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强 袁悦
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本身的性质来看,的确恶劣,至于罚款力度(几十万元),估计不计其数的人都在追问,这究竟是在惩罚造假还是在鼓励造假?在法律法规既定的前提下,公司治理体系就成了保障全体股东权益的重要护身符。但不幸的是,在实际运行中,一些企业的治理成了维护大股东或部分股东利益的保护伞。
从长期来看,全体股东的利益应该是高度一致的。但现实中,无论是大股东创建公司的发心还是中小股民低买高卖的短期行为,尤其是在近乎零和博弈的股市游戏中,大股东与中小股民的利益形成了严重对立。所以,从短期利益来看,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掩护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法则,沦为了打赢个人利益保卫战的关键筹码。
时至2019年5月,从企业发展史来看,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还非常年轻。即便是已经鲤鱼跳龙门的上市公司,“大家长”一言堂的现象依然相当常见。在“大家长”的潜意识中,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分家。
作为规范关键人物行为的督查机构,监事会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公司的监事要么是没有话语权的小股东,要么是退居二线的老功臣或听话的劳动模范。从自身利益来看,职工监事与大股东高度一致,从技能来看,职工监事缺乏法律、会计等专业知识,根本无法对企业行为发表独立观点。不独立的人担任独立的工作,加上信息短缺以及对自身前途或待遇的担忧,结果不言而喻。此外,若是董事会做出的决策对自己有利,尽管会损害外部股东权益,哪怕是存在财务造假等不当行为,出于个人私利,职工监事通常也会选择默许。
从调动企业关键人物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公司都制定了高管股权激励制度。但从无人收拾残局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制度时都回避了高管违规退出的惩戒机制,这就让有污点的高管依然能够在赚得盆满钵满后全身而退。
在缺乏离任董监高审计制度法规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董监高的身价与企业呈现出的财务数据高度相关。受制于宏观环境低迷、经营思维匮乏,财务造假成为了推动公司股价上涨的秘密武器。
从外部来看,加大违规惩戒力度,追究审计机构的连带责任,是遏制财务造假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内因来讲,健全公司治理体系,提升企业家的格局与境界也是刻不容缓。
企业家应该是一群有远大抱负、勇于担负时代重任的行业精英,而不能是一群见利忘义、以身试法或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小老板。西方四百年的商业史缔造出多个行业的寡头,而寡头的领航者也成为了令人仰慕的对象。而我国,虽企业众多,但在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还无法清晰地浮现出“企业家”的伟大画像。公司治理不是一堆刻板的条文,而且对于格局不够的老板,别说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内部制度,就连国家法律也会被抛之脑后。也就是说,公司“治理”,只适用于“讲理”的企业家。从经济学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讲理”不能是一种自觉,而应该借助于合理的制度设计,让“讲理”成为企业家独一无二的被迫选择。
上市,到底是为了让企业做快做大还是做长做强,这是值得反思的。对拟上市公司来说,闯IPO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在大多数上市新贵意识中,一旦上市成功,就应该过上逍遥快活的日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强大的业绩压力之下,温柔乡里的上市公司為了交出一份令外界各关联方满意的答卷,各种款式的财务造假遮丑布粉墨登场。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难得多。现行公司治理规则保障的是公司的长期利益,但,无论是个人潜意识,还是股市炒作现状,抑或是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都无法支撑公司掌舵者的长远打算。一切都围绕短期利益转的话,谁不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为个人谋福利?有什么样的母体,就生什么样的胎。客观讲,公司治理虽然可以保证企业这个胚胎按照既定规则成长,但却无法改变胎的本性。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塑造“讲理”的企业家,才能创建出合乎法理的干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