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
时下,“跨界”一词因媒体传播而备受关注。它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可供我们不断咀嚼思考。
对于许多跃跃欲试的人来说,跨界实质是一个择业问题。当选择进入一个与过去“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全新领域,将要面对怎样的挑战?
当然,还可以从“跨界”延伸,思考总结出某种方法论,这或许将有益于更多人的实践。
成功人士的跨界故事也值得去看看。对于他们而言,“跨界”只是事后外界为其戴上的美丽冠冕。他们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久而久之,就完成了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情。
身未动,心可远。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持守与跨界的职业人生中驰骋飞扬。
王海雯,本刊记者。
网络上不乏各种成功的跨界案例。但细究一下,更多是自然的工作衔接,并不存在一个跳跃式的变化。友人N女士的跨界故事堪称大跳跃。
20世纪80年代,N女士毕业于计算机软件与科学专业,成为金融系统里第一批的软件工程师。在工作了9年之后,赶上当时的出国潮,专业背景优异的她顺利拿到签证,求学美国攻读计算机硕士。在异国他乡,N女士遇见了爱情,结婚生子。而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不得不因此暂作搁置。再然后,二胎的到来,以及随先生工作迁至香港生活,导致她虽然很有事业心,但也不得不舍弃,在家做了十余年的全职太太。新千年之初,N女士举家回国定居,彼时孩子已大,她觉得正是回归职场的好时机。但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软件业的发展一日千里,无论是年龄、专业还是技能水平,N女士已无任何可能再回到原来的行业。如何突围?她想到早年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恰好国内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量也很大。于是,她报读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证书的培训班。顺利拿证之后,她开始在一些心理咨询工作室从实习、助理开始做起。可能从外人来看,这样的职业转型已经非常好了,但上进的N女士期待能真正持久地在新领域深耕下去,于是她又以“40岁+”的高龄重回高校,脱产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三年。那段二次求学的经历距今也过去十多年了。如今,我因工作关系认识的N女士已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心理咨询师。
我对N女士的职业经历一直印象深刻。不仅因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而成功的跨界故事,更感叹主人公在这条转型路上自身所付出的努力、坚持、忍耐与等候。很多人选择跨界,会出于兴趣或情怀,但若与之前行业(专业)的距离越大,就越需要时间去重新储备足够的职业资源,例如技能、人脉、经验、知识等,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耐心。
当然,除了在择业上选择“越界”之外,另一种跨界可能更值得所有人去重视。甚至对于一个希望在职业上有优异表现的人来说,是一种必须。
来讲一个科学史上的故事。
人类是什么时候穿上衣服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而最终破解这个谜题的是一位遗传学家,他依靠的工具不是考古的证据,而是基因。穿衣服这件事,它和人类身上的一个变化相关,那就是褪去体毛。而怎样知道人类是何时褪去体毛的呢?美国遗传学家斯托金发现,可以从虱子这个小小的物种入手。在人类浑身长满体毛时,虱子是满处爬的,当人类褪去体毛后,它们的活动范围就只剩下头发了。而几乎同时,人类穿上了衣服,因此虱子就变异出新的一种,称为“体虱”,原来的就称为“头虱”。斯托金根据两种不同虱子在基因上的差异,以及虱子基因变异的速度,推算出了体虱出现的时间。这样,人类何时穿上衣服的时间也就基本推算出了。
事实上,历史上有太多的创造发明、技术突破,都并非出于本专业人士之手。今天为人熟知的物理学家焦耳,在他的年代,是一个成功的啤酒商,他之所以能发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是因为他有本事测量百分之几度的温差,这是酿酒师的绝技,而当时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第一个真正带来突破性进展的不是计算机专家,而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通信专家贾里尼克教授。
我想,这些事实对于今日每一位职场人更普遍的意义是:不要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等仅仅囿于某专业(职业)之内,我们需要有跨界的意识,打破自我的思维边界,去涉足不同的知识,因为信息的相关性,将帮助我们解决今天各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从这一点而言,跨界是有必要性的。永远保持好奇心,永远求知若渴,保持终身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翁伟颖,上海悦茗凯教育培训有限公司人事总监,鑫职教育特邀讲师。
师范英语专业毕业,当过英语老师,做过医药代表,开过翻译社,又创立了互联网公司。因为兴趣拍了电影、唱了歌,这位职场的跨界王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就是让人又爱又恨的“马爸爸”。
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物。王一涵,国际超模,连年摘得各大选美赛事桂冠,是中国获奖最多的选美皇后。而这只是她众多身份之一。王一涵是青年书画家。2015年,她的书画作品在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巴黎艺术展中代表中国展出。2017年受邀出席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召开的共和党金秋晚宴,其手持的“羽扇”系列作品被共和党RNC官方收藏。王一涵也是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她还是一位创业者,数字偶像品牌Next Queen的创始人。
