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
科创板已经开板,距离正式交易为时不远了。当前尤其重要的是做好预期管理。主要原因是:一、科创板交易初期股票数量较少,很容易引发过度炒作。二、不少参与者有“赌政策”的心态,认为“国家新办一个市场,不会让参与者吃亏”。对此,十分有必要加以澄清和说明。
科创板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既是一场实践,也是一个方法。中国资本市场建立近30年来,在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调整经济结构、丰富居民财富管理手段、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越发显出局限性。与发达市场相比,我国股市制度有不小的差距。客观而言,立即消除这个差距也是不现实的。本着务实的思路,决策者制定了增量试点、存量渐进,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路线图。
科创板做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并在监管机制上相应做了充分的制度安排。笔者预计,这些制度性变化必然会在客观上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试验必须推进,只有试了才知道哪些措施行、哪些措施不行。一方面,我们有信心,因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也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还有其他市场所缺少的较强的整体协调机制。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搞这样的市场,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基于这些考虑,在科创板开通交易的初期,我们宁肯慢一点,更加谨慎一点。要让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推进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市场交易五六个月之后,就可以检验出制度设计、监管机制是否大体得当。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管理上进一步调整完善。投资者、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基本适应了,市场就可以进入一个相对正常的运行状态。当然,事中事后监管的挑战性也必然增大。
虽然初期不会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我们也不必急着“赶工”,为了扩大上市公司规模而放松审核和注册的标准。而是要拿出“绣花”的工夫,把公司审核到位,把中介机构监督到位。公司只能成熟一家上市一家。
有的地方政府担心抢不到前几批上市公司的“席位”,在政治上“失分”,似乎只有属地企业登陆科创板了才算政治上不“失分”,这种想法是多余的。一个地方是不是有企业到科创板上市,不是政绩要求,也没有隐性的“考核”。如果哪个地方为了拼企业登陆科创板,反而做出违反市场规律的事,甚至做出违规违法的事,才是真正的“失分”。
所以,所有市场参与者和外围力量,都应当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思路,鼓励和支持企业说真话,让市场机制遴选出响当当的企业。同时,在交易环节,严格依法监管,及时查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价值投资行为。这也是“放得开”“接得住”的一个关键环节。▲
(作者是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