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华
摘 要: 孔子的后代孔融,荀子的后代荀彧,是儒家宗师后代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还共同在魏武帝曹操的政权中施展才华。孔融让梨代表了孔子家族兄友弟恭的礼让之风。而荀子的后代荀彧除了具备儒家良好的道德传承,还颇有荀子当年“议兵”的风范。在官渡大战前夕,荀彧在兵法韬略上更胜孔融一筹。从荀子《议兵》到荀彧“参丞相军事”,得益于荀子的好家风——既知儒,又知兵。这就是人们称道的知儒知兵、允文允武、守礼安贫、谦冲节俭的“儒将”风采。对比研究孔融、荀彧的言行功绩,可以追溯孔子、荀子两位儒学宗师的家风传承,为中华好家风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 中华好家风 孔子 荀子
一、孔子与荀子对比研究的历史渊源
作为《荀子》一书的收官之篇,《荀子·尧问》在全书末尾用“设问”的形式“立言”,提出了一个惊人的问答:“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1](465)孙卿即荀子,方勇等译注的中华书局版《荀子》译为,荀子比不上孔子。张觉译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子译注》译为,荀子及不上孔子。蒋南华等译注的贵州人民出版社《荀子全译》译为,荀子不如孔子。《荀子》书末发出的设问都是:荀子真的比不上、及不上、不如孔子吗?不论各家翻译如何,他们都得到了一个统一的答案:“是不然。”[1](465)《荀子·尧问》云:“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1](465)荀子的善良行为,孔子也不能超过。世人不加详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有什么办法呢?《荀子》一书认为,荀子不如孔子,这是不对的,甚至在“善行”上,孔子都不能超过。
《荀子·尧问》云:“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1](465)不考察实际情况,就相信那些虚名;时代不同,名誉从哪里产生?《荀子》一书在末尾提出,关于孔子、荀子,究竟谁更高一筹。在没有“详察”的情况下,不能相信世上的虚名,而认为荀子不如孔子。更何况两人一为春秋末期人,一为战国末期人,“时世不同”,怎么可以相互比较?纵使比较,论起荀子的“善行”,“孔子弗過”。可以说,在先秦两汉时代,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就已发源,孔子与荀子的对比研究尤为醒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荀子·尧问》的“设问”。《荀子·尧问》的品评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那些说荀子不如孔子的人,只是听信了虚名,没有经过“详察”,毕竟两人“时世不同”,历史背景亦不同。
《史记·范雎列传》表达了对于人物品评的感叹。信陵君曰:“虞卿何如人也?”时候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2](2416)真正了解和公允评价一个人,真的是不容易啊!因此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才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47)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3](324)
孟子“知人论世”的史观与《荀子》一书中“详察”其“时世”的史观,大有贯通之处。这为诸子百家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虽然孔子与荀子年代悬隔,不可轻易对比。然而,其思想品行与才学精神却随着家风传承一代代延续下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其中,孔子的后代孔融,荀子的后代荀彧,是儒家宗师后代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还共同在魏武帝曹操的政权中施展才华。对比研究孔融、荀彧的言行功绩,可以追溯孔子、荀子两位儒学宗师的家风传承,为中华好家风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
二、孔子、荀子家风对军事思想的传承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861)在春秋战国时代,军事才能无疑是选贤与能的重要标准。世人对整个先秦时代儒家的历史形象总以“不知兵”而闻名。这源于孔子“灵公问阵”的典故,此典故后被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收入《孔子圣迹图》。原典出自《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5](609)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众人都感到情绪低落。
《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4](1667)两史料非常近似,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认为:“与此事略同。”[5](609)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认为:“盖一事相传而歧异。”[4](1667)
两史料虽然略有文字不同,然而结果却一致认为“孔子不知兵”。孔子对答的直接后果就是“明日遂行”。《史记·孔子世家》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景:“他日,灵公问兵阵。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飞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2](1926)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谈话的时候,看见空中飞来大雁,只顾抬头仰望,神色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离开了卫国,再往陈国。卫灵公认为孔子“不知兵”,只能仰视飞雁,表达了轻视孔子的情绪。而对于孔子而言,因“不知兵”,无奈离开卫国,前往陈地,结果“绝粮”的窘境,“从者病,莫能兴”正是孔子一行情绪低落的历史写照。
孔子亲口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引《新序》:“昔卫灵公问阵,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5](609)这就给后人留下一个印象,孔子不知兵,或“儒者不言兵”,甚至“贱兵”。其实,孔子是“知兵”的。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2](1915)武子台平叛之战,孔子亲自指挥,克敌制胜。孔子自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实是,主张以礼治国,推行仁政,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论语·述而》称:“子之所慎:斋、战、疾。”[5](263)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5](263)所以,称孔子“不知兵”,不如称孔子“慎于兵”。
