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冰
(鲁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 252300)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简称,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致使其坏死而发生的相应神经功能缺失[1]。急性脑梗死为突发的脑血管闭塞,其病情严重,发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其严重程度由脑中梗死的范围和位置决定[2],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很有必要[3]。丁苯酞是一种抗脑缺血药物,研究显示其能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进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4],尤瑞克林为一种人尿激肽原酶,能激活自身激肽原酶-激肽系统,并转化为胰激肽,进而促进合成及释放血管舒张素,改善血氧供给,及时修复神经功能缺损[5]。本研究就探讨两种药物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均经MR或CT检查确诊,符合《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诊断标准,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给予丁苯酞治疗,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62.54±5.24)岁;病程6~12 h,平均(7.63±1.57)h;发病部位:7例丘脑,5例脑干,7例颞顶叶,9例额颞叶,17例内囊;基础疾病:27例高脂血症,24例糖尿病,20例高血压;观察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治疗,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0~75岁,平均(63.11±5.42)岁;病程6~12 h,平均(7.41±1.71)h;发病部位:8例丘脑,4例脑干,8例颞顶叶,8例额颞叶,17例内囊;基础疾病:28例高脂血症,28例糖尿病,21例高血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③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者;④不能接受溶栓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心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哺乳期妇女或孕妇。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调脂、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颅压、抑制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然后静脉滴注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型号:100 mL),100毫升/次,2次/天;观察组患者再静脉滴注尤瑞克林(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065,规格型号:0.15PNA),取0.15PNA溶于10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30 min,1次/天。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和神经细胞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扣针蛋白-5(Fibulin-5)、可溶性CD40配体(CD40L)、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6]。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sVCAM-1、sICAM-1、TNF-α、MMP-9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sVCAM-1、sICAM-1、TNF-α、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细胞因子NSE、NGF、NTF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细胞因子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GF、NT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MGB1、Fibulin-5、CD40L、CXCL16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HMGB1、Fibulin-5、CD40L、CXCL16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MGB1、Fibulin-5、CD40L、CXCL1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对比[n(x-±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对比[n(x-±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MGB1、Fibulin-5、CD40L、CXCL16水平对比[n(-x± s)]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7],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为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有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是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8]。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抽烟、肥胖、酗酒、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是其危险因素[9]。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是恢复脑血供,进而保护缺血脑组织,尽可能减少脑损伤,脑梗死的形成过程中,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高凝状态、血管因素均有重要作用[10]。
脑梗死的病理环节中炎性反应贯穿了整个过程,研究显示,sVCAM-1、sICAM-1、TNF-α、MMP-9均与脑梗死和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11]。黏附分子VCAM-1、ICAM-1的可溶性形式为sVCAM-1、sICAM-1,在炎性反应过程中可黏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壁内和炎性细胞浸润,导致粥样斑块形成[12]。TNF-α为临床重要的炎性介质,可直接介导炎性反应,并放大炎性反应,MMP-9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一员,可降解粥样斑块纤维帽内的成分,降低斑块稳定性,进而增加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的风险[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VCAM-1、sICAM-1、TNF-α、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更好的减少并抑制炎性反应,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神经功能,所以需评估其神经功能来判断药物治疗效果。NSE存在神经内分泌组织中,具有高度活跃性,神经损伤越严重其水平就越高[14],NGF、NTF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可诱导神经元轴突发育和生长,若发生缺血性坏死,NGF、NTF水平就会降低,导致神经功能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NSE、NGF、NTF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更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研究显示,Fibulin-5水平升高会增加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CD40L可促进血管黏附因子表达,加速内皮细胞黏附和血管功能失调,HMGB1水平会随着脑组织缺血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参与了炎症级联反应和细胞运动,CXCL16可促进细胞增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MGB1、Fibulin-5、CD40L、CXCL1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稳定梗死相关因子水平,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尤瑞克林与丁苯酞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有效稳定梗死相关因子水平,临床效果满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