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艺术的警醒与提撕

2019-06-22 02:24高全喜
民主与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册子三本散文

高全喜

20多年前,我写过的一系列关于文化、艺术、美术甚至神学的篇章,如今都集结在《浮士德精神:在上帝与魔鬼之间》《画与真:杨飞云与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独自叩问:漫谈中国当代美术》这三本小册子中出版。每每看到它们,除了高兴,更多的还是感慨。三本小册子所搜集收录的几十万文字,虽然涉及文化艺术诸多方面,然而却是我曾经一段特殊岁月的产品。那可是一段令我难以忘怀的特殊时期,比如最早的《浮士德精神:在上帝與魔鬼之间》中的文章,是我在1985年到1987年前后,读博士期间博士论文的副产品;后来两本小册子中关于中国艺术、美术的,还有关于基督教神学的文章,则是我在生病期间写的,有的还在画册中刊发过。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现在的思想与2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我自己已经步入有关中国政治、法律、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20年前曾经有过的那么一段文化艺术思想,属于自己早年时期的思想印记,已经过去了,假如没有这三本小册子,很多我都忘记了。现在目睹三书,犹如梦中,它们使我回忆起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么一段美好而忧伤的心灵经历。说到感慨,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我看来,这些篇章现在拿出来,也不会辱没读者,虽然都是20年前的东西,但自以为其中的思想观点并没有过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对于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还有一番警醒与提撕的独特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当代的中国文化艺术,是朝“扁平方面的下滑”。40年来的中国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大转型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本来,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风标,应该产生堪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现今检视一下,几乎是空白。民国时期,我们还产生了诸如黄宾虹、傅抱石、齐白石、潘天寿所谓“四王”,但今天,能拿出来的大画家,又有几个?当然,画界不行,人文、社科又如何呢?我想起自己在20年前就不遗余力地倡导精神性的艺术,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演进,在艺术和精神层面所表现的,不是GDP如何如何,也不是艺术品拍出多少价格,而是这些艺术品所展现的心灵深度,是否构成一个精神世界图景,是否保持着美与崇高,给人性注入温情,使人的身心感受到一种净化的力量。但是,今天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文化艺术的堕落,这样的精神面向,何以展示文明的精神?何以慰藉心灵?

在此,我们理应感到羞愧。不要说艺术今后如何如何,我看,首先是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这才是当今文化思想的当务之急。从这个层面来看,我觉得自己20年前的言说,值得读者闲暇时一阅,至少我当时就对此有所诊断,可惜不幸言中矣。

最后,我想再说一点关于“散文”的写作。黑格尔曾经说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言说是“诗”,现代时期(他指的是中世纪之后)的言说是“散文”,诗歌与散文的不同分类,当时德国文化界的莱辛、席勒也都使用过。为什么用散文?因为谈论社会政治、法律、经济诸多问题,首先要讲理,而且是要讲普遍性的道理,不是讲歪理,凭空想象,尤其是涉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权利保障等问题,用诗的风格来论辩是要不得的。

然而,散文的写作并不等于薄的写作,只讲常识理性,我觉得散文一样可以作得很厚。诉求“厚”,也就意味着与历史文明相接榫,与文化艺术相勾连,与文明之道同享共同的精神源泉。时下的“薄”,似乎对这些内容不太重视。就我个人来说,能够从思想层面中梳理出一种厚的思想之源流,使其具有文明生长的生命力,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也是我千辛万苦之期盼。

当然,审慎是需要的。虽然近年来我也一直在用“散文”写作,但这三本小册子则有诗化风格的印迹。这三本小册子拿出来,我还是感到有些纠结。我知道,有关心灵方面的任何诗化的文艺作品,都可能隐含着某种风险。这类东西就好像美丽的罂粟花,美丽灿烂,但有毒。当今中国思想界,这类东西太多了。如果单纯只是限定在文化艺术领域,罂粟花也无妨,只是审美;但我们看到的是,这股强劲而霸道的写作风格,已经被某些人贯穿到政治、法律、历史、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岂不害人非浅吗?但愿我的这三本小册子,不至于导致如此的结果,我相信读者的眼力,更为自己在疾病痊愈后转入法政领域的思想转型而庆幸。我不赞同对于社会法政问题的浪漫化思考,所谓哲人的风姿并不在此。

20年来的重新学习,使我对法律、政治、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英美国家的法政文明传统以及思想和制度,有了一个重新的认知和领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矫正了我20年前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痴迷的欧陆思想的风格,使我对于英美经验主义有了彻底的理解。

如此一来,我就难免产生另外一个纠结,就是自己深受西方思想传统中两个不同源流和谱系的影响,欧陆法德的与海洋英美的,如何处置这种张力性的思想关系,对我无疑是个挑战。这三本小册子,显然是受到德国思想的巨大影响,浮士德、精神性艺术、神性与人性、魔鬼与天使,等等,都与德国文化和艺术乃至神学有关;但是,我其他作品中,对诸如哈耶克、休谟、光荣革命、美利坚建国创制等问题的论述,确又都与英美传统息息相关。其实,我经常处在困惑之中。如果仅仅是限于知识系统和学理部分,我倒是可以处理,知识、逻辑和价值完全可以自成一体;但如果涉及一个人的内在心灵,一个丰富、多样而纠结的心灵,则是另外一个难题了。我想自己这一辈子都可能会处在灵魂的困惑与矛盾之中。

人性真是奇妙,我们需要优良的政治、宪法和经济制度,但是,人又不单纯是制度性的动物,人还有心灵需要安顿和关切,人有时还是一只夜莺,还要歌唱,这三本书中的文章就是这样写就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小册子三本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留白
留 白
会思考的食物
鸟人
手翻的迷你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