看上去毫不费力却又让人艳羡不已的跨界人士,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又具备怎样的特质?为了更好地适应VUCA时代,每个人需优先构建横跨不同行业的软技能,重点不再是行业经验,而是如何适应职场变化中的对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千万别为了丰富人生而去尝试跨界,什么事情都只做一阵子,觉得没意思了就立刻换。尝鲜太容易了,但却没有拿得出手的身份,也没有取得过阶段性成绩,这属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伪跨界。
跨界成功与一个人的可迁移能力有关。什么是可迁移能力?可迁移能力就是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假设A君是一名会计,1年后被换岗当HR,他可以复用在会计工作中“萃取”的能力迅速胜任,2年后再换岗做销售,他依然可以复用在会计、HR工作中“萃取”的能力快速适应。可迁移能力是快速学习或整合解决问题所需新知识或信息的能力。其实不只是会计、HR、销售工作的核心能力有很多相通之处,人类现存所有的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要求都是相通的。这部分通用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能力,是我们应该注重在任何一段工作经历中去积累的。我们常说的学习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都在可迁移能力的范畴。
跨界还跟个体的追求有关。马斯洛需求层次最高一层就是自我实现。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前职业无法让一些人满足更高的需求层次时,他们就会选择能收获尊重或实现自我价值的其他职业。跨界可以不断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学习性,使他更加不容易安于现状。跨界可以扩大个人的社交圈与个人的影响力,最终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的满足感。所以,真正的跨界者,通常在原有的专业或行业已经获得了成功,他们希望不断地超越自我,切切实实地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实现更大价值。
当然,是否选择跨界本身并不重要。人的精力有限,找到自己最有兴趣、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职业,然后将其做到极致也同样值得点赞。
名词解释
加餐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跨界生涯
吴军,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主要设计者,硅谷风险投资人。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等。本文内容摘自他在“得到”APP开设的订阅专栏“硅谷来信”,略作改动。
今天大家都喜欢说跨界这件事,世界上比富兰克林更跨界的人恐怕不多。富兰克林不仅是美国的国父之一,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也是唯一一位先后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美法同盟条约》和1783年的《巴黎条约》这四个美国建国时期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上签字的政治家。当然,他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成功的商人、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外交家和作家等。
事实上,富兰克林做出的很多成就并非他有意为之,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但是读书、办教育、搞科研和发明创造则是他兴趣所在,可以讲这方面的工作都是他主动的行为。
富兰克林在很早的时候就获得了财务自由。这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科学,他将一位英国学者到美国讲学时带来的实验设备都买了下来,然后开始他的电学实验。后来,他因为证明雷和电是一回事,而当选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富兰克林也是新大陆第一位得到“全世界”认可的科学家。
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其实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影响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发明,比如一种无烟尘、易维护的路灯。当时英国人最早使用了燃油的路灯,但是这种路灯的灯罩是一整块球状玻璃,这样的设计带来两个大问题,一个是不容易排烟,用不了几个小时灯罩就被油烟熏黑了,而且一旦玻璃被砸了,整个灯就坏了。富兰克林将它改进成四面方玻璃,下面进气,上面排烟,这样不仅使用很长时间都不需要清理,而且由于玻璃被砸通常也就坏掉一面的玻璃,修起来成本低得多。后来这种灯又被传回到英国和欧洲,今天我们在欧洲依然能看到很多这样四面玻璃的方形灯。
富兰克林是一位典型的保守主义者。保守主义者更关心周围的事情,而不是世界大事,同时保守主义者会用行动改变周围的环境。富兰克林哪怕出差到英国,在那里短暂居住,看到街道不干净,还主动想办法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让当地居民出很少的钱,能够请一些穷人来为社区打扫街道。也因为务实地解决问题,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办起了消防站、巡夜机构(有点像后来的警察局)、邮局,并且在条件成熟时办起了大学,这就是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身。最后,他还办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医院,这家医院直到今天依然是费城主要的医院之一。
富兰克林后来成为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或者说是被别人推上去的。当富兰克林开始将精力从做生意转到科学研究上之后,很多人都觉得他应该有了大把的时间,因此邀请他担任很多公职,或者作为民众的代表坐到州议会中。大家之所以信赖他,其实就如他经常说的,机会很多,但能够信赖,品行良好的人又很少。而富兰克林又愿意为大家服务,而不是赚更多的钱,因此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
富兰克林从来没有刻意追求过跨界,只是一些事情他觉得很重要就去做了,而另外一些事情找上了他,他也做了,经过日积月累,他完成了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