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梅 郭茹楠 刘浩 贺清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壯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人口的社会负担明显加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也成为现今社会讨论的热点。此次调查是在延安大学“资政育人”项目资助下,通过调查陕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生存质量、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养老助老的现状,探讨研究如何提高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为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决策提供可行的、建设性建议。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陕北地区为调研地点,分别在榆林的定边、靖边、府谷、米脂、神木以及延安的宝塔区、志丹、安塞、延川等地开展了走村入户式问卷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居住在县城、乡镇至少5公里以外,以60岁以上农村留守老人为调查对象。
2、方法
采取自拟的陕北留守老年人现状调查问卷表,分区分点入户发放问卷开展调研,对于年纪较大或有填写困难者,采用问询、口述、帮助等方法填写。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3份,回收率为95.25%。被调查留守老年人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老年人物质生活方面的情况
(1)经济收入低,来源少。调研显示,有22.5%的老人生活费来自自己的积蓄,51%是子女供给,49%是劳动所得,33%是养老保险,而4.1%的是政府社会救济。其中有66%的老人生活费够用,但还有34%的老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比较紧张,不够用。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但因为子女们都外出务工,也会给家里老人寄生活费,但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所以有部分老人还要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计。因为收入低,老人们的生活拮据,他们一般吃的都是自己种的,饭菜也比较单一,所以身体健康状况不尽人意。
(2)支出形式单一。在日常消费支出中,吃饭和医疗是留守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支出,在住宿、娱乐等方面的花费较少。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支出形式单一,主要为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经济所限目前陕北地区农村留守老人还有73%的老人是靠柴火做饭,因为老人认为用电做饭费用太高。另一方面,由于陕北的住房形式大都是灶火连着炕,用柴火做饭可以暖炕,一举两得。
2、农村留守老年人健康生活方面的情况
(1)身体状况一般、照料资源的获得上较差。农村留守老人年龄偏大,由于生理因素,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随之抵抗力就会下降,加之生活方式不科学,吸烟等不良嗜好较多,所以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本组调查对象有34.99%的老人患有高血压,8.04%的人患有糖尿病,0.69%有高血脂症,而8.57%的老人患有心脏病。由此可见,糖尿病这种常见疾病在农村留守老人中也占有较大比例。据我们调研获知,对于慢病监测,34%的老人是自己监测,26.42%的老人是社区的监测,31%的老人没有进行监测。接近三分之一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没有科学查体。留守老人身体情况欠佳却不能及时就医,或者更有甚者,患有重大疾病而没有经济能力去就医,抱着“小病拖、大病扛”的心态,[1]这一原因的形成主要源于经济问题,而且在得大病和慢病后身边长期没有亲人照顾,农村基层组织和邻居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非常有限。
(2)医疗条件较为落后。虽然近几年农村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有些偏远山区的村落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缺医少药现象依然存在,使得老人得病后不能及时的发现与及时治疗,许多慢病老年人未能及早控制,也是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
3、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的情况
(1)老人缺乏亲情的滋润。对于留守老人而言,人老了最怕孤独,最大的心愿便是子女可以过得幸福快乐,其次就是子女可以陪自己安度晚年,但尽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也不愿说出来影响子女的生活,也不想成为子女的拖累。由于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大为减少,故其情感满足被进一步削弱。根据调查,17%的子女与父母的联系是一周一次,14.3%的是一月一次,而54%的为不定时,3.4%的为很少。而且父母普遍认为子女对他们的关爱并不充足,有14.7%的老人认为很充足,62.3%的认为还可以,17.6%的认为一般,3.8%的认为不够,而0.5%的老人认为关爱非常缺乏。大约有52%的子女在重要假期回家探望亲人,约有19%的子女只有过春节才回家探望一次。即使回去在家待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缺乏,从而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
(2)闲暇娱乐方式单调。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老人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一。大多数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质量很低,用“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来形容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一点也不为过。[2]本组调研对象显示,46.5%的老人是与邻居聊天,25.1%的人是玩牌,50.7%的是看电视,8%的人几乎没有业余生活。可以看出玩牌的人还是占很大比例。从侧面了解到这些老人基本每天午饭后都要玩牌,一玩就是一个中午,虽然玩牌也是一种娱乐,可是不利于健康,最好能多锻炼身体,寻求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4、农村留守老年人的财物安全隐患
调研显示,农村留守老年人主要存在如下安全问题,一是生存环境较差,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大部分老人还是居住窑洞,约占49%,45%的老人虽然居住砖瓦房,但是农村留守老人他们大都居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老屋内,有的已经破烂不堪,由于年久难以维修,遇到阴雨天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易被欺骗,近年来在偏远农村进行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本组调查中,被骗的家庭不在少数,导致老人的财物损失,也进一步加重了贫困。三是用火用电,老年人由于反应迟钝,在用电或用火过程中也难免发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大多不富裕,外出打工子女收入也不稳定,能提供给留守父母的资助实际很少,有些老人还需要自身付出一些劳动来维持生计。