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

2019-06-19 11:07范春林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2期

范春林

【摘 要】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文科类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家国情怀为代表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同时全球史观在当前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中。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着重探讨了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具体培养策略。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课程;家国情怀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093-02

家国情怀是国家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项学科核心素养,其体现了历史课程背后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高中历史课堂的基本宗旨与最终归宿。而全球史观是指将不同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的一种综合性历史观,其强调通过对各类历史知识的串联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世界历史和本国历史的整体走向[1]。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以全球史观为指导,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当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情感感悟”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侧重于给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历史题目训练,对于家国情怀等情感类内容则明显不够重视,认为“既然考试不考那就没必要花时间教”[2]。这就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很容易向僵化死板的方向发展,家国情怀培养也不能落到实处,更不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有益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必要引导

高中历史课程中有大量内容都是理论化的史实,而家国情怀是一项抽象化的概念,其强调以“史论结合”为原则,指导学生不断思考、总结和感悟。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都存在“重史实、轻结论”的现象,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而后直接让学生对各种历史结论进行背诵记忆,却不注重指导学生将史实与结论进行结合论证并进行辨析探究[3]。这就导致历史教学很容易陷入空洞和形式化的教学误区中,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三)教师自身缺乏全球史观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与交流不断加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要兼具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4]。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都比较缺乏全球史观,对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内容没有形成完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仍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就导致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也很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历史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深入挖掘课本素材

高中历史课本包含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既有本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其中的内容都是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优质内

容[5]。因此,在全球史观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深入挖掘课本素材,将课本中的国别史和世界史内容进行交叉整合,帮助学生从世界角度看国家,从国家角度看世界,逐步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等抽象概念的认识和认同。如教师可以将《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两个单元进行对比教学,将书法、诗歌、戏曲等本国文化与电影、电视、美术等世界文化进行融合,指导学生在古今中外各种类型文化的对照学习中感受文明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主要是指由教师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无形课堂氛围,其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具有直接有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全球史观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熏陶下逐步走入历史书中所描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避免学生出现走马观花的表面学习情况。如教学《孔子与老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两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同时期的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创设出故事化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出西方哲学的“理性”特点。而后再为学生播放《孔子》电影片段和《百家争鸣》纪录片视频,创设出艺术化情境,指导学生将思维从世界史迁移到本国史,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到先秦哲学的“人文”特点,从而不断坚定学生的民族信念和民族信仰。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知识接收,对于家国情怀等情感类内容则较少涉及。因此,在全球史觀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家国情怀的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如教学《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课时,其中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教师就可以结合当今英国的“内阁与议会”制度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入,而后采用活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中的人物并指导学生对战争、税收等国家政策进行模拟决策,通过真实的活动体验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优势与劣势。

(四)积极组织历史学习实践

实践属于历史课程拓展性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全球史观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积极组织历史学习实践,将历史教学从理论延伸到实践,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从而使家国情怀能够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教学《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战和二战的世界形势,使学生初步了解反法西斯的艰难斗争历程,而后再为学生集中讲解我国的抗日战争历史,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感受爱国主义的洗礼。课本讲解完成后,教师则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历史教育基地参观体验,通过具体化的历史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民族情感。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6]。因此,在全球史观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讨论历史,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如教学《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分别以“鸦片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和“鸦片战争使我国更快速地融入到了世界历史中”这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辩论,指导学生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并大胆表达内心想法,培养学生以历史观念和辩证思维来学习历史课程,帮助学生在自主讨论和碰撞中循序渐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全球史观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基础,家国情怀则是对全球史观的集中深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直面教学问题并从教学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来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养成正确的思维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新红.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育时空观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的教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25).

[2]李静.在微观史料中寻找有“人”的历史课堂——以《从“唐宋变革论”再探宋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 2017(10).

[3]赖立新.以家国情怀教育为抓手,培养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实践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 2017(12).

[4]李树全.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思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岳麓版必修Ⅲ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 2017(22).

[5]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28).

[6]李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