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域下对电视剧《伪装者》人物角色的解读

2019-06-21 15:36许沐岩
新闻传播 2019年23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伪装者

【摘要】由张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伪装者》讲述的是信念必胜的故事,剧中明楼和明台两个角色实则代表的是抗战时期千千万万的爱国人士,保卫家园的本能,忍辱负重,戴上多重面具在多方势力中周旋,最终获得胜利。本文主要采用精神分析学中本能论、集体无意识理论和防御机制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本能论;人格面具原型:防御机制

电视剧《伪装者》改编自张勇小说《谍战上海滩》,全剧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实施“死间计划”活动作为主线,实施其他所有计划作为副线,在计划的推进中,各个角色相继登场,展现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本文利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对《伪装者》进行文本解读,不难发现电视剧在带领观众体验跌宕起伏的剧情的同时,也在对剧中角色的精神世界进行揭秘。精神分析理论,也称为精神分析。它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人格发展理论,本能理论,防御机制,俄狄浦斯情结,心理结构理论,梦境解释理论,镜像阶段等。该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分析为现代心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影响不仅仅为精神治疗,也影响到影视等多个领域。

一、《伪装者》与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动力。本能理论主要包括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其中,自然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表现为健康、生存、发展和色情的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活中的进取、建设性和创造力。死亡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中的另一种对立力量,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活中的破坏性、侵略性、自我破坏性消极趋势。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存在的,可以表现为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生死本能存在于每个观众的身上。剧中主要塑造的角色是明楼和明台。明楼由靳东饰演,明家长子,汪伪政府要员,中共地下党,多重身份也意味着多面性格。利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文本,八年抗战对于中国来讲是一段痛苦的记忆,这期间和各方斗智斗勇,牺牲了许许多多正义的中华儿女。每一位中国人都处在生死的边缘,家园在炮火中饱受摧残。而向往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在抗战期间却不能保证最基本的需求。剧中主要塑造的角色是明楼和明台,他们是保卫国家的典型形象,是为了恢复中华而努力的战士,所以剧中塑造了拥有正义感、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正面角色。死本能,是非理性的自我,人会冲破秩序和道德的约束,释放出内心已久的压抑和打破静寂,进行破坏。破坏分为内部破坏和外部破坏。外部破坏为破坏除了自身之外的任何人或物,而内部破坏倾向于受虐,自残行为。编剧利用写作才能,作者可以将无法满足的欲望从现实世界转移到对幻想世界的建构中,创作出文本,既可以象征性地释放自身欲望,缓解因欲望无法满足而造成的痛苦,又能在文本传播的过程中让遭受同样痛苦的人获得舒缓。[1]

《伪装者》剧情中,有一次行动,组织要求明合作为执行者袭击明楼座驾的任务,明台内心的纠结贯穿行动始终,观众内心的情感也被调配着。最后发现袭击的是明楼座驾上的南田科长,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明台回家后和明楼扭打起来,并且把身边所有能摸到的物品都摔坏了。明台一直压抑着的内心,通过破坏性的行为得到释放,观众的情绪也跟着得到发泄和放松。而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行为,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更具有烟火气息,也使得明台的角色更为饱满。

每一次出行任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从刺杀“波兰之鹰”日本天皇特使到刺杀特高课课长南田洋子,再到整部剧的最大计划死间计划,每次任务都是伴随着破坏、自毁和死亡。剧中每个人都在控制自己,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而剧外的观众则陷入一种受虐癖。既对剧中死亡的场景感到害怕、担忧甚至是恐惧,当南田洋子死于明台手中,倒地而亡,明台受审满身是血,观众能感受到血腥气息和场景的恐怖,但是观众本能上又享受这种恐惧带来的心理快感,甚至现实中无法感受到这种血腥场景,而期待更为残暴、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这便是死本能的心理效应。每一个人都难遂所求,总有意外打断自己的计划,也在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大部分的人并不是精神崩溃或频繁有异常的行为,但是在客观条件给予自己作恶的空间时,还是会产生对极端暴力行为的渴望。[2]