另外,如果留守老人上面还有父母需要赡养,子女的养老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在一半以上),体力劳动者居多,健康知识普遍匮乏,患病或者身体不适时存在严重的盲目就医、不遵医嘱等现象,疾病易感性较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限,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是保障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线。但调查发现,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往往重医疗、轻预防,农村留守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不高,慢病管理滞后,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开展,因此存在生活方式不科学,健康意识不强,不健康行为盛行,比如吸烟男性老年人占到99.5%。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如居住环境的安全隐患、易被欺骗以及用火用电安全等,这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鉴别能力、比较贪心等因素有关,加之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所以很多老人都有被欺骗经历。留守老人很多不懂用火用电的安全常识,家里线路外挂,灶火旁还常堆有柴火和煤炭,安全隐患很大。
隔代照料与教育是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常见问题,常年外出打工的子女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子女们外出打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又不懂教育方法,难以掌握孩子心理,难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问题。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观念,可照顾老人不仅是物质经济的照料,而且还需精神生活的抚慰,情感生活的滋润。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有无子女等。可外出子女往往只能给予老人经济上的照顾,要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老人就会很满足,也是给了老人心灵上的一点安慰。如果不能,往往会给老人带来心理阴影;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而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更为艰辛,生活质量较低。
对策建议
1、摸清留守老年人底数
开展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普查工作,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尤其是目前处于“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摸清留守老年人为什么贫困的原因,为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并进一步理清政府、社会和家庭对留守老年人所要承担的责任。
2、提高留守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建议各级政府在老年人口多、条件具备的村组织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老年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广全面健康运动。另外,村级管理组织要监督留守老年人的子女,并督促抽出更多时间回家看望父母,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同时可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服务,推进助老养老工作。
3、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提高村医待遇,将村医基本养老保险全额纳入财政。对长期患慢性病的老人实施医疗救助。另外也可以给部分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接入光纤,偏远的村卫生室可以配备无线网卡,可以进行医保结算,提高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的水平,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加大农村老年人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预防及健康教育工作,干预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逐渐降低慢病发生,减少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的现象。政府安排定期开展服务性健康检查,做好农村老年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4、提供安全生活环境
为农村困难群众进行旧房改造,或者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以及移民搬迁工作等,有效缓解农村困难老人住房难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社区及村镇老年人的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有針对性地定期派人对留守老人住所进行用火用电用水等安全隐患排查,严厉打击在偏僻地区进行坑蒙拐骗的犯罪分子,以确保留守老人的人身及财物安全。
5、逐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等宣传形式,进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开展农村老年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逐年提高养老金比例,把农村特困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作为救助、救济、援助和保障的重点。受中国几千年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被调查的老人倾向家庭养老,为此予以两点建议:一是积极探索实践在条件相对好、留守老人比较多的村,开展农村家庭养老服务试点:建立县、乡镇、行政村三级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家庭养老服务基金,通过“福利性购买公共服务”与子女承担相结合的办法为家庭养老提供免费服务,成立老年妇女互助会、爱心子女联盟等组织。二是对赡养生活极度困难的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发放一定的护理补贴。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农村留守老年人是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历程中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生存质量、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分析留守老人目前存在的安全、医疗生活保障、精神心理等各方面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对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期待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庄文静,王晓梅.浅析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2-34.
[2][3]唐秀英.浅析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5,15(4);59-62.
作者简介
刘生梅 延安大学医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实践,医学社会人文
贺清明 延安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学教学,社会医学及医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