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养老方式研究

2019-06-20 08:25杜庆
青年时代 2019年15期
关键词:老年人

杜庆

摘 要:随着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4-2-1”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对于目前的家庭模式下的老人而言,社会提供的可选择的养老方式与自身的养老意愿与之间可能还存在矛盾,并且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阶段,其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呈现出较大差异。全面了解和把握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实行分段选择多种养老方式养老,对构建我国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支持体系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需求;养老方式

在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我国尚不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巨大挑战[1]。中国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不可替代但养老模式应鼓励多样化。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对“康居西城”公租房小区、“台北城”商品房小区、“曾家”拆迁安置区等较为典型的社区展开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被访者全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此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4%。有效样本中男性有137人,女性有161人,男女比率约为46:54。

一、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一)老年人养老意愿分析

根据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目前老年人的居住情况是51%的和自己的子女或成年孙辈住在一起,36%的是夫妻同住。对他们更倾向的居住方式的调查,44%的愿意与子女同住,40%愿意自己或是与老伴同住。可见,老年人年老之后对于养老居住环境还是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或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

(二)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口组成的一部分,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性的,又有精神性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将老年人的需求概括为养老的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健康护理的医疗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四个方面[2]。

1.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针对社区日常提供的照料服务,上门家务服务、陪护看病、帮助购物、心理照料等9项内容。调查发现,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在内的上门家务服务(32%)与心理护理(38%)占比高,其他依次为日托服务和紧急救助等。上述表明,大部分老年人渴望以家庭作为养老场所,并希望社区提供上门服务。

2.健康护理服务:调查表明,现在的老年人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态。但是通过两项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身体健康问题。身体健康状况方面,62%的老年人觉得一般需要别人的帮助,27%的老年人觉得较好,一般不需要别人帮助,还有9%的老年人觉得很好,不需要别人帮助。仅仅只有2%的人觉得较差,完全需要别人帮助。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只有36%的老年人觉得生活很充实,过的很幸福。62%的老年人觉得孤单、生活乏味、烦躁、人生无意义。上述说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以健康为主导的“老有所医”服務备受现代老年人追求。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疏导服务”,并且在心理的服务方面要求比身体医疗护理要高的多。

3.精神文化生活:现代社会,老年人对其精神生活(娱乐、社交与自我实现等)更为关注。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更重视精神层面,渴望更好的精神生活与先进的社区服务。>70%的老年人渴望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娱乐活动。男性喜爱读书看报、书法绘画,女性则倾向于表演娱乐与工艺等。

通过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可以分析出老人们的需求特点:老年人内心深处非常希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理解、 认识和尊重, 特别害怕有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把他们当成累赘。老人需要有个好身体。既注意保健和锻炼, 又注意情绪和饮食的调养。老人需要有个好老伴,这是老年人的最大幸福。老人需要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多参与社会活动、需要社会和家庭多为他们提供感兴趣的信息, 以满足心理需要。老人需要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能得到邻里间的帮助。

二、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实现分段养老

单一的养老方式各有其局限性,根据不同老年群体对其养老需求将多种养老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3]。

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主要设计了有劳动能力、生活自理、生活自理轻微障碍、生活半自理和生活不自理五种情况构建分段式养老程序。

生活自理的老年人采取居家养老,部分身体状况差有子女但子女无暇照顾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轻微障碍和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雇小时工和保姆,或通过白天去托老所、晚上回家的社区托老方式实现居家养老,这种便于子女接送和探望的居家养老加社区照顾流动性的养老方式,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独生父母的绝大部分养老时间的生活照顾和护理问题;可以有效发掘、整合、配置现有的各种养老资源,消化和减少集中养老的压力和负担。

同时,重视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保障[4]。独居、无收入、无子女、残障的老人,社会和家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重视和关怀。养老模式也应个性化,对特殊的老年人实现养老模式的最优选择。老有所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大家携手,才能创建无限好的夕阳美景。

三、基于需求提出多元化养老方式

鉴于中国家庭结构的现实情况,以及根据我们对老年人更倾向的养老方式的调查数据,64%愿意家庭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日常照料)、27%愿意社区居家养老(居住在家里,社区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仅仅只有7%的老年人愿意机构养老(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表明多数老年人能够接受在社区就近或居家获取上门护理、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志愿者互助等服务。

因此,在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 看重血缘, 重视亲情, 有“孝亲”的传统下,中国人的养老方式显然属于家庭—社区型的[5]。完全抛弃家庭养老方式在当前和未来都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大力倡导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5]。我们要进行各种形式的传统孝道的宣传教育,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光荣, 把尊老敬老养老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 这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实又可行的模式[6][7]。实行社区与家庭分段式养老共同发展。家人主要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社区更多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弥补家人因一些原因无法很好照料老人的缺陷和不足。实现绝大多数养老问题在社区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应个性化,对特殊的老年人实现养老模式的最优选择。老有所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大家携手,才能创建无限好的夕阳美景。

参考文献

[1]屈群苹、许佃兵.论现代孝文化视域下机构养老的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93.

[2]袁剑锋.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J].交流探讨,2014,10(下):219.

[3]王忱、董魁、 张宁,等.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的思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11):1600.

[4]王雪雪.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15,4(17):35.

[5]王丽美、周佳丽、徐行,等.农村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南方农业,2015,9(24):159.

[6]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N].民政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网站.2013,8

[7]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N].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网站.2013,9.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无“微”不至,才能让老年人更幸福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老年人,你为何得不到赡养?
老年人春节出行,如何保持身心愉快
老年人冬季起床应注意什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