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句话是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文化自信重要性的明确表态,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够始终保持精神独立,有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民族精神的重要理论,文化自信理论有着培育全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文化自信理论将作为指导方针,帮助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理论的建设是持续进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就是在这种持续过程中诞生的,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中国的长久治安是文化自信要面对的三大重要问题,而如何妥善处理这“三座高峰”,取决于文化自信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能否到位。[1]要想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增加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巩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须明确了解文化自信的性质、坚持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并坚定不移地一直前行。在具体实施时,要求不仅有创新文化自信理论的意识,还要有武装文化自信的实力,把中国文化、中国特色融入到政治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以及国际话语体系中,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说话行事方式,提高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还要加强对互联网空间的治理,净化网络空间,将网络意识形态纳入意识形态管理范围,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真正占据主导地位。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理论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的价值观决定了全体社会人员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我国目前所遵循的所有价值观,其核心内容都来自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因此,也可以将文化自信理论的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匹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国民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国民行为,在引导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面更大,影响力更高、吸引力更足、凝聚力更强,从而达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使全体社会人员能够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一价值观,行为上遵循价值观的影响,实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共通。
3、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底蕴极深的国家,不论从文化深度还是文化广度来说,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保证。[2]历史根基是文化自信的来源,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学会与历史对话,认识、了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首先要肯定中华历史,继承中华优秀历史传统基因,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神,坚守传统文化优良品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新时代有机融合。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是我国民族新文化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恢复民族自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新文化的创造。民族自信,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本民族新文化的自信,二者相辅相成,新文化自优秀传统文化处继承而来,取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加以创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民族新文化的基石。
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高度文化自觉意识,时刻警醒自身缺陷,在自检中创新。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建设的过程中,我党及时发现文化发展中的缺失,提出文化自信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1、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肯定
民族自信力是支撑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种民族自信力往更深层次思考,是这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3]这种对文化的自信使他们能够更加自尊、自强,也让整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基础更持久的坚固力量。当我们谈起文化自信时,它不应该以某个独立个体为主体,事实上文化自信应该以整个民族为主体,只有对这个主体给予高度肯定,才能让文化自信成为一种全民理念。在全球文化信息一体化的当今,维护文化主体地位指的是在一个国家,要始终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放在第一位,主动认领民族文化,肯定本国本民族文化并热情对待。维护文化主体性的意义在于提高国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文化根基,丧失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相互作用,文化主体性保证了文化在本国的发展,提高国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地位,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更加顺利。因此,要将“去中国化”“以洋为尊”的错误思想扼杀在优秀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尊重、珍惜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2、对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高度自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支持力,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源远流长,有着不息的生命力。[4]而这正是源于其最大的特点:海纳百川。中华文化能够吸收所有外来文化,并将其同化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也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能够始终保持着民族自信,在多种文化冲击的今日,始终拥有强大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中华文化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拥有强大的修复能力,在历史的传承中始终维持本身的样子;同时它也拥有不可估量的创造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它自历史中传承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条,也在现代社会中创新了“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不同的思想与精神跨越时间与空间,集中展现在中华民族的身上。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上,表现出来的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坚定前行的行动力。
3、秉持开放、平等、包容心态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种平和的状态,既有对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也有对文化的信心。它站在自卑情绪的对立面,同样也站在自大情绪的对立面。不需要畏畏缩缩也不应该惟我独尊。每个民族都会有其文化特点,这要求我们在提到文化自信时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即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报以尊重,不以自身文化独尊,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相关处,取他国文化之精华,融于自身化为己用。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心态,它能够平和地包容其他文化,能够开放地接受其他文化,能够平等地对待其他文化。既不崇洋媚外,过度赞誉他国文化;也不夜郎自大,认为自身文化最好。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学会与他国对话,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完成自我成长。
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的价值贡献
实现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党的十九大中所提到的那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可以说文化自信理论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的必然走向,具有无与伦比的时代意义。
1、凝聚中国力量的动力源泉
一个国家的发展,乃至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渗透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中,还直接体现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人身上。当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时,他们所表现出的是对自身文化主体性及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它使我们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对民族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凝聚了中国力量。正是因为中国各民族对文化的高度认可,才使得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短短七十年间从站起来和富起来一跃至强起来,成为东方雄狮。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动力,文化自信则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起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必须重视文化,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2、坚定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
在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包含了国人关于如何强起来的不懈追求与艰苦探索。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国人不断追求着如何让国家富强、人民安康、民族振兴。而文化自信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追求与探索中,所得出的最优理论。只有坚持文化自信理论,提高国民文化主体性,才能确保国家发展道路自信,国民思想理念自信。文化自信给予道路自信支持力,是道路自信的精神动力,在中华历史这片广袤的天地中,依靠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而这种中国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自信。最终这种文化自信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道路自信,使中国道路具备更加独特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必须存在的理论,它使道路自信有着更加基础的力量,也使道路自信有着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保证
经济的复兴与强大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个分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全面的复兴、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文化复兴与文化繁荣需要依托文化自信理论才能实现。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向上发展,短短几十年,综合国力便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相较于经济的飞速增长,文化实力一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短板,因此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意味着国民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于文化发展的希望。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必要前提。新时代发展中,文化自信能够让国民在文化及素养上有更全面的提升,使国民的内心文化精神更加丰富,对国家和民族更有自信。从而提高文化创造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与经济的粘性,提高文化输出的实力。除此之外,文化自信还可以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风气,丰富社会公共文化的内容,使公共文化的服务更加全面,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文化软实力越强,中国文化的底气就越大,对外的话语权也就更重,展现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也就更足。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其中尤以文化为重。而建设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是文化自信。
4、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保障
近两年来,“文化同质化”成为了中华文化建设中难以跨越的阻碍。究其根本是因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地球成为地球村,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伴随着这种情况呈现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无须面对面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隔阂逐渐降低,全球文化出现大面积同质化。而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很好地完成了文化输出,不论是形式形态还是价值观念,东方人民都不置可否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全球文化出现“统一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文化自信能够让中国国民始终保持着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热爱,自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在对外交流中实现文化输出,维护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习近平同志曾就文化自信说过,“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文化自信是对这句话最好的理论阐述,它让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始终保持平和状态,不因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而妄自菲薄,丧失话语权,也让我们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时,有了更加坚实的精神力量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苏亚红.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30):288-289.
[2]闫雪.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时代价值[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11(28):144-147.
[3]胡芳.植根深沉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J].学习月刊,2018,10(20):78-80.
[4]崔一帆,赵玲.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07(10):356-357.
[5]邓佑玲.以習近平文化自信理论指导中国舞蹈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28):175-177.
作者简介
余 莹 陕西广播电视集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编辑