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宏洲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和区域资源安全、中国渔业政策和海洋安全。曾出版《中国与亚洲跨境水资源政治》(2017)和《中国对资源的全球探索:能源、粮食和水资源》(2016)等研究著作。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饭碗”安全问题是中国政策制定者的首要政治任务,随着中国成为主要粮食进口国和对外农业投资的主要参与者,该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本书分析了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进行的努力及其对全球粮食系统的影响。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发生范式转变。该书认为,粮食安全是中国决策者的首要议程,自给自足被视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首要原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奉行粮食自给政策,这不仅源于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结构,而且受到中国领导人对全球粮食体系及其整体外部环境看法的影响。第二,中国着力进行土地改革、农业技术创新和渔业等改革。政府将重点从提高粮食年产量转向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部门的整体竞争力上。一方面,中国政府提倡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两方面着手,实施了旨在赋予农民更多产权的农村土地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建设土地市场。另一方面,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绿色农业发展已成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与土壤污染、化肥和农药使用等相关的农业法律法规,实施轮作和休耕制度,加大了对耕地的整治力度。第三,为确保大米和小麦的海外供应稳定,中国的全球农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打算从国际市场进口更多的粮食;二是扩大海外农业投资,鼓励私营部门和企业成为外国农业资源投资的主要力量;三是发展与农业贸易战略伙伴的稳定关系;四是推进全球农业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开放中国农业领域,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五是扩大中国在整个粮食安全供应链上的影响力,并加强国内农产品市场。第四,强调促进中美合作的重要意义。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会影响中美农业关系。因为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供应国的角色无法被轻易取代,作为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国和主要农业出口国,中美两国在农业方面具有巨大的互补能力,两国在农业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改善农业关系有利于提高中美關系的稳定性。第五,中国着力重塑在全球粮食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中国倡导贸易自由,并支持以贸易为基础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中国支持国内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中国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交流,并增加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投资,给当地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