结合使得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收藏价值,而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韵之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端砚出产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古名端州,故所产砚名“端砚”。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和独特的花纹闻名于世。“或云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山绝顶者尤润,如猪肝色者佳。”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如此形容,可见端砚石质之美。元代宋无更是在诗文中如此称赞端砚“云汉带星来玉匣,墨池蒸雨出沧溟”。从端砚的制式、工艺、石质、实用性、文化性等等角度来看,都不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端砚的发展概述:砚的原身可以追溯至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资料显示,山西省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套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中最早的文化用具,其中包括磨盘、磨棒、陶制水杯等器具,其中还有颜料残留。研磨颜料的研磨器具可以说是砚的鼻祖了[1]。《石隐砚》中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唐人李肇所著的《唐国史补》是目前发现的对端砚最早的记录“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初唐时期端砚便已在社会中广泛使用。中唐时期刘禹锡在《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中曾写道“端州石砚人间重”,表明端砚的价值也为世人所看重。当时的端砚已有较高的装饰水平,匠人们注重砚台的整体比例进行创作,所成端砚亦已有较高的审美情趣。[2]
宋代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样也是端砚制造的鼎盛时期。“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脉理,凿之五七里得一窟。”正如宋代的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所述,当时的人们对端砚石的追求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逐渐走上了发展正轨的端砚在当时已成为全国第一名砚。与砚台有关的砚谱、砚史的记载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文人墨客更是醉心砚台品评。据叶樾《端溪砚谱》记载,端砚砚形已达五十多种;米芾在《砚史》中则记载了20多个砚种;唐积所著的《歙州砚谱》更是记有40种端砚制式。可见端砚已普遍应用于当时的社会,其形制与纹饰方面相较唐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元代的端砚基本上承袭宋代制砚的模式,在此不做过多叙述。
明清时期是我国砚台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相比前朝对于实用性的关注,明清时期的人们则对端砚的工艺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当时,端砚的赏玩与收藏之风盛行,从侧面推进了端砚工艺的发展。在这样注重赏玩的风尚下,不论是端砚的雕饰还是制式,其整体的工艺美术风格都有了由简入繁的变化。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出现了根据各尊端砚石特有的形状与花纹雕制的“随形砚”。除前代已有的规整形制,明清的匠人们还会运用“巧色”[3]的方法进行端砚创作。明清时期的端砚创作汲取了各代制砚工艺审美的精华,雕刻精细,朴素古雅,纹饰纤巧,是我国几千年来最高水平的代表,是我国制砚史上的里程碑。
二、端砚的美学价值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寥寥数语,诗人李贺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中便将端砚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纵观传统文房用具近千年的历史,端砚自出现以来便占据了四大名砚之首的地位,这与端砚极高的美学价值是分不开的。为了更好地展示端砚的魅力,将从造型美、功能美、工艺美、材料美、文化美等五个方面分析端砚的美学价值。
(一)造型美:端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制式的角度来说,端砚的砚式繁多,按照砚谱著录的大约有五六十种。而其中比较常见的端砚传统制式有风字砚、月样砚、钟样砚、琴样砚、书样砚、壶样砚、圭样砚、璧样砚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异形砚双环、八棱、竹节、荷叶、蕉叶等的形式Ⅲ。也有一些端砚是依照石材的特征而制作的,但一般仍认为方砚是最为普遍的制式。
