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权
摘 要:文化基础课,是中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初中文化课基础上的继续学习。但学生进入中职学习阶段后,如果简单重复中学的基础课程,学生会感到厌学,效果不容乐观,并且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达不到学生就业的目的。因此,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有必要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为此,笔者学校历时4年通过对文化基础课进行大胆实践与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就如何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做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中职 公共课 改革 实践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1.课改背景
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拿什么来迎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答案是未来的劳动者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和技能,更需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成功而有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对企业、单位来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对学校来说,以就业为导向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一些中、高职院校在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中发现,企业用人、聘任的关键在综合素质。因此,在学生就业前,强化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认证,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为拥有满意的工作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以上情况说明,进行课程改革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2.课改的政策依据和科学论证
(1)政策依据。本课改是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为指导,围绕新型工业化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2)科学论证。学生综合素质,即“职业核心能力”,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梅腾斯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目前,推出的主要有六大职业核心能力,不少院校正在实施中并初见成效。
二、课改的目的意义
通过课改,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二是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三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中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五是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三、课改实施举措
课改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进行的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1.成立师生团队式的教与学
一是采取观摩、学习、培训的形式,储备课改师资力量;二是组建课改教学团队,根据课程设置需要,组建1个课程综合研发团队、1个课题研究组、4个教学团队,即人文素养、职核能力、职业基础、职业艺体,团队之间互相交叉、融通、合作;三是组建学生课内学习小组和搭建课外实践体验平台(与社会合作建立教育基地)。
2.课改模式
推行“1+1”课改模式,即人文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两大课程体系,即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对整个课程起引领作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对整个课程起导向作用。课程的目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知行合一。
3.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共分三大类,第一类是人文素养(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第二类是职业核心能力(以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内容),第三类是职业基础(成考教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
(2)课程理念。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并重,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对接,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趋同。
(3)课程特色。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素质课程,以能力递进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与工作世界,职业环境实现对接,让学习者通过工作体验,完成学习任务。
(4)课程特点。本课程的特点在于跨职业、非技术、可迁移。它涵盖领域多,适用范围广,实用性最强,可以使学习者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課程,让学生终生受益。
4.核心课程内涵
人文素养课程把“以人为本、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康人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职核能力课程指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教学活动实施
(1)学时安排。学制为2.5年,完成所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6个模块)。具体学时为必修课周课时2节、选修课每周平均1节。
(2)学材建设。建设单位由课改研发组、科研处、教务处三方共同组成,主要负责教材、学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的提供。教师教学团队配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负责校本教材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写等工作。
(3)教学方法。推行“五步教学法”——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同时注重“静态+动态”教学,以动态为主;“言教+身教”教学,以身教为主。
(4)教学模式和形式。主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取“主题式、案例式、模拟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教学。
(5)教研方式。分块研讨、合作共享,从个案到共案,促成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