追溯孔子家风,就有卓越的军事传统。《左传·襄公十年》:“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4](975)在一次战斗中,逼阳人打开城门,诸侯的将士乘机进攻。逼阳国内城的人突然把闸门放下,叔梁纥双手撑住门,把已经攻入城里的将士放出来,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文中勇冠三军者,正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左传·襄公十年》记载了孟献子对叔梁纥的赞美,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4](975)叔梁纥不仅“有力如虎”,还深具军事韬略。《左传·襄公十七年》:“齐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4](1031)齐灵公亲自率领兵马攻打鲁国边境,情势危急。叔梁纥与臧畴、臧贾率领三百名甲士夜袭齐军,齐国退兵。在这一战中,叔梁纥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为孔子家风奠定了军事思想的良好根基。
而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就是以战争而命名,其战争之频繁、创伤之苦痛,可见一斑。荀子作为思想宗师,不得不正视战争,由孔子被动的“慎兵”,发展为主动地“议兵”。而首开先河的典范正是荀子的《议兵》。正如赵国华教授总结的:“荀子提出了‘禁暴除害、‘隆礼贵义的战争观和‘以仁为本‘以德兼人的战争指导原则,以及‘仁人之兵‘天下之将的军队建设思想,从而构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为先秦儒学做出重大贡献。”[6]荀子创造性地将“儒”与“兵”相结合,为后世描绘了一种知儒知兵、允文允武的儒将形象。而且这一传统作为荀子的家风,一直延续到三国时代。
三、孔融、荀彧论官渡之战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将孟子、荀子合为一传。范晔在《后汉书·孔荀列传》中将孔子的后代孔融、荀子的后代荀彧同时作为东汉儒家的代表人物,合成一传,也是富有深意的。荀子及其后代的历史传记,时常与孔子、孟子合为一传,展现出正史系统对于“孔孟荀”历史地位的重视。《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孔融:“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7](2261)《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荀彧:“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朗陵令淑之孙也。父绲,为济南相。”[7](2280)《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记载荀淑:“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也,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智人。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敷,并有名称,时人谓‘八龙。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7](2049)由此可知,荀彧的祖父荀淑为荀子十一世孙,那么荀彧即为荀子的十三世孙。
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荀子的十三世孙荀彧,二人都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还共同在魏武帝曹操的政权中施展才华,避免了孔子与荀子不能直接对比“时世不同,誉何由生”的顾虑。二人共同参与了曹魏政权一次兴衰存亡的历史大事件——官渡之战。
《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四年,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谓荀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8](2016)这番经典的对话源自《后汉书·孔荀列传》,又复见于《三国志·荀彧传》,文字略有异同,今采《资治通鉴》本。
建安四年,袁绍与曹操展开官渡之战,也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战略决战。曹操阵营因实力仅仅是袁绍的“十分居一之众”[7](2286),因此上下“皆惧”。曹操礼贤下士,请教孔子的后代孔融、荀子的后代荀彧。孔融详尽地分析了袁绍的土地之广、兵马之强、文臣如云、猛将如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殆难克乎”!这让曹操心底非常失落。而荀彧则在孔融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地运筹帷幄,指出了袁绍兵多而法令不整肃,文臣多有性格缺陷而互不相容,武将更是匹夫之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一战而擒也”。
曹操曾在官渡战前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8](2016)这与荀彧的见解不谋而合。可以说,荀彧与曹操都站在了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并达成了统一。《后汉书·孔荀列传》最后总结:“后皆如彧之筹,事在袁绍传。”[7](2286)
官渡开战之后,孔融事迹不明,而荀彧一直参赞军机。《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操保官渡,与绍连战,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绍退走。封彧万岁亭侯,邑一千户。”[7](2286)
官渡大战,相持半年。曹操以一敌十、军粮殆尽,于是生出退兵许都的动摇心态。然而,曹操在退兵前并没有咨询孔融,而是直接写书询问荀彧。荀彧分析当时官渡大战的情况,以刘邦、项羽争夺荥阳、成皋的经典战例来对比分析,极大地坚定了曹操的决战信心,并提出了“以奇用兵”的建议。《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曹操初见荀彧时:“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7](2282)曹操视荀彧为张良,那么曹操自然是以刘邦自喻。荀彧以刘邦、项羽之争对比官渡之战的形势,既暗示刘邦以弱胜强的战争结果,又对曹操坚定必胜信念起到鼓舞作用。结果,曹操在荀彧的战略指导与精神鼓舞下,取得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从此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格局。
