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龚 琴
道真移民搬迁安置点新兴社区
初夏,雨后的道真有点儿微凉。
走进玉溪镇新兴社区安置点,小区很安静,不时有住户进出。一栋栋房屋有序地排列,小区设施楼道口,一个大红的“喜”字还未撕下,仿佛能感受到不久前的一场热闹婚礼。宁静、整洁、祥和,这是新兴社区给记者的初见印象。
在新兴社区记者见到了搬迁户谢斌斌。谢斌斌的老家在道真自治县忠信镇石笋村。从道真自治县忠信镇石笋村谢家山组到县城,开车需要一个小时。13岁之前,他的天地主要就在村里。上学后,从家里走到学校要一个多小时。在24岁的谢斌斌印象中,读书,是他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吃够了没文化的苦,父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初中时,父母将兄弟俩转到了县城读书。为了方便照顾,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10多前年,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谢斌斌家来说,移民到县城并不实际,搬家很昂贵,工作不好找,而完全放弃农业田则意味着这个家庭有可能失去有保障的收入。
2018年9月,谢斌斌一家通过移民搬迁搬到了县城的新兴社区。在购置了少量的家具后,他们一家搬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刚一推开新家的门,80平方米的房屋中秩序井然,家电家具齐备。对于未来,谢斌斌充满了期待,两年前,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如今在全力备考的同时,他还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希望早日入党。
易地扶贫搬迁是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道真,像谢斌斌一样的搬迁户有3000多户。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道真共计完成搬迁3518户1530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14户13984人。其中搬迁县城安置2404户10393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63户9821人;搬迁集镇安置1114户491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1户4163人。
道真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工程和重中之重来抓,调整充实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指挥长,按要求及时调整了县移民局班子成员,由县委常委任县移民局局长,抽调10名干部到指挥部工作,进一步充实力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调度、亲自推动,深入一线指挥、督导解决具体问题。县分管领导坚持常态化调度,及时研究,积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压实责任。落实“县、乡(镇)、村”三级领导包保责任制,按照县级领导包安置点、科级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方式将责任细化到户、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道真紧扣四线要求,强化政策落实。坚持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坚持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的50户以下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零星搬迁的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按照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十一步”程序进行核查,同时坚持“退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动态管理,确保应搬尽搬;坚持住房面积控制的“标线”,城镇安置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0平方米,建房成本每平方米不超1500元,中心村安置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5平方米,建房成本每平方米不超1200元的标准进行住房规划建设,针对超少面积的及时与搬迁农户签订住房超少面积协议,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坚持搬迁农户负债或返贫的“底线”,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不超2000元,同步搬迁人口人均不超10000元的标准收取自筹资金,同时整合其他扶贫资金进行补助,确保搬迁农户不因搬迁负债或返贫;坚持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红线”,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严格落实项目招投标制、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四制”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基本建设程序。
既要搬得出,还要留得下。
道真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后续扶持。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根本要求,坚持“产业是基础、就业是关键”工作理念,积极推行“五个三”后续扶持经验。一是全力做好就业创业。出台《道真自治县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企业用工向搬迁户倾斜、产业扶持向搬迁户倾斜、公益性岗位向搬迁户倾斜的原则,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公益性岗位、产业基地予以补贴。整合就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2016年度搬迁户劳动力1992人,已实现就业1767人;2017年度搬迁户劳动力5673人,已实现就业5086人;2018年度搬迁劳动力194人,实现就业132人,有劳动力家庭基本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道真结合打造“菜县菇乡”战略目标,通过移民群众以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及“特惠贷”等入股企业、合作社进行分红,充分盘活“三地”助民增收。目前,在紧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9个以食用菌、蔬菜为主的扶贫产业园,覆盖全县1100多户搬迁户就近务工或租用食用菌大棚自主经营。
在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搬迁户涂鹏飞。涂鹏飞的老家在忠信镇新民村新山组,从家里到县城需要3个小时。2019年1月,通过移民搬迁到了新兴社区。新房子有三室一厅,家具家电都很齐全。为了尽早脱贫,以前,涂鹏飞一直在深圳打工,由于学历不高,收入也并不理想,一个月只有3000元的工资。现在,涂鹏飞一个月有工资4000元,并且没有房租的苦恼。不只自己找到了工作,父母的年纪也不大,搬到县城后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修桥、铺路,父母时不时地做点儿零工,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以前辛苦一年种粮食的收入高多了。从木房子到楼房,从村里到县里,涂鹏飞觉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大山搬到县城,改变的不只是距离,如何生存,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对每一个搬迁户和搬迁安置点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考题。
移民谢斌斌向记者展示新旧房屋的对比照片
2018年9月,新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骆饶走马上任。新兴社区是道真在县城移民搬迁的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来自全县14个乡镇,人员构成复杂,学历也参差不齐。要想服务好、管理好一个新的社区并不容易。骆饶深知,对于刚搬到县城的搬迁户来说,有着许多的担忧。为了让群众办事时能找到人、办成事,骆饶主动对接搬迁户,他要求工作人员将电话告知到每一户移民。“有事儿您找我!”是社区工作人员最常说的一句话。群众知道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关心,就有了主心骨。
为了让大家尽快地熟悉起来,骆饶建了一个“新兴社区和平民小区干群心连心”的互帮互助群。群里有500人,有了群。大家多了一个可以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渠道。
2018年10月底,社区召开了楼栋代表会,选举了临时楼栋长。不久后通过选举产生了工会、妇联执委、居民代表等。大家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检查。
对移民来说,搬迁并不止于迁出来。
道真通过多种举措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搬迁群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尽快融入新家。
骆饶常告诉大家:“我们不是贫困户,我们的精神并不贫困。”为了让大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社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厨师培训班、识字班、合唱队等,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邻里之间很快地熟悉了起来,也找到了以前在村里时邻里一家亲的感觉。
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新兴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新兴社区还将打造综合文化广场的,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场所。
道真全力落实“三保”。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迁入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予以最低生活补助保障。做好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城乡医保接转,搬迁农户迁入城区安置后,可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继续享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让搬迁人员无负担或轻负担看病。引导搬迁群众就高不就低享受城镇或农村养老保险,保证搬迁群众利益最大化;同时全力解决就学。围绕安置点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3个,满足移民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
吾心安处即故乡。搬迁户走出大山,在更广阔的天地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就业有门路,新家有美景,处处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