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凤
摘 要:《驯悍记》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主要讲述的是意大利维罗纳的青年男子彼特鲁乔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驯服帕多瓦美貌多金但脾气火爆的凯瑟丽娜的故事。这部戏剧在国内外的改编本层出不穷,本文旨在运用琳达·哈钦的改编理论从改编主体的角度探讨《驯悍记》的改编动机。
关键词:改编理论;《驯悍记》;动机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1
《驯悍记》以其风趣、诙谐的文学语言,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爱情和金钱这两个主题,兼具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其改编本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歌剧、芭蕾和音乐剧舞台。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包括1948年的百老汇音乐剧《刁蛮公主》,泽弗尔利1967年导演的同名电影《驯悍记》,还有2013年武汉汉剧院出品的汉剧版以及在2019年三月由贾斯丁·奥迪贝尔特导演的性别对调的舞台剧等。可以发现,《驯悍记》的改编创作内容形式都紧跟时代潮流,在国内国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力。那么,莎翁的这部戏剧为什么会这么受改编者青睐呢?
从琳达·哈钦著作的被视为改编领域理论指南的《改编理论》来看,我们可以从经济诱因、法律条件、文化资本以及个人和政治动机这四个大方面解析了《驯悍记》改编者创作背后的推动因素。
首先从经济诱因来说,《驯悍记》作为莎士比亚经典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商业价值。一方面,《驯悍记》创作于16世纪末,有“莎士比亚”这块金字招牌为其背书,经过时间的荡涤,已经拥有了可能对其改编本感兴趣的粉丝基础,也就具有潜在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日益形成多元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市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观众接受程度,达到增收目的,创作者们有的选择结合新潮的流行的文化元素,比如进行影视改编;有的选择地方化改编,比如中国的文化创作者们就喜欢把《驯悍记》改为地方戏曲,比如汉剧、粤剧以及京剧等。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一系列新的改编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消费经济社会,《驯悍记》必然走向商业化,因此被解构来迎合大众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法律条件来说,《驯悍记》已经过了著作权保护的期限,对其进行改编并不造成侵权。英国版权法规定了版权保护的一般期限: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至作者死亡后第70年的1月1日。根据上述规定,莎士比亚的《驯悍记》早已进入了公有领域。毕竟对于文化创作者来说,合法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国内正处于文艺作品井喷的时代,抄袭现象很常见,扰乱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市场,甚至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驯悍记》属于公开授权的IP,任何改编者都可以改编内容,给他们带来极大便利。
文化资本就是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像《驯悍记》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几百年的传承中,已经具有了资本的特性,是了本身就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驯悍记》的财富是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存在的。有形的文化资本即是文本,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作为公共物品被消费,并且不断产生衍生品,也就是我们的改编作品。而无形的文化资本就是《驯悍记》作品所传达出的观点、信念和传统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驯悍记》不但具有“纯文化价值”,也具有来源于其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莎士比亚戏剧不仅是艺术瑰宝,也是英国民族文化價值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改编曾经是英国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策略。英国将37部莎剧全部改编成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到亚洲和非洲的英国殖民地。莎剧经历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改编之路。早期改编是以再现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改编,如今莎士比亚的改编作品包含了更多的现代和后现代意义。这也是《驯悍记》改编者们笔耕不辍的重要缘由。
最后就是从个人和政治动机。改编者在创作之前首先要对《驯悍记》有自己的解读,而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的个性、阶级意识、民族传统和个人偏好。改编作品的魅力应该是来创造者的魅力。在女权主义的思潮下,学者们对《驯悍记》的批判集中在该剧的性别政治倾向,无法接受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绝对服从男性的教条主义。所以,部分创作者在改编时加入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有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真正艺术的改编绝对必须颠覆原著,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改编作品,或是为了表达敬意,或是挑战正统文化权威。正如琳达·哈钦在书中所言,莎士比亚是许多改编者的“一座有待推倒的纪念碑”。
莎士比亚的《驯悍记》并不是他喜剧中最出色的一部,但是有趣的故事和诗歌为载体的对话也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观众为这部作品及其改编本的艺术才华而欣喜。目前的改编实践也表明,《驯悍记》不仅在全球文化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价值。在诸多改编动机的推动下,艺术家们承担着改编与发扬的双重责任,可以预见《驯悍记》这片沃土会滋养出更多优秀改编作品。
参考文献:
[1]Linda Hutcheon. A Theory of Adaptation[M].Taylor and Francis:2012-08-21.
[2]戴维·思罗斯比,潘飞.什么是文化资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50-55.
[3]熊杰平.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的审美对等——兼及《驯悍记》在中国舞台的搬演史[J].武陵学刊,2014,39(04):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