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创制:基于符号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建设

2019-06-22 13:53郭茜唐林涛
设计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基础课符号学符号

郭茜 唐林涛

摘要: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设计不再是基于生产的原则,而是围绕符号的增值与再生产展开的。设计基础课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文章探讨了一种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注入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教育改革途径,提出了视觉训练课程中不应只关涉感性、审美、直觉力、形式法则等内容,也应关注视觉符号与意义生成的结构问题。

关键词:符号学设计基础图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5-0114-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ption society, design is no long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duction, but on the value-added and reproduction of symbols.Design foundation course should reform.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educational reform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knowledge of semiotics into the design foundation curriculum. It proposes that the visual training course should not only be related to the sensibility, aesthetics, and intuition,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visual symbols and meaning generation.

Keywords: Semiotics Design Foundation Image

一、设计基础课的背景现状

自包豪斯以来,设计学的基础课是以理性的方式训练知觉与感性的敏感度。这种视觉训练的思想来源是启蒙理性以来的唯心主义美学观。其依赖于哲学心理学对美的分析成果,着重训练设计师视觉层面的形式美感。这样的基础课是基于那个时代的设计学认识论,即设计活动是一种“美的形式”的生产。当前我国设计教育的基础课基本上是在包豪斯文脉下的三大构成,即以抽象的点、线、面、色彩、体块、空间等为基本元素,通过理性化的秩序关系安排来获取知觉感受与形式美感的训练。这样的基础课属于传统设计学的“内部知识”,对于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然而,在今天后工业时代符号消费的背景下,设计活动不再是基于“美的形式”的生产,而是围绕“意义的消费”展开。设计活动参与到文化工业的符号增值与再生产过程中来了。设计师的身份从美的生产者转变为意义的建构者。他们将日常世界的经验符号化,并以此来开启消费者对现实的理解。在这样的认识论背景下,设计基础课明确的转向了“外部知识”,即以“图像创制”为训练手段,通过图像的解构与建构使得学生理解意义的创造、加载与传递方式。图像不再是世界之表象,而是一种语言、符号,以隐秘的方式将人们的欲望、价值、观念精心编码并传递出去。设计师应具有文化和意义编解码的知识。

从抽象的构成到图像的创制是由内及外的发展,是从“制造形式美感”到“意义生产”的连续过程,是两条腿走路的结构,也是设计学基础课教学体系逐步完善的进路。图像作为视觉的载体,与语言一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图像从不只属于单纯的视觉感官表层,而是与意义交织在一起的。作为思维结构、意义的传递载体,因其视觉性,图像比文字更直观。图像描绘的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而不只是简单的镜子一样的折射。视觉图像的目标不只是作用于视网膜的视觉冲击力,其更深的依据乃是视觉思维能力与意义传递和反思精神。所谓视觉性,不应只被看作是关于感性、审美、形式感的知识,而应在更广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它。

图像作为符号系统中的一员,图像编解码的秘密就在符号学内部。本课程将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融贯于图像创制的课程训练过程之中,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我们人类是如何通过制作图像来完成意义、价值与观念的传递的。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认识论之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符号学的双轴理论、刺点理论与符号沉积理论为基础,教授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图像创制实践。

(一)双轴理论

双轴理论最早来源于索绪尔对语言生成机制的分析,即“聚合轴”(比较和选择)和“组合轴”(临近和黏合)。任何符号的表意活动都要在这两个维度上展开。雅各布森在索绪尔语言学基础上将这两个概念引进修辞学中,命名为“转喻轴”和“隐喻轴”。雅各布森通过研究失语症患者,发现其功能丧失主要是在这两个轴上的语言生成障碍。比如,给患者看带有煤气灯的图片他却回答“火”,这说明患者的转喻轴出现了问题,不能在词语库里准确地进行选词,但是火与煤气灯的深层内在联系却说明了患者隐喻轴发达。转喻轴遭到破坏的失语症患者所暴露出的具有象征性、想象力的语言,说明了在语言生成中隐喻轴的价值。所以,在转喻轴上看起来病态的语言,如“破碎的太阳”,却是诗性之所在,这也是艺术想象力的出发点。

