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的崛起和意义

2019-06-22 02:24叶毓睿
民主与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比特区块

叶毓睿

数字化是无可阻挡的趋势。虽然当下每个人的生理信息、行为数据、心理信息,数字化的比率还很低,但随着软件定义世界的逐步深入,因为需要便利的生活,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用信息,我们将主动拥抱,或者被动接受,使得每个个体的数字化比率逐年攀升。

我们有幸身处两个平行世界将要交相辉映的历史性时刻,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物理世界,它不会消亡也不会萎缩;另一个是混沌初起的虚拟世界,它向我们走来,但还模模糊糊。如果你愿意,可以拒绝进入虚拟世界,但你的生活会有许多不方便;2025后出生的人,会觉得虚拟世界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和熟悉。

一、新世界蓝图

2018年12月7日,在比特数字参与拍摄的《价值时代》第一期《算力改变世界》视频中,我提到了平行世界,认为虚拟世界有别于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但与物理世界又有着紧密联系。区块链领域内,矿机所提供的算力,其实就是将实体世界的能量输送到虚拟世界里,成为这个虚拟数字经济体里可信的基础设施。

后来发现,朱嘉明老师、专栏作者牛顿先生都有类似平行世界、新世界的提法。牛顿先生在《第一张通往数字新大陆的航海图》(2018年10月9日)一文中,剖析得非常深刻。

在牛顿先生的这篇文章里,按照是什么、属于哪个主题进行分类,把资产分为四个部分:原子资产,比特资产,以及他们分别对应的从属关系,也即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他认为:原子资产属于旧世界,但是会通过token将从属关系映射到新世界,这也是大家常说的“通证化”;比特资产属于新世界,它的从属关系也即意识世界,会从比特世界中自然生长出来。例如:

房子:对于绝大多数为了居住需求的房子而言,是毋庸置疑的原子资产;

黄金:黄金是一种古老的货币,它本身有一定的工业属性和饰品属性,但更多的是货币的金融属性。所以它应该是比特资产的比重更大,但同时也有原子资产的部分属性;

品牌:完全源于人类想象,是毋庸置疑的比特资产;

行为数据:之前甚至不被认为是资产,交易也多是在冰山之下进行,这部分属于数字的资产化,也即比特资产;

公司:需要判断它所拥有的是哪一类资产,如果拥有的更多是原子资产,如万科,则原子资产的比重更大。如果拥有的更多是比特资产,如阿里巴巴,则比特资产的比重更大。

二、区块链的意义

任泽平在《于无声处听惊雷——从2018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2019年3月3日)一文提到,“据IMF估计,2018年全球GDP总量达84.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和美国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6.1%和24.2%”。中国2018年GDP相当于90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非小号截至2019年3月3日19:33统计的数据,数字货币总市值约为1364亿美元,其中比特币约674.27亿美元,以太坊141.38亿美元。也就是说,数字货币总市值仅占全球GDP(84.8万亿美元)的1.6‰。

我认为,物理世界的资产会逐步映射到虚拟世界。2018年8月,我觉得将来可能会有多达50%~60%的映射,这样,数字货币仍将有超过二三百倍的增长。

然而,2019年春节期间我阅读了林左鸣老师的《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之后,意识到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虚拟经济,它的总价值会远大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实体经济。需要注意的是,有别于人们通常理解的狭义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衍生的各种金融活动),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既满足人们生理需求或功能要求,同时又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并且往往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济。这本书里提到的容介态,是指实体价值由于不断容纳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价值的信息态。例如老字号或者奢侈品,除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外,还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感(对老字号的信任)、被认可被尊重(奢侈品带来别人的重视)等心理需求。

实际上,满足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在现代社会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且消费相对较低。当温饱之类的生理需求满足后,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有安全、情感、被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和精神需求,而且这部分的消费会逐渐增加。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2018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的统计数据正体现这种变化,文中提到“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创新高,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消费的贡献大幅提高。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8%和60.1%,较上年变化-0.9、-0.5和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

虽然服务业不能完全与广义虚拟经济这个新世界一一对应,但重合度很高。2019年春节期间,影片《流浪地球》非常红火,至今票房已破45亿元人民币,如果从劳动创造财富的角度来看,摄制组创造的财富相比他们投入的劳动,在逐日增加。

在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学》里,还提出生活创造财富、财富是文化的载体等观点,我也非常认同。生活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当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愿意花费在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方面的開支也将远远大于温饱方面的开支。类似影视、书籍、音乐、教育、游戏等优质的数字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被复制利用,而成本却不会成百上千地增加。

因此,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原来我的观点是:物理世界的资产会逐步映射到虚拟世界,但不会是100%,可能最多达50%~60%),相信未来虚拟世界的资产(如牛顿先生提出的比特资产,林左鸣提出的虚拟经济)会远远大于实体世界的资产(如牛顿先生的原子资产,林左鸣的实体经济)。