不同制式的端砚皆各具特色,或是装饰简单但比例优美,或是因材而制妙趣横生。以图1这方唐代箕形端砚为例。此方端砚长16厘米、宽11厘米,后底置一对条状足,造型呈簸箕形。砚台后端较为宽阔,相较前端更为上扬,造型流畅简洁,带有一种微微上扬的动态趋势。整体来看,这方端砚很好地展示了器物中的线面关系与曲直之间的平衡。砚边用细线,砚额用粗线,对比砚首与砚堂之间的的面积大小关系,形成了线面之间的韵律美感;砚首向外的弧线与砚边内收的弧线相呼应,结合砚池处的分线,又体现出了砚台的张力美与线条曲直的变化美,体现出器物动静结合的均衡感。造型简洁,线面对比,比例匀称,既协调又有变化。这方端砚看似装饰简单,实则构思精巧,在实用的基础上展现了极高的造型美学价值。每一尊端砚都有著独一无二的尺度美与协调性,这种既兼顾实用又在造型上有独特美感的设计正是当代设计所追寻的。
(二)功能美:端砚作为实用器具,在早期,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使用价值而非艺术欣赏价值。端砚基本由六个部分构成,如图2,虽然形制不同结构稍有差异,但大抵以这六个部分为主,即砚堂(墨堂、砚心)、砚池(墨池)、池头(砚额)、砚缘(沿)、砚侧、砚底(砚背)。使用者在砚堂处磨墨,按不同的墨法可将所成的墨推至砚池,用毛笔取墨,或是直接在砚堂处蘸取。砚堂是端砚的主体部分,砚台的石质的好坏主要看的是砚堂的材质。砚池用于储墨,砚额则是最主要的雕刻处,纹饰皆刻于砚额上。
最初的砚只是一个石盘,为了更好地使用,磨盘底部渐渐出现了倾斜的角度;再然后,砚池逐渐下沉,成为端砚的特征部分。砚池或是作为砚台主体的形式特征,如图3。或是成为了一个主题中的装饰部分,如图4。为了更好地养护砚台,砚中会常年蓄水防止砚石开裂。端砚的结构不仅能让用墨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更为砚台养护提供了便利,另—方面也为端砚的造型工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从如何更好地研磨墨,到如何更便利地使用毛笔,再到对砚台本身的养护与雕刻的艺术,这样的演变中也不难看出古人对器物严谨而充满创造力的美学追求。
(三)材料美:不同于笔、墨、纸,砚石本身不易破损的材质特性可以让其保存万世不朽。而端砚被历代文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石质上佳。《端溪砚史》称端砚的石材特点是“体重而轻,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津耀墨,无价之奇材者也”。一般来说,要使用砚台磨墨,就是讓砚台与墨有一定的摩擦,这样才便于墨的粉末化,也就要求砚台应有一定的粗糙度。然而端砚石质地触感细腻,越是上好的石品就越是温润如肤,所得墨汁了无渣滓[5]。端砚石中不同的成分以不同的方式排列聚集在一起,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花纹,其中常见的花纹有:火捺、鱼脑冻、石眼、青花、蕉叶白、天青、朱砂斑、五彩钉、翡翠、冰纹、金银线、网纹、玛瑙纹、黄龙、金星点等。李纲有云,“世传鸲鹆眼,通透盖石脉”。指的就是端砚的石眼。除此之外,端砚石本身的硬度不高,不仅触感上佳,宜于雕刻,使用时更是不伤毛笔。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端砚,发现有少量细颗粒的石英碎屑突起在砚堂表面,仿佛锉刀一样的结构使发墨更加轻松。端砚石的低显孔隙率使砚堂长润不干,有保湿保温的作用。[6]
总的来说,端砚的材料有以下几大优点:
1.色彩柔,花纹丰富,石色温润。
2.纹路细密,软硬适中,宜于雕刻,不伤毛笔。
3.发墨好,所磨墨汁幼滑油润,不耗水不结冰。
端砚石不仅颜色花纹古朴淡雅,触感温润如玉,给人以和谐舒适的美的感受,石材特点所带来的实用性更是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从色彩纹理的角度来说,端砚石天然古朴的色彩与纹理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若是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方面可以规避目前日趋严重的平面设计同质化现象,另—方面则是能传达出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从石质的角度来说,虽然目前端砚石无法直接被运用到产品制作当中,但从其特点反推,也可以找寻应用的方向。以端砚易发墨这一特点为例,最主要的原因是石英碎屑使砚堂表面有了类似锉刀的结构,那么类似的材质和结构是否也可以应用到设计当中。
(四)工艺美:砚雕是融合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技法等门类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将砚升华为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历代的匠人们在保留端砚天然的花纹图案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石材的天然纹理和石头的色斑,“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地对端砚石进行雕刻加工。端砚雕刻有高深雕、低浮雕,还有细刻、线刻的浮雕等技法[7]。匠人们需以砚石本身的特点在脑中构思题材、立意,如何在—方小小的石头上勾勒出美轮美奂的意境。