人类的任何表意活动中,符号都必须在转喻轴与隐喻轴两个维度关系上进行。我们把生活世界的经验看作是一个信息库,与我们的符号库是不对称的。符号是永远不够用的,需要我們创造新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来指涉新的经验。当我们进行图像创制时也是针对符号的创新,而符号创制是与我们的语言思维是同构的,离不开两个轴承上的运作。理性主义以来,尤其是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转喻轴,其核心是规定性、稳定性,即语法组合与意义符合性,旨在训诫、告诉你某种具体意义。但是,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创作来讲,隐喻轴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隐喻轴的存在是内在的,不可见的,幽微的,与呈现表层结构的转喻轴一样,也是语言生成的机制,但这个机制常被人们遗忘,或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比如“黑色的牛奶”这句诗,虽然不符合日常经验与使用习惯,但却达到了一种陌生化,使得语言和思维的模式得以松动。因此,隐喻轴提供符号的生成、延异,增值有更大的可能性。

双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图像内在的秘密,成为图像研究和创制的重要方法。本课程讲授会以该理论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与绘画、象征主义诗歌与绘画在转喻轴和隐喻轴上的选择与编码,列出不同作品的双轴清单,对文本进行解构,并分析作者在语言选择时的偏好,即哪个轴处于主导地位。

(二)符号沉积理论

符号的意义是在其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与解码者的互动达成的。罗兰巴特的符号沉积理论就是聚焦于符号的编码、解码与传播的关系的。编码是一个赋魅的过程,解码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我们对一个文本、事物、生活经验进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都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电影《达芬奇的密码》讨论的是一个符号编解码与真相的问题。在新教出现之前,对圣经的解释权在教会,如何解读(解码)由教会专门指定的神职人员控制。然而对圣经隐含的文化符码的解读是多义的,而在教会的权威解读之外的任何解读都被视为是异端,是一种犯罪。所以他们只能将自己的解读重新编码,把新信息、观念藏在视觉符号里面,将魅力化的图像覆盖在多层编织的符号之上,形成了符号的沉积,变得更加难以解读。美术史上的经典图像充满魅力,在编码维度对图像进行拆解发现,这些视觉符号经过多层沉积,大量使用转喻、隐喻,形成了对图像的赋魅。所谓文化创新就是要进行符号的多重处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制造多层级的符号累积,即罗兰:巴特的符号沉积理论。

本单元的案例分析是以美国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1985年的海报作品《摩西》为例的。《摩西》海报中的编码是通过黑人运动员(摩西·马龙)、篮球、权杖、文字、顶天立地的站姿等符号上升为英雄主义、新的神衹等概念发送给信息接收者。昆斯要表达的是运动气质,这也是耐克公司所要传递的信息。他选择了从黑人篮球文化与圣经故事的词库选取符号,进行置换、重组,使得符号从原初的能指所指关系上升为二级符号系统,建立了新的意义叙事,传递了一种宗教性的感受。

(三)知面与刺点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提出了“知面(Studium)”与“刺点(Punctum)”这对概念。他认为对于一张照片的解读来自于二者的主次关系。那种以“知面”呈现的照片让人喜欢但不能搅动情感。这种喜欢来自于教育、文化,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被训练出来的。由于是从属于文化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已经达成了一致。知面所传递的信息是稳定的和规范的,如同转喻轴上的内容,解读起来是清晰无误的。充满刺点(Punctum)的照片往往是令人不安的。巴特将刺点描述为是“简短,活跃,动作敏捷得像猛兽”。正是刺点让图像的文化秩序失去平衡,让解读者心里感到慌乱,让阅读行为无法聚焦。今天具有刺点的图像,才能使人从图像泛滥的视觉经验中苏醒,进入视觉的更深层面的理解,这也是今天图像创制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本单元以罗兰巴特的刺点理论对博伊曼斯(Michael Borremans)的具象绘画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作品的拆解,探索他在视觉符号编码、视觉语言生成背后的秘密。博伊曼斯的作品中的视觉符号清晰可见,好像有个意思,但意义却不明朗,使得画面看起来危机四伏,但也正因这不可捉摸的特质,才使人深深着迷。对其作品进行图像拆解的思路如下:首先,按美术史中的分类秩序以主题、图式、叙事等对其图像进行分组;其次,与美术史中经典的同类型绘画作品并置;第三,通过这种并置寻找博伊曼斯对传统绘画类型中文化秩序的破坏;最后,分析博伊曼斯制造刺点的具体策略。

