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的兴起,“言必称数据”逐渐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显著特征,但问题是,此数据非彼数据。
今天,所有“记录”的结果,甚至包括文字,都被统称为数据。这其中暗含的逻辑是,数据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是人类对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是作为“量”而存在的数据,可以称为“量数”;今天的照片、视频、音频不是源于测量而是源于对周围环境的记录,是作为一种证据、根据而存在的,可以称为“据数”。
今天的“大数据之热”,热的其实是据数。几乎人类的一切行为,今天都可能、可以被记录,并被转化为据数。如果说量数的核心要义是“精确”,那据数的关键就在于“清晰”地留据。
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据数已经无处不在。迄今为止,以据数为中心的大数据讨论主要停留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精准营销,即互联网广告业。和传统的广告业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通过记录消费者不断产生的数据,可以向终端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广告,这大大提高了行业效率。这是大数据革命在商业领域的起源,这也是目前互联网企业主要的赢利途径。
二是商业和社会信用,其主体是金融机构。除了精准营销,这是利用大数据赚钱的第二个法门,也是我们看到诸多互联网企业陆续进入金融领域的原因。其商业模式是,通过消费者的消费记录评估消费者的信用,从后续的金融服务中赢利。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和腾讯旗下的“微粒贷”,它们在给消费者打“信用分”的基础上,向单个消费者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
这两种商业模式,都需要通过数据监控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消费者个体因此成为被观察、被分析、被监测的对象,这就带出了第三个层面的问题:隐私。这两种商业模式的副作用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数据泄露的新闻,时不时还会看到因为它而导致的悲剧。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今日头条向他推送泳衣和泳镜的广告,明显是知道他最近去游泳了。他琢磨了一下,发现唯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下水之前把智能手表调节到了泳池模式。
毫无疑问,今日头条打通了这款智能手表的数据。大众对这种商业模式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我们感到权利受到了侵犯,没有受到尊重,被出卖了,社会舆论也往往会把它简单地放在公平的背景下考量,一边倒地反对这种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许我们真的需要一副泳镜,不想拒绝这种便利和高效。
这两种商业模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们以据数为基础掌握了消费者的动态。这就是大众眼中的大数据,前两者为商业利润而生,而隐私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可是,这三个层面仅仅揭开了冰山的一角,难道大数据就是养了几家大公司,方便了公众生活,改善了信用评级体系,让生活更美好或者多了点麻烦这么简单?
远不止于此!在商业层面,大数据还在进一步深化变革,它所催生的互联网应用仍在不断更新迭代。当大数据完全发挥出它的潜力时,其形态将是全自动商业,或称智能商业,商业文明将会被重塑和再造。
但商业只是故事的一个边角,革命是社会化的,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智能制造业,它所依靠的还是数据,数据引发的变化还在向社会治理和个人生活领域全面拓进,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会推动整个社会进入文明新状态,改变社会的全貌。
(《数文明:大数据如何重塑人类文明、商业形态和个人世界》,涂子沛 著,中信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新书推荐
《中国法学大事记:1978—2018》
王奇才 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本书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法学和中国法治实践领域的重要成果和重大事件,囊括了40年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有关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的重要讲话和理论文章,重大法治事件,重要学术会议,代表性学术论文,以及法治建设相关领域的政府白皮书和民间评估报告,中国法学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活动等内容。
《大变革,平天下》
南风窗杂志社 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
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创造了惠及天下的人间奇迹。本书以“家—国—天下”为基本线索,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对中国40年来的伟大历史变革作出了精当的描述和评论,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中国人民锐意创新、胸怀天下的精神风采。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变迁(1978—2018)》
杨志勇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
本书在全景式概括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之上,分别研究财政与国有企业关系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预算改革、税制改革、财政支出改革、宏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的国际化问题。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仇鹿鸣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
本书尝试从政治的動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可谓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