伋静 陈倩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基层党员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官”,他们的思想觉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安徽和县乡土文化实际,针对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党性锻炼的现实困境,提出新时代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乡土文化 党性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1
一、党性教育需要融入本地文化资源
1.“本土化”的文化资源是党性教育“资源库”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曾提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党性教育这门“心学”,方式多样,途径较广,但是最能影响的还是文化,它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党员的思想、理念、精神的内在塑造。从这一个层面来看,本土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中有着天然优势,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凭借党员干部對乡土文化的情感,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接受度、可操作性。二是地缘优势使得本土文化资源有更好的辐射路径。目前,和县有李白驻曾经驻足的天门山、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乌江、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等闻名国内外的2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和县还有诗人张籍、杜默,文学家陈廷桂、当代书法家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等一大批名人,这都是共同的文化基础,能够增强认同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都是我们党性教育实践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宝库,只有很好地加以提炼利用,党性教育这个宏大的课题才能有更好的基础,具体开展下来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2.“本土化”的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渗透功能
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体,我们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对我们生长的文化环境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并且打上了本地特色的地域烙印。比如,我们说乡村文化,乡村有韵味,这韵味就是淳朴、节俭、谦逊与厚道,这是乡村人代代相传、代代补充而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思想积淀与精神升华。同样,和县的文化环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精神指引作用,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淡泊明志的精神境界也是我们的思想楷模,其诗作还进入中学课本,流传于世,作为“陋室”的所在地,我们更萌生出诸多自豪感和熟悉感,更利于我们提炼乡土文化精髓和实质,融入到党性教育。因此,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和弘扬深刻并熟悉、亲切且自然的优秀文化,发挥其特殊但又非常必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党员领导干部在身体力行中学好典型,树好形象,开展好“德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渗透中,培育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意识、廉政意识。
3.本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为党性教育课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都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当前,和县正在大力发展旅游,让优秀的当地文化让更多人知晓,这与当前倡导的树立文化自信是不谋而和的,我们在党性教育中,更要借力给力,和县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风景秀丽。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香泉镇的自然泉水、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让人心驰神往。古人讲究 “天人合一”,正是强调了文化与自然的结合,这些都是和县取之不尽的自然财富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党性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挖掘传承乡土文化资源,促进乡土美德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用乡土传统文化凝聚广大干部的信仰,加强党员干部“官德”修养和人格修养。
二、和县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党性教育存在现实瓶颈
1.定位模糊,缺乏指引少有认同感
党性教育最重要的着力点,需要共同的文化氛围。就目前和县的党性教育实践看来,我们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党员的教育也是紧锣密鼓、形式较多,但笔者观察到,我们采取的方式都是较为传统的方法,教学内容、形式缺少创新,满足于老一套,课堂吸引力、感染力不够,很难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尤其在运用文化树德上,我们更多引经据典的是离我们较为遥远的史实,而针对和县本地的风土人文则都是零星引用,比如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我们大多只能说出他写过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其他则知之甚少,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个方面。
2.关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的统领规范文件亟需出台
本土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没有从最高层面来推动,总体处于一个“有点没面”“各自为战”的境地,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也没有一个开放、多元的研究团队,缺乏一个合作、共建、互赢的平台。无法形成体系资源、凸显规模效应。因此,上升到全县的高度,制定由党委牵头的统揽全局的文件,将本地的文化资源各个点的精髓提炼出来,势在必行。
3.本土文化资源的协同共享合力仍然不足
和县本土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得天独厚,但也存在体量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等特点。一些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除了自身客观原因,也有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对此重视不足等主观原因。我们平时对如何提升地区价值、发展经济等方面想得多、谋划的也多,而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或者把它们挖掘出来用于教育方面就显得欠缺很多,我们追求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大局上下足了功夫,但很少思考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否牢固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干部党性修养是否提升,事实上,我们党性修养更多的是在理论层面加强学习,从精神塑造等方面却着力较少,因此,这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力点。
三、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的对策
1.应赋予乡土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时代内涵。
本乡本土的各种文化符号,其实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 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因此,新时代赋予了文化更深的内涵,需要我们用学、思、悟、践相结合的方法,改进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其更好为现代人所用。党性教育从深层次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播和素质能力提升,需要做到知识与情感、表达与行为的有机结合,需要不断从形式、内容、方法、载体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改进和创新。
2.依托和县本地特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互动课程
传统文化中经常讲到的一点就是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这也为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提供了理论方法和现实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相融合,更有利于提升党性教育效果。实践中,有很多地方已经在朝着这方面发力,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党性教育互动课,创意和效果都很不错。和县在文化资源这方面极具优势,我們坚决不能将这么珍贵并且丰富的文化资源放在一旁,应该拓展视野,丰富视角,寻找更符合和县实际的路径,将文化资源融入党性教育中,笔者认为,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改变以往我说你听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国家宝藏》节目形态,把存在书本上的故事、精神演出来、说出来,一来丰富了课堂,二来党员群众们在演绎的背后必然要去研究、吃透人物故事背景,这也无形中是一种学习和传承。当然,将传统文融入党性教育中,不仅仅在书本上、在课堂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思考一些更具创新并且易于接受的新颖活动,让党性教育课堂有文化味、人情味。只有真正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党员干部,他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对待那些存在于人民群众中间的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才能准确把脉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做到传承、发扬、发展,才能真正掌握群众诉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3.点面结合深度挖掘,培育和县本土化党性教育品牌
无数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都是非常巨大的,乡土文化资源发光,品牌打造势在必行。从和县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风土还是人文,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只是集群效应不大,影响作用还未发挥到最佳水平。党性教育,就应该从这方面发力。首先,和县有很多名人,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典型价值的人物,树立精神招牌。其次,要重视精神的指引,我们常常说文以载道,和县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文章、诗词无不寄托着他们的精神追求,其中不乏以长期为政实践探索的勤政廉政经验,广传于世。要研究相关历史人物的精彩言论,深刻分析思想实质,深度挖掘人文光辉,使历史文化成为党性教育的生动素材。再次,要归纳共性树品牌,在挖掘打造的过程中不宜过多过杂,更不可“大乱炖”,要找准切入点,挖掘共性共通点,打造精品,使乡土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是见证能够走出一方地域,不断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洁,傅玲.俄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44-46.
[2]姜宏,赵爱国.语言时间研究的文化认知视角[J].中国俄语教学,2013(3):9-13.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96.
作者简介:伋静,女,(1981.09-),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和县县委党校教师。
陈倩燮,女,(1985.05-),汉,安徽和县人,中共和县县委党校组教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党建、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