二、《伪装者》与人格面具原型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本义是指演员可以在剧中扮演角色的面具。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人格面具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构成原型,指的就是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3]集体无意识原型还包括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在电视剧《伪装者》中,每个角色都有好几副面具,每一副面具都有其价值存在,有利于在多方势力中周旋完成一个个任务。剧中塑造的角色明楼,明面上是海归的经济学博士,汪伪政府要员、明氏长子,而暗地里是代号为“毒蛇”的军统特工和代号为“眼镜蛇”的中共地下党。明楼作为经济学博士,与政界往来并且给予上海经济指导,作为汪伪政府要员,与日本合作,建立东亚新秩序,作为军统特工和中共地下党要组织、策划和实施各种计划。多重身份当中,最主要的身份则为汪伪政府要员,要背负着汉奸的骂名,装着真诚和日本合作的面孔,也可能被不知道的其他爱国分子刺杀。明楼选择作为汪伪政府要员的人格存在于剧中,并不是真的卖国求榮,而是因为身处在汪伪政府有利于军统和中共计划的顺利进行,也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情报和传递情报,通过多面伪装自己,更能展示明楼角色的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忍辱负重,使得观众喜欢这个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而这些面具的存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展现的。人格面具的存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在生活中,人格面具可以说是必需品。每个人想要随心所欲的生活是不太可能的,受着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道德的制约,而人格面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平稳运行,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是消极作用,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伪装者》剧中明台的角色,是一个成长的角色。由最初的被迫成为军统特务,经过王天风的非人类训练,使得明台迅速成长为一名具有基本能力的特工,而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挑战和打击,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特工,并且加入了共产党。明台在大姐面前是幼稚任性的小少爷,而下一秒需要执行任务时,可以转变为花心公子和日本秘书热吻,再下一秒可以转变为杀人不眨眼的枪手。多重面具随时切换,带给观众的是明台角色的丰满与剧情的刺激。剧中,明台接手袭击明楼座驾的任务时,是明台多重人格面具的碰撞,一方面明楼作为有亲情的大哥,另一方面又是军中命令必须执行,两个人格纠结与撕扯,在不断纠结碰撞中,也是明台的成长。不断的迷失,不断的迷茫和怀疑,但是最终还是执行了任务,最终还是成长健全了人格,回归到本性。

《伪装者》的角色塑造和情节的设置,使得观众在剧中体味每个角色在人格面具之下的真实本性,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升华剧中的主题,角色的本性更为显露:不畏生死,一心救国,抗战必胜的信念。使得观众达到共鸣。

三、《伪装者》与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当个体面临压力导致的挫折或冲突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释放其内部心理活动中的焦虑,从而减轻内在焦虑并使其恢复。恢复心理平衡和穩定的适应性趋势。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受试者在遭受困难和挫折之后减轻其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受试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坚韧的毅力激励受试者克服困难,克服挫折。消极的含义是,受试者可能会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在《伪装者》剧中的角色,他们拥有超人的毅力和信念,可以战胜任何挑战和忍受残忍审讯,最后取得胜利。在剧中,桂姨作为明诚的养母,年轻时候因为被男人欺骗感情并且被告知养了很多年的明诚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亲生儿子早就被男人带走,这样的事实她无法接受,没有办法消解心中苦闷,进而心理扭曲虐待明诚。明台在军统特务班时,王天风作为明台的老师,不断地锻炼他的应变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在一遍遍的冲破明台身体和心理极限,以达到最快恢复心理平衡,以便在真正执行任务时可以出色完成任务并且保护好自己。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拒绝,孤立,压制,反向形成,合理化,升华,幽默和补偿。压制是各种防御机制的最基本方法。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明楼的角色设置为表面上是汪伪政府要员,背负着汉奸、卖国求荣的罪名,实则是需要此身份做掩护,更快的获取情报和更方便开展计划。明楼压抑着被爱国分子杀害的恐惧、压抑着被骂的委屈、压抑着被日本人差遣的羞辱,一直是忍辱负重。观众在观看时,一直内心跟着被压抑着。观众对于角色的同情和崇拜会随着剧情而加深,而压抑久了会达到爆发的高潮。从一开始的刺杀日本天皇特使到炸毁日本专列,再到刺杀南田洋子,再到死间计划获得第三战区大获全胜,是剧中明楼、明台等一众角色长期压抑自己本心而获得的胜利,也使得观众在压抑的同时,不断的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感。

结语

电视剧《伪装者》的不足之处在于,正剧味太浓,过于神化剧中角色,其中的历史也有待考证。优势在于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亲情关系,家庭味浓,人情味丰富。并且有自己的信念,抗战必胜、信念必胜。影视剧中,角色塑造是作为核心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角色的塑造会直接影响到影片饱满度。角色的塑造生动形象,需要的是导演、编剧和演员自身的把握,如何准确表现角色的精神世界,在掌握塑造角色的心理分析之外,还应该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和丰富表现手法,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2]徐红霞.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评述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J].北极光,2019年07期.

[3]荣格著,高适编译.寻找灵魂的现代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

[4]今夏.浅谈影视剧中演员与角色的关系[j].电影艺术,2015(6):94.

[5]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许沐岩,扬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7ghjc043)研究成果之一;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网络意见领袖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8TQAOOI)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伪装者
大自然中的“伪装者”
伪装者: 找找我在哪……
伪装者
浅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网络入侵后最优逃避攻击节点的选取与研究
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分析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了不起的伪装者
了不起的伪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