数字化是无可阻挡的趋势。虽然当下每个人的生理信息、行为数据、心理信息,数字化的比率还很低,但随着软件定义世界的逐步深入,因为需要便利的生活,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用信息,我们将主动拥抱,或者被动接受,使得每个个体的数字化比率逐年攀升。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前出生的人们可能感受不到,但那些诞生之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价值网就已经普及的新生代们,数字化生活反而成为一种常态,为了和他们交互,年长的人也会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生活比率。

在数字化征程中,个体信息的隐私保护、数字资产的安全和转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由区块链搭建的可信基础设施(可信计算、可信存储)将成为必须。因为,区块链世界里每一个比特都同时被存储记录在各个节点上,无法随意增删或修改,极大增强了确定性。

王嘉平在《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中说:“区块链将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构架进一步拓展,使其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这让我想起我组织撰写的《软件定义存储》提到的,受VMware首倡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oftware Defined Data Center)分成了三个阶段:

1.抽象(解耦或标准化)

2.池化(虚拟化)

3.自动化(策略驱动)

之前我在《变化即挖矿——从FCoin交易所、麦当劳发行MacCoin代币引发的思考》中提到:“区块链就是全网同步的分布式日志集或记录集”。以区块链1.0也即比特币为例,它包含记账或者记日志这类的指令,以及账本或日志这类的数据。指令和数据形成一个逻辑的计算系统。早期的计算机,它的软件系统和数据都是紧密耦合在物理计算机里的,这台计算机容易被损坏,指令和数据也都容易被篡改;后来出现了高可用集群,物理上的安全性有所保障;虚拟化和云计算出现后,软件系统和物理硬件进行了解耦。但是,无论软件系统漂移到哪个物理硬件上,该物理硬件的所有权都属于同一个个体或者组织。因此,有可能因为对外界防范不严密(如黑客攻击),或者内部的误操作,甚至是恶意操作,导致指令或数据被篡改。

然而,采用区块链使得软件系统运行在成千上万个节点上,而且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记账或者记日志。这成千上万个节点的物理硬件的所有权归于不同个体或组织,而且他们之间还相互不认识,因此,这个软件系统不仅从物理位置上实现了解耦(架构的去中心化),还实现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解耦(组织的去中心化)。实际上,整条公链的各个节点,是基于共识(公开的规则),由许许多多相互不认识的个体或组织,以自组织的方式构建而成,本质上没有任何个体或組织拥有所有权,因此也就没有单一的控制方能掌控,或者篡改上面的指令或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彻底的解耦。

需要注意的是,在比特币系统里,并没有实现共享计算,而只是完成了共享账本,大家在做同样的计算。然而就是这个共享的账本处理,掀开IT历史的新篇章。因为,这个处理过程被所有节点参与方认可,是可信基础设施的基石。

三、总结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实我们谈了是什么、为什么,接下来再谈谈怎么做?

区块链从业者,从狭义的观点看,就是那些公链和许可链(联盟链和私有链)的产品或服务的研发、销售、市场、社区等相关人员。但从整个生态来看,也就是从广义观点看,整个上下游的人员都应包括在里面。例如,区块链媒体、布道者、相关的基础科学(至少包含数学、经济学、法律、社区组织)的科学家或研究人员、矿工(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和建设者)、矿机提供商(如比特大陆)、区块链开源项目的社区贡献者和参与者、DApp用户(早期用户尤其是付费用户难能可贵,是区块链能进入良性发展的第一动力)、币圈用户(为扩大区块链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微信公众号“乐生活与爱IT”曾发表过《区块链创业和投资分析:早期阶段哪些项目可能性较大?》,也可作为参与区块链的参考。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分析怎么做,或者需要先做哪些?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下,从业务场景的角度来看,可以率先取得突破。

区块链的首要价值在于它能构建一个可信的基础设施,如果信任的成本很高,或者人们心甘情愿为增强信任而付费,这样的传统业务,用区块链思维和技术来改造,将会如虎添翼。例如多中心弱信任交易及其复杂且成本居高不下的(如供应链金融),需要增强公信力的,数字资产较大而且需要保护的,靠组织或个人的信用背书远远不够的,对于隐私保护、不可篡改、精确追踪等有明确刚需的项目。

从1991年互联网的WWW诞生,到2006年AWS首推云计算,开始逐步实现互联网信息和计算存储能力的极大自由度使用,历经了15年;从比特币(区块链1.0)诞生到今天,历经了10年多。目前,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内容(如版权管理等)、游戏、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有了探索和实践。由于区块链自带金融属性和激励机制,相信未来5年内,会有越来越多细分领域成为区块链的适用场景。

(作者为《软件定义存储》作者)

责任编辑:王卓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比特区块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百度推出“区块链操作系统”BBE平台
区块链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Unicorn正式上线区块链浏览器UIC—Explorer
区块链投机者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彭博》比特币有多贵?
比特币分裂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