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头脑一热,差点犯下战略性错误,险些“胜而不胜”。《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六年,操以绍新破,未能为患,但欲留兵卫之,自欲南征刘表,以计问彧。彧对曰:‘绍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江汉,若绍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操乃止。”曹操因粮草不足,准备舍弃河北之地,转而向南方的刘表进军。荀彧在战略上指出必须一鼓作气,趁势而为,借助官渡之战的胜利,尽收河北之地,届时北方平定,南方刘表自然会收入囊中。否则,曹操南征刘表,袁绍卷土重来,曹操势必陷入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于是,袁绍之河北,刘表之荆州,尽收曹操囊中。《三国志·荀彧傳》中“如彧计”正是对荀彧运筹帷幄的历史写照。
《三国志·蜀书》记载了刘备与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盛赞:“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9](912)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称赞曹操战胜袁绍的“人谋”,到底是谁呢?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亲笔写给汉献帝的奏章中给出了答案。《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十二年,操上书表彧曰:‘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绍既破败,臣粮亦尽,将舍河北之规,改就荆南之策。彧复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复苦南征刘表,委弃兗、豫,饥军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难要,将失本据。而彧建二策,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力。原其绩效,足享高爵。而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臣诚惜之,乞重平议,增畴户邑。”[7](2288)此后,“书奏,帝从之,遂以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7](2290)。
从曹操的亲笔奏章中可以确信,诸葛亮赞许的“人谋”,即荀子的十三世孙荀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奏章中,自称“革易愚虑,臣所不及”。曹操作为主帅,谦虚地自称“愚”,这是非常罕见的。官渡之战后,曹操对孔融的评价发生了改变。《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引《魏氏春秋》记载:“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9](373)
四、孔融家风传承考论
曹操称荀彧“以祸为福,谋殊功异”。却称孔融“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这是为何?
孔子为圣人,荀子为后圣。其实,作为儒家圣人的后代,孔融与荀彧年少时都素有才名。《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融幼有异才。”[7](2261)《后汉书·孔荀列传》引《融家传》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7](2261)孔融让梨的典故,使得“然以融名重天下”[7](2272)。
《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孔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7](2261)
由此得知,孔融自小以“先君孔子”为荣,颇具家风家教的自豪感。可以说,孔融十岁的才华表现要超越了当年的孔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2](1907)季氏大摆酒宴,宴请名士。孔子自认为是鲁国大将军叔梁纥的后代,于是前来参加酒宴,结果被阳虎极尽嘲讽,拒之门外。少年孔子满心期待化为无尽失落,灰溜溜地回家了。多年以后,十岁的孔融同样遇见类似的难题。然而,孔融却能言惊四座,受到上宾的席位,不得不赞叹孔融在聪敏上是高于孔子的。可以说,孔融在“让梨”中表现出来的兄友弟恭的礼让之风,在“造膺门”中表现出来的出类拔萃的聪敏之才,都是孔门家风中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
然而,孔子在兵法韬略上的才能,孔融却没有完全继承。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孔融时常投笔从戎,可惜战绩平平。《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7](2263)孔融曾担任北海相,被黄巾军张饶击败,又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危急时刻,不得不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这才挽救了孔融的性命。可见孔融战绩,实在堪忧。《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在郡六年,刘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孔融,孔融干脆放弃军事抵抗,在飛箭如雨、戈矛如林的战场,居然“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大儒气魄。然而,孔融的超然风度只能保存在历史的精彩一瞬间,随后,城池陷落,孔融连夜逃命,连妻子都落在了袁谭的手中,真可谓狼狈至极。建安四年,官渡大战在即,孔融对曹操说出“(袁绍)殆难克乎”就显得不足为奇了。《后汉书·孔荀列传》评价:“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7](2264)其中,才疏意广,这里的“才疏”应当指孔融在军事上的才能,没有继承叔梁纥的勇猛善战与孔子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优良家风,这是非常可惜的。
《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魏文帝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杨、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7](2279)曹丕视孔融为杨雄、班固,不惜重金为其收集文章。孔融虽然“不知兵”,然其著述文章,依旧灿然文苑,可谓克绍箕裘,继承了孔子著述的家风。
五、荀彧家风传承考论
《后汉书·孔荀列传》记载:“彧以少有才名。南阳何颙名知人,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7](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