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时鲁西南黄河故道滩涂与平原相连的乡土亲情,到求学和工作后对乡土文化的探寻,我与乡村结缘已有数十年。乡村的文化、乡村的生活,既是我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是生活和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乡村、进田野、探访村民,从民艺的生活里亲历乡村的变迁,深切体会到乡村个体的、村落的、社会的生命存在,感受到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积聚。乡村是一片文化的沃土,社会变迁的脚步越快,我们越需要文化的根基和土壤,从乡土中寻找源头并弥补快速迭变中产生的匮乏和缺失。正是因为热爱这片乡土,更以虔敬审慎的态度去面对乡村。古往今来,稼穑艰辛,乡村的生产和生活从来不是田园诗般的幻象,在漫长的历史磨砺、靠天吃饭的自然之力下,乡村经历了现实的苦难与艰辛。
20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历程中,乡村经历了冲击和困境。直到今天,我们的国家仍然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作为我们民族两千多年来繁衍生息的生活共同体,仍然是数以亿计乡村父老生活的家园,是我们文化的家园。
应该说,美在乡村,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既可以是具象的乡村风貌之美,是可感的风土人情之美,是我们理想中要振兴和传承发展的乡村之美,也是我们面对乡村时所报以的深沉情感和美学态度,是关注乡村中个体与文化的存在,关注乡村生命的价值,认识乡村本身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生命力。如果说民族也是一种美学的存在,共有的光荣与悲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起点,那么,美学中的悲哀与乡愁就是这样的起点。美在乡村,使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有一种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生活最本质的情感,溯源而上总能找到那个锚定的源头,不会迷失;使我们在物质的海洋、技术的迭变中总有一种关于人生本质的怅惘,记得住的故园、最初的向往使我们拥有文化的、事业的初心;乡村是我们民族之乡愁、情感维系之原乡。美在乡村,是我们认识乡村、理解乡村、求解乡村问题的原点。
乡村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不只在于建立某种学术模型,得出某种结论,完成某种体系性的工作,更在于關注村庄生命的价值,避免去做居高临下的启蒙,避免从理论概念出发去做模式化的原型分析,也不断呼吁接受了城市文化洗礼的人们,不要简单地以城市文化去评价和改写乡村。当我将目光从民艺投向乡村社会生活更深处,去体会和寻找乡村文明命运更深的肌理与脉动时,总是回到了更笃定的原点,那就是乡村之美、乡村的生命力和意义。
当前,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实施,是乡村民生的福祉,也是乡村文化、乡村文明的复兴。所谓“发展工作的焦点,始则经济,继则社会,终而为文化”。乡村文明包含农业生产经验、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节日民俗仪式的象征意义、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经验和审美等,既凝结在有形的民居庭院、庙宇祠堂以及某些标志建筑中,包括古树、戏台、水井等空间和村落整体的错落布局;也以无形的生产经验、生活习惯、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日常礼仪与民间信仰等形态存在;在思想、情感和观念世界里,有诚实守信、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勤俭朴素、热爱家乡的纽带维系。孔子曾“礼失求诸野”,如今村庄不只是一个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意义世界;不仅象征一个与城市空间相异的生活空间,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如果说建设中国现代化部分的资源必然离不开中国“轴心期文明”的文化传统,那么,乡村振兴的意义不仅在于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更在于文化、文明的存续与发展,具有关乎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
一路走来,从民艺的田野调研到乡村文化的理论研究,视角和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所包含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道德高地建设、传统工艺振兴、手艺学学科建设、民间文化种子工程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还将继续。时间总在前行,总要经历变化与新生,回望与坚守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我们文化的根在乡村,精神的源头在乡村,文化的根脉在乡村,田园的风光在乡村,美在乡村。
(山东教育出版社供图 编辑/崔秀娜)
作者:潘鲁生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定价:258.00元
山东教育出版社
图书简介:
4月2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美在乡村》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会议中心举办。来自中宣部文艺局、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的有关领导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美在乡村》的文化内涵、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在乡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潘鲁生教授近五年来围绕乡村振兴现实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及理论思考的系统性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五个章节,篇幅40万字,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命题。
《美在乡村》是山东教育出版社把主题出版作为工作主线,策划的一部紧跟时代脉搏,系统研究如何振兴和传承发展乡村之美的主题出版力作。本书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体系进行新的拓展,为各地方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研究、古村落保护、农村手艺传承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的创新性艺术设计也是一大亮点,通过地图定位等可视化方法,生动体现出作者田野考察和民间探索的心路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今后将继续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品牌、品质、品位的专业追求,与各界专家、学者精诚合作,立足中国现实,根植中国大地,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出版更多的精品佳作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