三、课程形式与教学成果

本课程48学时,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16课时。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为“理论知识梳理——案例分析与理解——图像创制实践”。教学形式是一个螺旋式的渐进过程,起点是理论讲授,然后是案例分析及讨论,接下来是学生的设计创作实践,最后再回到教师对作业的奖品讲评及学生讨论。这样的过程是从knowing到understanding再到design,从教师的讲授、分析过渡到学生的理解、创作,可以很好地融贯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

比如,在知面与刺点的教学单元中,教师需要一对一地引导学生进行图像创制的设计实践。第一步是让学生从图像创制者的角度去观察、寻找、拍摄两种图像——具有知面的表意清晰的图像和具有刺点的“犯规的”图像。然后,对这两种类型的图像重新组织,将知面的图像通过置换语境、斩断叙事链条等方法制造“陌生化”。对于具有刺点的图像进一步强化意义的悬搁和解读的多义性。最后一步生成能激发阐释者参与的图像。

此外,本课程还会有针对性地教授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可操作图像创制策略。在知面与刺点的教学单元中,具体的策略包括设计一些具有偶然性、不可命名的细节,使得符号的选择看似沿着转喻轴打开,因其是不符合秩序的,而出其不意地滑到阅读者个体化的经验中,产生解读的多义性;使用刺点将日常经验的链条斩断,这种对常规的破坏促成了读者介入文本,文本的断裂也邀请读者的经验、记忆参入其中来重新整合解读;将一些视觉符号从图像叙事的语境中突出,迫使观者打破对稳定秩序的期待以得到新的经验。

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教学成果突出。学生学会了如何将意义编织进视觉图像中,如何将美术史,上的经典图像进行拆解和重组,如何在文化意义层面上将新的日常生活经验给予表达与传递,如何将符号学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来激发创新思维。本课程的一个学生作业名为“当代纳克索斯”,是针对图像泛滥时代,手机对于主体的殖民与主宰这一复杂的问题,使用了符号沉积理论,对视觉符号再次编码,将其意义很好地传递给了解码者。如同昆斯一样,他使用了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符号库——美少年纳克索斯的形象、他伏在岸边深情凝望湖水的姿态。这个作品是将湖水置换为巨大的手机屏幕,将一个自恋的隐喻注入了复杂的、多维的、更为隐秘的意义。

结论

设计学是关乎人的学科,其创造活动是关乎意义的生成、理解与传播的。因此,设计基础课的视觉训练课程中不应只关涉视觉的心理层面,还应深入到视觉图像的表意过程,关注视觉符号与意义生成的结构问题。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课程从符号学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美术史经典图像的拆解与分析,经由教师的启发性阐释与学生的互动性理解,再回到学生的图像创制活动中。这样的课程是将基本知识与图像创制活动融贯为一体,看似仍是某种视觉训练,但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同学们对经典理论与艺术作品的综合性理解,学习了编解码的规律,建立了设计师所必需的符号学常识。图像创制的本质是一种对新的、个体的经验的传递。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将学生视为新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他们的实践作品就是他们对于社会、文化与自我的反思。

考文献

[1]赵毅衡.刺点:当代诗歌与符号双轴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2](法)羅兰巴特许绮玲译.明室一摄影札记[M].台北:摄影《季刊》出版社,1995.

[3](法)罗兰巴特孙乃修译符号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唐林涛基于语言学的国际象棋造型语意训练课程总结[C]全国高等院校综合设计基础教学论坛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18(11):149-161.

[5]傅昊,张书鸿基于建筑符号学理论下的安藤忠雄建筑构成手法特征[J].设计,2017,30(21):64-65.

[6]钟舒“整全设计”的反思——文本符号学与当代设计[J].设计,2016,29(5):60-61.

[7]田雨符号学视角下文字图形化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6%9(19):1:1238.129

猜你喜欢
基础课符号学符号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我们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