以图5这方清代的蕉叶白随形端砚为例,这方端砚的砚额与砚堂上有大片白色的花纹,这正是蕉叶白的特征。《端溪砚史》记载:“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蕉叶白的花纹不像鱼脑冻,相比之下更加薄,呈片状。匠人巧妙地利用了这大片的白色花纹,雕刻了夜色中的山石楼阁,小桥流水。上半部分的蕉叶白花纹宛如林间缭绕的雾气,砚堂中的花纹宛如池面上反射的银色月光。右上角的砚池更是被精妙地刻为一轮云后的明月,趣味横生,匠心独具。
(五)文化美:每一尊端砚都凝聚着手工艺人们的想象力与审美情趣,其美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器物上,更是在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的印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赞它咏它,所留诗文论著数不胜数。在端砚文化的历史建构中,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是两个最主要的部分。人们在端砚上刻下铭文,反映其兼济天下、报效国家的人文情怀。也有文人骚客以端砚温润如玉的石质自比,体现独善其身的个人道德品格修养。苏易简在《文房四谱》记载“昔人采石为砚,必中牢祭之。不尔则雷电勃兴,失石所在”。体现的则是文人阶层这种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再说到匠人精神,端砚雕刻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独创性,每一尊端砚都是独一无二的器物,这样的创作前提就要求匠人有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以学习端砚制作为例,仅仅一个“光身”(即没有雕刻图案花纹的端砚)的步骤,就需要三年的学习时间,更不用说全套的端砚制作了。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端砚文化的核心部分[8]。
端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作为一种媒介连接了历代的文人与匠人,成为古今文化对话的桥梁。围绕端砚展开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有人撰书写诗颂其石质,有人考古钻研探其本质。从文化特点与人文价值的角度来考量,可以利用端砚的文化特点进行文创产品方面的设计,无论是铭文还是器物背后的故事,都是值得发掘的文化美。
总结
砚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其美学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认真发掘思考器物美学价值,取精用宏,将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更好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从端砚材质美的角度思考,可以将其天然的配色花样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从文化特点与人文价值的角度思考,可将其与文创产品等方向的设计结合;从造型与功能美学的角度思考,则可以将端砚的特点运用到儿童玩具、辅食餐具等方面的设计当中。在强调发扬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当下,如何更好地结合应用传统之美而非生搬硬套文化外壳是当代设计师们应当关注的命题。.
参考文献
[1][6]凌井生中国端砚—— 石质与鉴赏[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01、30
[2]梁善唐代砚“无装饰说”质疑[J]装饰2009 (12):116-117
[3]赵权利观史述略[J]美术观察2007. (9):97-105
[4]朱家濂说砚[J]文物参考资-1.1958 (12):18_20
[5]阎纂业文玩评鉴文房用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119
[7]王夏斐中国传统文房四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42-143
[8]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人精神与匠人精神以端砚文化为例[J]求索2010. (6):6869、124
[9]李超艳,秦菊英扛南地区稻作农具设计美学研究—— 以耘荡为例[J]设计,2018,31 (21):118-119
[1O]李兴宇,石俊杰明式家具用材美学特征研究[J]设计,2016,29 (15):116-117
[11]王雨晴从宋代瓷器看道家美学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设计 2018,31 (1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